职官部  卷八

  ○录尚书

  《汉书》曰: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著。每言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

  又曰:孔光字子夏,领尚书事,凡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政事,不希苟合。或问:"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答以他语,其慎密也如此。

  应劭《汉官仪》曰: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

  又曰:和帝策书曰:"故太尉邓彪,元公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已以听。"

  又曰: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謇谔,有不吐茹之心。司徒胡广敦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

  又曰:冲帝策书曰:太尉赵峻,二世掌典机衡,有匪石不二之节。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余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晋书》曰:元康元年,诛杨骏诏曰:"司徒王浑秉德忠正,器量弘远,历位内外,文武勋庸,著在方策,宜参弼机衡以亮天工,其令录尚书事。"

  又曰:贾充为太尉,录尚书事,及伐吴为大都督。吴平,遣侍中程咸犒劳,增邑八千户。

  又曰:会稽王道子元显,并录尚书事。时谓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

  《晋中兴书》曰:泰和元年,诏会稽王体道冲虚,理识明允。阿衡李文,有保乂之规;辅弼哀皇,尽翼亮之道。朕承洪绪,仍闻善诱,慎徽五教,仪形具瞻,登贤显亲,国之典也。其以为丞相,录尚书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给羽葆鼓吹班剑六十人。

  又曰:元兴元年八月庚子,尚书下舍火。是时桓玄用事,出镇姑熟,名虽在外,实遥录尚书,故天火示不复用也。

  又曰:明帝后庚氏为皇太后,九月癸卯,皇太后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

  傅畅《晋故事》曰:何劭、王戎、张华、裴楷、杨济、和峤为愍怀太傅,通省尚书事。张华为光禄大夫,尚书七条事皆咨而后行。惠帝之世,太保卫瓘、太宰河间王颙、太傅东海王越,皆录三省尚书秘书事。

  沈约《宋书》曰:高武永初三年,尚书令扬州刺史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

  又曰:孝武帝即位,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事。

  又曰:诸公录尚书事,古制也。王肃解《尚书》"纳于大麓"曰:"尧纳舜於尊显之官,使之录万机之政。"案:汉氏诸吏平尚书奏事,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平尚书事。

  《齐书》曰:明帝为宣城王,录尚书事。废帝昭业思蒸鱼,太官以无录公命,不与。

  《后魏书》曰:北海王祥,初迁大将军,录尚书事。祥之命,其夜暴风云电拔其庭中桐树,大十围,倒立本处。天威如此,识者知其不终。

  《三国典略》曰:齐以并省,尚书令高阿那肱为录尚书事。那肱才伎庸劣,不涉文史,尚书郎中源师常白那肱云:"龙见当雩。"那肱问曰:"何处龙见?作何颜色?"师答曰:"此是龙星,须雩祭也,非是真有龙见。"那肱曰:"汉儿多事,强知星宿。"

  《唐书官品志》曰: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今则纠弹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察。

  陶氏《职官要录》曰:后汉章帝以太傅赵喜、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六名,自此始也。因斯以来,每帝幼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

  ○尚书令

  《六典》曰: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

  《汉官仪》曰: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秩千石;故公为之者,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时衣赐尚书令。其三公、列卿、将军、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皆回车豫避。卫士传呼,不得纡台官;台官过,乃得去。(汉尚书称台,魏晋以来为省。)

  《汉书》曰: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於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惟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构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才,擢为尚书令。

  《东观汉记》曰:陈忠为尚书令,数进忠言,辞旨弘丽,前后所奏,悉条於宫上阁以为故事。

  又曰:侯霸为尚书令,深见任用;樊淮为尚书令,明习汉家故事,周密畏慎;申屠刚为尚书令,謇謇多直言,无所屈挠。

  《后汉书》曰:宋均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翦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收郎缚格之。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小黄门在傍,入具以闻。帝善其不挠,即令贷郎。

  又曰:申屠刚迁尚书令。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晏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又曰:郭贺字乔卿,为尚书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

  又曰:侯霸拜尚书令,条撰善政有便於民者,除其烦苛。时令立春下宽大诏书,由霸始,建言多施用。

  又曰:陈蕃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华峤《后汉书》曰:申屠刚为尚书令,时内外群官,多帝自迁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於前。群臣莫敢言,惟刚每极谏。

  张璠《汉记》曰:左雄为尚书令,在位者各肃清,时称曰:"左伯豪为尚书令,天下皆慎选举。"伯豪,雄字也。

  《汉官》曰:尚书令,秦官,铜印墨绶,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皆专席坐,京师号曰"三独坐",言其尊重如此。

  《魏志》曰:陈矫,字季弼,尚书令。魏明帝尝至尚书门,矫跪问:"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对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不称,则请就黜。"帝惭,回车。

  又曰:荀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又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

  《魏氏春秋》曰:荀攸字公达,为尚书令。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之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知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回、宁武子不能过。"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疾,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始,攸入尚书,太祖闻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锺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蜀志》曰: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于时战军多事,众务烦猥。祎识寤过人,每省读书记,粗举目暂视,究其意旨,其速数倍於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奕,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旬日之中,事多停滞,允叹曰:"人才力相悬若此,非吾所及。"

  又曰:蒋琬,字公琰。诸葛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也。"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拨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宇举止,有如平常,由是众望渐服。

  又曰:刘巴字子初,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靖,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又曰:吕乂字季阳,代董允为尚书令,庶事无留,门无停宾。又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静少言,为政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晋书》曰:乐广为尚书令,所在无当时功誉,然为后人所思。

  又曰:裴秀为尚书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

  又曰:李胤为尚书令,虽历职内外,而在公退食,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药,上赐钱十万。

  又曰:荀勖守尚书令,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闇於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又曰:会稽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於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王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滛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又曰:王彪之字叔虎,为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每称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咨之王公,无不得判。"

  又曰:大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每选此官,必慎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又曰:卫瓘字伯玉,拜尚书令,性严整,以法御下,视参佐尚书郎若掾属。

  又曰:熊远启曰:"伏见吏部以太尉荀组为尚书令,复领荆州牧,自三代以来,未闻以纳言之官而出领牧伯者。"

  《晋中兴书》曰:卞壸为尚书令,司徒王导称疾不朝。壸奏导专任不敬,事寝不行,举朝惮壸。

  又曰:万协迁尚书令,诏曰:"尚书令协抗志高亮,才鉴博雅,朕甚嘉之。

  《晋书》曰:《百官表》注:尚书令一人,唐虞官也。是谓文昌天府,铜印墨绶,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官品第三;俸,月四十五斛;领都总摄诸曹,出纳王命。

  《晋公卿礼秩》曰:尚书令拜受命皆策命,薨则於朝堂发哀,古之冢宰以在端右故也。

  《晋故事》曰: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於是遂置省事吏四人,品职章服与诸曹令史同。

  《宋书》曰:王僧虔为尚书令,尝为飞白书题尚书壁曰:"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踬,引之不已则遗,是故去之宜疾。"当时嗟赏,以比座右铭。

  又曰:武帝践祚,王莹迁尚书令。时有猛兽入郭,上意不悦,以问群臣,皆莫能对。莹在御筵,乃敛板答曰:"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陛下应箓御图,武象来格。"帝大悦,众咸服焉。

  《齐书》曰:谢朏字敬冲,征为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既见,乘小车就席。

  《齐职仪》曰: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魏氏重内职,八座尚书任同六卿;舜举八元八凯,以隆唐朝。今号八座为元凯,谓贤能用事,义如昔也。

  《梁书》曰:何敬容为尚书令,贪吝为时所嗤。鄙其署名,敬字则大作苟、小为文,容字大为父、小为口。陆倕戏之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敬容遂不能答。

  又曰:漏禁中语故嘲诮日至。尝有客姓吉,问卿与邴吉远近,曰:"如明公之与萧何。"

  《唐书》曰:太宗在藩,尝为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为,遂废其官。广德元年,代宗以亲贤有大勋,遂特拜尚书令。

  又曰:广德二年冬,诏郭子仪於尚书省视尚书令事,命宰臣己下,特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於省,赐以教坊音乐。

  《五代史·梁书》:开平三年,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典》,尚书令正二品,至是以将授赵王镕此官,故升之。

  《会稽先贤传》曰:沈勋征诣南宫,赐酒拜尚书令,持节临辟,雍名冠百僚。

  《襄阳耆旧传》曰:刘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徐广《军服仪制》曰:尚书令轺车,黑耳后户。

  《通典》曰:大唐尚书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鷩,雉也,可为冠也。)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二年,制废尚书令。

  又曰:旧尚书令,有大厅当省之中,今谓之都堂。

  《世说》曰:崇礼闼在东掖门内,路西即尚书省;崇礼门东、建礼门内,即是尚书令下舍之门。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