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卷五

  ○杏

  《典术》曰:杏木者,东方岁星之精。

  《师旷占》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善。

  《书纪年》曰: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花。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

  《山海经》曰:灵山之下,其木多杏。

  卢谌《祭法》曰:夏祠用杏。

  崔实《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轻土之田。

  《后周书》曰:张玄,芮城人,性廉洁。南邻有杏二树,杏熟,多落玄园中。诸小儿竞取食之,玄所得者,悉以还主。

  《唐史》曰:马燧之子畅,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文场以进德宗。德宗未常见,颇怪畅,令中使就封杏树。畅惧,进宅,废为奉诚园。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庄子》曰: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玄晏春秋》曰:卫伦过予,言及於味,称魏故侍中刘子杨食饼知盐生,精味掷炅也。予曰:"师旷识劳薪,易牙别缁渑,子杨,令之妙也,定之何难!"伦因命仆取粮糗以进,予常之,曰:"麦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伦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识过刘氏!吾剿愦家多果实,杏时将发,故揉以杏汁;李时将发,又揉以李汁;柰时将发,又揉以柰汁,故兼三味。"

  《汜胜之书》曰:杏始华,趣耕轻土;杏华落,趣耕阑。

  又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

  卢毓《冀州论》曰:魏郡好杏,地产不为无珍。

  《神仙传》曰:董奉,字君异。居庐山,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轻病得愈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杏子熟,奉於林中所在,作箪食一器,宣语:"买杏者不复须来报,但自取之,一器穀,便得一器杏。"有人少穀往而取杏多,即有三四头虎逐之,奉悉以杏所得穀粮赈救贫穷。(《寻阳记》曰:杏在北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株。)

  《南岳夫人传》曰:仙人有三玄紫杏。

  《西京杂记》曰:上林有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瓣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者。)

  《广志》曰:苜眶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柰杏。

  《嵩高山记》曰:嵩高山,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馑,皆资此为命。人人逞哎,而杏不尽。

  《洛阳宫殿簿》曰:明光殿前杏一株,显阳殿前杏六株,含章殿前杏四株。

  《晋宫阁名》曰:胪章殿前杏一株。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西方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白王:"伏罪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忿怒,即往看。毗卢旃语王言:"如来遣我来,令王造复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使我见佛,我当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佛即遣罗睺罗变为佛形,从空而见真容。王畏赍投地,即於杏树下置立寺舍焉。

  任昉《述异记》曰:杏园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常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

  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

  郭太机《果赋》云:杏或冬而实。

  又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

  又曰:赖乡老子祠有缥杏。

  司马相如《长门赋》曰:饰文杏以为梁。

  王逸《荔枝赋》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王廙《洛都赋》曰:豹祠赤杏。

  胡安道《黄甘赋》曰:越魏都之赤杏。

  朱超石《与兄书》曰:光武坟边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潘岳《闲居赋》曰:梅杏郁棣之属,华实昭烂,言所不能极也。

  ○李

  《尔雅》曰:休,无实李。(一名赵李。)坐,接虑李。(今之麦李也。)驳,赤李。(子赤也。)桃、李丑,核。(子中有核人。)枣、李曰疐之。

  《毛诗·鹊巢》曰: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又《淇澳·木瓜》曰: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韩诗外传》曰:子质仕魏文侯,获罪而北游,谓简王曰:"赣今已去,不复树德於人矣。"简王曰:"负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彩其叶,秋得刺焉。今子所树,非其人也!"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李。

  又曰:远《雅》《颂》,著倡优,则李生瓜。

  《史记》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晋书》曰:王戎年七岁,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子多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又曰:王安丰有好李,常卖,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又曰: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常求之,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直率,将少年能食之人,交垣诣园,饱啖毕,伐之,送与峤,问:"何如君李?"

  《齐书》曰:王僧孺少时,有馈其父科李,先以一与之,不受,曰:"阁人未见,不容先常。"

  《三国典略》曰:齐武成宠任东平王俨,而俨器服玩饰同於齐主。常於南宫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而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无!"

  《唐书》曰:武德中,有献李树连理,盘屈如龙。

  又曰:贞观中,玉华宫李树连理,隔涧合枝。

  又曰:神龙中,陈州官舍有李树,黄落将尽,忽更鲜茂,而生花焉。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李。

  《晏子》曰:景公病疽在背,欲见不得。公问国子,国子曰:"热如火,色如日,大小如未熟李。"公问晏子曰:"色如苍玉,大如璧也。"公曰:"不见君子,不知野人拙也。"

  《孟子》曰: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目无闻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半,匍匐往食之,三咽而后闻见也。"

  《吕氏春秋》曰:子产相郑,桃李之垂于街者,莫之援也。

  《抱朴子》曰:五原蔡诞,入山而返,欺其家人云:"到昆仑山,昆仑山有玉李,光明洞彻而坚,须以玉井水浇之,便软可食。"

  又曰:南顿人张助者,耕於白田,有一李栽在耕次,助意惜之,欲持归,乃掘取之。未得即去,以湿土封其根,以置空桑中,遂忘取之。助后作远职,不在。后其里中人见桑中忽生李,谓之神,有病目痛者,荫息此桑下,因祝之,言李君能令我目愈者,谢一豚。其目偶愈,便杀肫祭之。传者过差,便言此树能令盲者得视,远近噏然,互来请福。

  《山海经》曰:边春之山多李,里人常彩之。

  《汉武内传》曰:李少君谓武帝:"冥海之枣大如瓜,锺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

  又曰:仙之上药,有圆丘红李。

  《晋宫阁名》曰:胪章殿前李一株。

  《邺中记》曰:华林园有春李,冬华春熟。

  周处《风土记》曰:南郡细李,四月先熟。

  《列仙传》曰:师门者,啸父弟子也,食桃李葩。

  又曰:老子之母,適到李树之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语,指李树曰:"杆以为姓。"

  《真人王褒内传》曰:五灵丹山上,有玄云之李,食之得仙。

  嵇康《高士传》曰:长灵安丘生病笃,弟子公沙都来省之。与安共於庭树下,闻李香,开目见双赤李着枯枝,自堕掌中。安食之,所苦除尽。

  《笑林》曰:赵伯翁醉眠,数岁孙儿缘其腹戏,因以李子内其肶(音毗)脐中,累七八枚。既醒,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李核出,寻问,乃知是孙儿所为。

  《梦书》曰:李为狱官,梦见李者,忧狱官。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紫李、青绮李、黄李、青房李、绿李、颜渊李、出《鲁志》合枝李、(五株)羌李、朱李、车下李、燕李、猴李、驴阮。

  《广志》曰:鼠李、朱李,可以染。

  又曰:车下李、车上李。(亦春熟,可染也。)

  又曰:麦李细小。有沟道李,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李、房林李。有饣(余石切。)李,肌黏茹似饣。有柰李、离核李,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先劈裂。有经李,一名老李,其树数年则枯。有杏李,味小酢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有冬李十一月熟,此三李种邺园。有春李,冬华冬熟。

  郭子横《洞冥记》曰:琳国去长安九千里,多生玉叶李,色如碧,五千岁一熟,味酸苦。韩终常食之,亦名韩终李也。

  《唐新语》曰:安金藏丧母,庐於墓侧,有涌泉自出。又有李树,盛冬开花,犬鹿相押。彩访使卢慎以闻,诏旌其门闾。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民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往祷,见一人着白布单衣,高冠似鱼头,语度索君曰:"昔卢山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去后,度索君曰:"南海君也。"

  任昉《述异记》曰: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

  又曰: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为之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

  又曰:房陵定山有朱仲李,园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仲之李。"

  又曰《果赋》云:"三十六园掷觎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

  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

  又曰:武陵原在吴中山中,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乱,吴人于此避难者,食桃李实者,皆得仙。

  《吴氏本草》曰:李核治仆僵,花令人好色。

  《东方朔占》曰:朔与弟子俱行,朔渴,命弟子叩道边人家门,不知室主姓名,关门,呼不应。朔复往之门住,须臾,博劳飞集所呼门中李树上。朔见之,语弟子曰:"杆室人当姓李,名博,汝呼言李博,博自当应汝。"室中人果姓李名博,出门应,与朔相见,入取饮与朔。

  《盐铁论》曰:桃李实多者,来岁谓之穰。

  左思《齐都赋》曰:露桃霜李。

  王逸《荔枝赋》曰:房陵缥李。

  王廙《洛都赋》曰:铜马朱樱,房陵缃李。

  庾玄默《水井赋》曰:接朱李於玄泉,来甘瓜於欠晡。

  傅玄《李赋》曰:河沂黄建,房陵缥青,一树三色,异味殊名。

  张载《瓜赋》曰:朱李零於桂圃,蒲陶溃於椒林。

  《古歌诗》曰: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

  曹植诗曰:南园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阮籍诗曰: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古乐府歌》曰: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征遐。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