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杨继盛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继盛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朝时期,朝廷出现过很多刚正不阿的大臣,他们都把生死置之度外,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杨继盛便是其中一位。杨继盛是明朝著名谏臣,而谏臣的职责就是要直言规劝,哪怕是皇帝不爱听的话,也要敢于发生,但敢说就会伴随风险,这在封建时期是无法避免的。杨继盛则是到了视死如归的地步,他力劾严嵩,结果反遭诬陷入狱,下场惨烈。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杨继盛豁出性命做的都是无用功,但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1、贫贱不能移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1516年生于直隶容城。年幼时,生得样貌奇特,头较长而且又圆又大,邻居们都认为形似寿星佬。不过寿星佬的样貌却并没有给杨继盛带来好运。他家境贫寒、生活困顿,未满七岁时,母亲就过世了。

缺衣少食的杨继盛连母爱都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续弦再娶,继母并不喜欢他,让他每天去放牛。衣衫褴褛、形单影只的杨继盛便每日与牛儿为伴。每天他去放牛时,都经过村里的私塾。看到别的小孩都在读书写字,放牛娃杨继盛羡慕不已。

他跑去请求自己的哥哥,让自己可以去私塾学习。哥哥却说他:你这么小,怎么能上学呢?杨继盛回答:我这么小可以放牛,怎么不能上学呢?哥哥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同意杨继盛去读书,但条件是继续做好放牛工作。

所以杨继盛每天早早起床便去放牛,然后在窗户下旁听老师讲课,就这样坚持了六年之久。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坚韧之力,可以日日去旁听,坚持数年而不怠。正经坐在教室上课的学生都未必可以做到经年不请假、不逃学,坚持如一。

六年之后,杨继盛终于感动父母,有机会正式进入学堂读书。因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杨继盛废寝忘食,更无一日懈怠。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有机会进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中多得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公子哥儿,不过为谋资历而已。但是杨继盛既没有显赫出身背景,也没有过人天赋才能,却丝毫不在意别人的鄙夷嘲笑,每日枕戈尝胆、孜孜不倦。

在国子监的这段时间,虽有朝廷补贴,杨继盛的生活也是异常凄苦。他在《自书年谱》中写道:冬自汲水,手与筒冻住,至房口呵化开,始做饭。夜尝缺油,每读书月下。夜无衾,腿肚常冻转,起而绕室疾走始愈。冬天去提水,手和桶都冻在一起,进屋后要不停呵气化开才能做饭;晚上没有油点灯,只能在月下借着月色读书;睡觉没有棉被,冻得腿抽筋,半夜起床在屋里转圈走。这样的生活条件,是今人无法想象体会的。

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但在监生杨继盛心中,这怎么能算辛苦呢,比之当年食不果腹,饿着肚子站在窗外旁听的日子,已经很幸福了。只要可以读书,可以追寻心中大义,生活的贫贱困苦对杨继盛而言,都不值一提。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1547年,杨继盛参加会试,进士及第。

2、位卑未敢忘忧国

1550年,杨继盛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蒙古数次举兵入侵,侵犯明朝北部边境。大将军仇鸾力主重开边境马市,妥协退让与蒙古议和。杨继盛坚决反对,仗义执言,给嘉靖上书《请罢马市疏》,弹劾仇鸾。谁知遭到仇鸾的打击报复,被抓进诏狱,后贬为狄道典史。

心中有国、心中无我的杨继盛,做人做事只问是否有益朝廷社稷、万千黎民,绝不会瞻前顾后,衡量个人得失利害。狄道就是现在的甘肃临洮。地处偏远、十分荒凉,是汉、藏、回多民族杂居之地,民风彪悍,消息闭塞,文化落后。被贬至此,无异于发配流放。

但是杨继盛并没有如他的前任一般自暴自弃、浑浑噩噩,他在新的岗位上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对他而言,官位无大小,只要能为民做事即可。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信仰坚定、胸怀天下的杨继盛,心中从无个人荣辱、一己私利,只有造福百姓、报效国家。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此志不改,此心不悔。

杨继盛在狄道期间,粗茶淡饭、布衣陋室,却宵衣食、夙兴夜寐,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为百姓谋利益上。当地人思想禁锢、行事野蛮,不喜读书,杨继盛便首先从教育抓起,选址兴建书院,并招募读书者百余人。

为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学田二千余亩。此举开风气之先,为当地的教育开化打开了启蒙之门。不仅如此,杨继盛还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疏通河道、开发煤矿、核查户籍,还让妻子张氏教授当地妇人纺织技术。孔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杨继盛在狄道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化民心、造福乡里,深受当地人的爱戴,被尊称为“杨父”。当他调离狄道时,百姓自发相送,“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纯粹一心,唯有社稷,唯有苍生。

3、威武不能屈

杨继盛被贬官一年后,蒙古依然侵扰边境,马市也遭到破坏。嘉靖想起杨继盛,将他重新起用。先是升为县令,又改为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最后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一年之内,四次升迁,坐着直升机的杨继盛重新回到京城。

原来,杨继盛能够拿到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这个肥缺,背后是权臣严嵩的伸出的橄榄枝。当时严嵩与仇鸾因利益冲突而不睦,想到杨继盛曾经弹劾仇鸾,便误认为杨继盛是朋友,所以给予高位,以示拉拢之心。殊不知性格耿直的杨继盛,哪里是高官厚禄可以动摇的。

在杨继盛心中,只有公义,没有私利。当时的大明王朝,朝局昏暗、民生凋敝,朝堂被严嵩一人把持。他依仗嘉靖崇信,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陷害忠良、无所不为,简直罄竹难书。但是“严党”势大,天下人大多敢怒不敢言。杨继盛心中早已对严嵩所作所为怒不可遏,又怎会感谢他的提拔之恩与其同流合污呢。

杨继盛决定弹劾严嵩。其好友唐顺之曾劝说他: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多少不忿严嵩所为的忠直之士,都落得被其迫害致死的下场。譬如沈炼。杨继盛并非不明白,此举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并非不知,自己是在以卵击石。但他心意已决,且不是一般的弹劾,是为“死劾”,以命相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似愚蠢,实则胆气冲天,为心中大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世间真有这样舍身取义的人。虽千万人,吾往矣。

1553年正月,杨继盛斋戒沐浴三日后,上书嘉靖《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嘉靖大怒,将杨继盛投入诏狱。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朋友托人给他送了一副蛇胆,为的是可以止痛。杨继盛却拒绝了:椒山自有胆,何必蛇胆哉。于是坦然受刑。

当时的诏狱为鬼魂出没、横行之地。杨继盛又没有银钱贿赂行刑的锦衣卫,一百廷杖下来,杨继盛被打得骨断筋折、血肉横飞,腿上的肉都打没了。伤势严重的杨继盛被投入条件更差的牢房,蚊虫鼠蚁、肆虐横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家人所送的药物也被扣留。杨继盛的腿发炎溃烂、伤口感染、命悬一线。为了活下去,为了坚持到最后一刻,一天深夜,杨继盛给自己实施了手术。没有任何药物辅助,没有手术刀,他把中午吃饭的破碗打碎,取一块瓷片为刀,牢房昏暗,他请狱卒点来一盏油灯。瓷片并不锋利,他一点一点地剔除腿上的腐肉,截去骨头上的筋膜。

持灯的狱卒见惯了鬼哭狼嚎、哭爹喊娘的场面,却从不曾见识过此等平静淡然却震撼人心的情景,早已经吓得魂飞魄散、颤抖欲坠。该是怎样顽强的心志,才能超越人类极限,忍受如此剧痛折磨。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是勇气坚韧可以诠释的了。奥维德说:勇敢征服一切,它甚至能给血肉之躯增添力量。

4、视死忽如归

为自己实施手术的杨继盛在狱中坚强地活了下来。严嵩恨得牙痒痒,必欲除之而后快。他用尽办法、网织罪名,要判处杨继盛死刑,但是嘉靖一直没有批准。此案悬而未决,达三年之久。民意沸腾、流言纷纷、甚嚣尘上,有良知的官员奔走营救,要求释放杨继盛。严嵩铤而走险,采取龌龊手段,在一份他人的论罪奏疏的后面私自加上了杨继盛的名字,嘉靖并没有详细看奏疏,便同意处刑。手无寸铁,却让敌人惧怕至此,这才是正义的力量吧。

杨继盛的妻子张氏给嘉靖上疏:倘因重罪,不可赦免,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这封奏疏也被严嵩扣留,并未到嘉靖案上。1555年十月初一,在中三年,早已经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体无完肤的杨继盛,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对友人说:死得其所,死有何惧?

行刑前,作诗曰: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昂首就义。其妻张氏自缢殉夫。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倒台,被没收家产,削职还乡。1567年,明穆宗追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谥号“忠愍”。

清顺治帝评价杨继盛:

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正所谓:

遍体鳞伤,气冲霄汉,大义肝胆披日月,

纯粹一心,虽死无惧,矢志不渝照千秋。

作者:胡一一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