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穆修是一个怎样的文人?
穆修是一个怎样的文人?

穆修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著有《河南穆公集》、《四部丛刊》等作品。当时穆修提倡韩柳古文,最先推崇“古道”之说。不过穆修性格刚直,诋斥权贵,这为他此后的仕途之路带来不少麻烦。但穆修依旧是我行我素,从不贪恋名利。有人称穆修就是一个“书呆子”,不懂得人情世故,但世间上也需要像穆修这样能够从一而终的人。下面就来介绍下穆修,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文人,自古以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形形色色,有作傲岸状的,有作清纯状的,有天生激昂的,也有天生木讷的。这木讷的人似乎都执拗,被人说成是书呆子,颇有点讽刺意味,但这呆中有几分可爱的。

话说在北宋时期,开封府大相国寺那个是一个热闹的所在,是天下闻名的大寺庙,不仅建筑雄浑壮丽,佛事浩大兴盛,其后院每个月都要开放几日,形成集市,成了商品交易的市场,构成当时最大最热闹的商区之一。

开放之时,商品琳琅满目,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商贩都会摆摊售货,生意火爆,什么日用百货,绸缎丝毛,地方特产,应时果蔬等等,自然也有文房四宝,古玩书籍之类,不乏历朝历代的典籍与当代名家的书籍,吸引了文人墨客光顾大相国寺,遇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据说大诗人黄坚就曾经在大相国市场偶尔发现了一册宋祁主修的《新唐史》手稿,这价值不是一点半点的高呀!

一、穆修买书相国寺

北宋开国以来,就十分注重文人,大家也以读书为荣,北宋时期有一个名气不是很大的文人叫穆修,自小喜欢读书,及长对唐代韩愈与柳宗元的文章十分倾佩,几近痴迷。

他偶然的机会得到一部偶像柳宗元的《柳宗元文信》爱不释手,天天捧读揣摩,某天他到大相国寺看到那些出售书籍的,一下受到启发,他灵机一动,产生了商品经济的意识,便拿着《柳宗元文集》,花钱请人翻刻了几百部,花费了好些银两。

书刻好了,他便带着《柳宗元文集》去大相国寺摆摊出售。

柳宗元名气足够大,文章也足够好,这书刻的也很讲究,自然吸引许多读书人光顾,但最终一本也没有卖出去。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穆修对柳宗元的文章太崇拜了,每当有读书人来到他的摊位前,随手取过书稿翻看的时候,他总是十分严肃认真地一把夺过书,半眯着眼睛,十分陶醉地问:“喜欢读书?你如果能够随意读通其中任何一篇,又能做到没有一处破句,俺就送你一部!”

在古时,所有刻印的书籍都是没有断句的,也不存在什么标点之类,没有一定的学问基础,难免会出现读不懂或理解不同出现破句的地方。“破句”就是不该断句的地方,如此,意义就不一样了。

其实穆修就是有点书呆子气,本来是想与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乐趣,弄巧成拙却在卖书过程中搞起学问测试,这无形中给想买书的人带来难堪,本来想买,看他这样子,就放弃了,本来这文章断句也有各自的讲究,无论你如何,难免不出现破句,让他抓住小辫子出丑,于是,从开始有读书人要买,逐渐地没有人光顾他的书摊,一本都没卖出去。

穆修连连摇头,世上没有几个真正的读书人呀!

他在开封混不下去,又没有固定收入,书又卖不出去,搭上好些银两,只好返回老家毫县。

二、不为银两污文章

毫县一个大富翁发善心,捐款重修扩建了一座寺庙,这是大功德。

毫县的知县刚好是他的发小,知道穆修文笔了得,就推荐穆修给撰写一篇记文,记录修庙的过程,也是弘扬那个大富翁善举,帮助传传名。

对于穆修而言,凭他的文采,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小菜一碟,信手拈来,无非歌功颂德,完成了还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润笔收入。

穆修答应了,很快就写完了,交给毫县知县。

但毫县知县一阅,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中,却只字未提那个捐资大富翁的姓名。

大富翁听说知县很重视,请人写了文章,但文章中却没有自己的片言只语,本来是想借此扬名,这怎么能行呢?

大富翁很失望又不甘心,觉得一定是这个穆修认为自己没有意思意思,便又托与穆修关系好的人,送来了白花花的五百两银子,求他把自己的名字与善举写上,这可不是小数目,有钱就是任性。

当来人说明来意,本来穆修随笔加入两句便可。谁知穆修听了勃然大怒:“我怎能为了这银子而折腰!”

把那些银子都推到一边,拂袖而去。

富翁知道后,以为他是装装清高的门面,又三番五次托人说情,表达心意,穆修就是不理不睬,最后竟然愤愤地说:“我宁愿四处流浪,也不能让这类心术不正的人玷污了我的人品与文章!”

穆修就是一个这样清高倔强的人,在贫困中度过一生,从不向权贵与金钱低头,体现了文人的傲骨,很值得时下的文人反思。

诗文是灵魂的闪光,求其真求其纯,既不能自恋又不可屁颂,满纸装腔作势,是否具无端咬人之心,有谋财害命之嫌?

不卖弄小得意,不炫耀小恩典,不稀罕铜臭施舍,不侥幸攀枝扬名,维护尊严,体现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得失不由天”,为文也好,为人也好,底气很重要。

作者:陈二虎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