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狄仁杰虽然叫神探,其实他有更厉害的身份!
狄仁杰虽然叫神探,其实他有更厉害的身份!

说到狄仁杰其实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位神探了吧,其实大家也不要太在意,因为他的的的确是神探,而且是凌驾于很多人之上的,但是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事情是他不仅仅是神探,他还有更加厉害的身份,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

47岁以前的狄仁杰(630-700年),无论是在大唐帝国,还是在后世,其实并不出名。

这一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虚岁47岁,来自大唐并州(今山西太原)的狄仁杰,正式担任六品官职的大理丞,这位主管刑狱的中年人,上任第一年即判决了大唐国内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000多人,而涉案人员竟然全部称允公道,没有一人喊冤申诉。

这是大唐(618—907)建国历史上,司法界的一个奇迹,狄仁杰由此名声大震,后世称他为神探,也由此开始。

最近,关于狄仁杰的一部新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正在上映,首先声明,最爱君不是打广告,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一位在“神探”盛名之下、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

2

狄仁杰震动大唐的这一年,连唐高宗李治,也感觉到了这位六品官员的威严。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由于误砍了唐太宗李世民所落葬的昭陵的一棵柏树,被人揭发,对此,作为太宗之子的李治非常愤怒,坚持要将权善才处死,但就是那个小小的六品官、主管刑狱的大理丞狄仁杰,却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执行皇帝的最高指示。

狄仁杰说,依照法律,“盗园陵草木”,普通人应该判处二年半的徒刑,权善才作为大将军,在刑罚之外,也就是免职处分,罪不当死,而皇帝却凭一时怒气就想杀人,已经逾越了法律,于法不可、于律无据,狄仁杰力谏唐高宗说:

“陛下为昭陵一棵柏树,就要杀一个大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把陛下当作什么样的君主?

这就是臣所以不敢奉命杀权善才的缘故,臣唯恐陷陛下于不道。”

李治虽非父亲李世民一般的雄才英主,但却有求治之心,在狄仁杰的力谏下,权善才得以免于一死。

这一切,都被当时与李治一起并称“二圣”的皇后武则天,看在眼里。

3

这位临近50岁,才在帝国崭露头角的干吏,随后被提拔为侍御史。

这位出身低级官僚家庭、却凭着真本事考上“明经科”的才子,此前的人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吏,然而,他的胆子却分外的大,当时,唐高宗宠信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天子的宠爱,王本立到处犯法,朝中上下却人人畏惧、无人敢言,但是,狄仁杰却列呈证据,向唐高宗直接告状,要求将王本立逮捕惩治。

唐高宗不舍得,想庇护王本立,狄仁杰于是挺身直谏说:

“国家虽然缺少英才,但怎么也不会缺少王本立这样的不肖之辈!陛下岂能因为偏袒罪人而亏王法?如果非要曲法宽赦王本立,就请把我流放到无人之境,让那些忠贞之臣引以为戒,以免将来重蹈我秉公申诉的覆辙!”

狄仁杰这种大义凛然的气魄,连唐高宗都不得不为之慑服,无奈下,李治同意依照法律给王

本立定罪,由此,朝野上下震动,大家知道,帝国又出了个像魏征一样不怕死的老家伙,竟然敢从皇帝手上索人治罪,这可不是好惹的。

4

与电视剧上热播的少年狄仁杰不同,实际上,狄仁杰成名很晚,即使到了59岁这一年,他的人生,仍然坎坷艰难。

唐睿宗垂拱四年(688 年),此时,号称“大帝”的唐高宗李治(628-683)已经去世五年,此时的帝国,尽管名义上的皇帝是李治的儿子、唐睿宗李旦,但真实的掌权者,却是李旦的母亲、武则天。

此时,武则天正在加紧谋划称帝,并任用酷吏来俊臣、索元礼等人大肆制造冤狱,屠杀李唐宗室和支持李唐的大臣。

在这种恐怖的政治氛围下,688年,博州(今山东聊城)刺史、琅琊王李冲被迫起兵谋反,李冲的父亲、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越王李贞也起兵响应,随后,武则天命令宰相张光辅出征平叛,李冲、李贞很快被杀,狄仁杰随后也被武则天派为豫州刺史,前往安抚当地。

叛乱刚刚平息,当时,被判定要株连处死的罪犯家属达六七百人,另有五千多人被籍没入官为奴,武则天给予狄仁杰的指示是,要迅速将罪犯家属全部处斩,但是狄仁杰却抗命了。

狄仁杰向武则天秘密请奏说,这些罪犯家属只是无奈被叛军裹挟,其本心并非想造反,因此恳请天后能哀怜他们的过失。最终,武则天允诺特赦这批死刑犯,这批为数近七百人的罪犯家属最终得以逃过一劫。

然而,豫州却面临着更大的危难。

当时,指挥平叛的是宰相张光辅,但张光辅的部队却在豫州境内到处勒索平民,并且斩杀无辜、取无辜百姓的人头杀良冒功,对此,只是身为刺史的小小地方官狄仁杰,冒着被杀的危险,直接面斥大军统帅、宰相张光辅说:

“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但你指挥30万大军到豫州后,却到处残杀无辜,这是比一万个李贞还要残酷的啊!如果我有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能够架在你的脖子上的话,我虽死无恨。”

一个小小的刺史,却敢于如此“威胁”当朝宰相,这也使得张光辅非常愤怒,只是碍于狄仁杰是武则天亲自指派的地方官,张光辅才强压怒火,随后,张光辅启奏狄仁杰有“不逊”之罪,并将狄仁杰官职降低一级、贬为当时相对偏僻的复州(今湖北仙桃等地)刺史。

5

这一切,想要称帝的武则天,都看在眼里。

就在丈夫李治去世7年后,在将两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先后驱赶下台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在这一年正式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

改朝革命,杀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

在武则天的指示下,武周境内酷吏当道、杀伐四起,为了杀尽“李唐余孽”,酷吏来俊臣等人在武则天的指示和放纵下,继续大肆制造冤狱、屠杀李唐宗室和功臣,以致于当时的朝臣们每次上朝,总是战战兢兢地跟家人诀别,因为一去,就不知道是否还能活着回来了。

但武则天杀人,主要针对的是李唐宗室贵族和中上层官僚,在她看来,李唐起家,主要依据的是关陇集团(指北魏时期开始兴起的,位处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势力),所以她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山东(指河南西部的崤山以东)那些家世相对平凡的寒门势力,来对抗李唐赖以立国的门阀势力和关陇集团。

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才华出众、干练忠直,并且跟武则天还是并州(今山西太原)老乡的狄仁杰,自然成了一代女皇心仪的能臣干吏。

因为在武则天看来,酷吏只能用一时,而不能用一世。夺权称帝,必须要用酷吏杀伐开路;但一旦帝位得手,治理天下,还是要储备一些人才才行。所以,尽管武则天纵容酷吏来俊臣等人胡作非为,但对于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等一批能臣干吏,她却予以插手保护。

在李唐旧臣几乎被扫荡一空的情况下,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女皇心仪目中的干臣狄仁杰,直接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并代理尚书事务、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成为武周帝国的宰相。

6

但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只有短短的四个多月。

在见到狄仁杰后,武则天说,“你当地方官的时候,政绩很不错,但有人却一直在中伤你。你想知道这些人是谁吗?”

狄仁杰却回答说:

“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因为这样,我就能继续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

狄仁杰拜相,但在一心想成为武周帝国太子的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来,狄仁杰始终是李唐老臣,看起来并不可靠,于是在武承嗣和酷吏来俊臣的诬陷下,狄仁杰被以“谋反”罪名逮捕。

在狱中,酷吏王德寿直接向狄仁杰指示说,只要狄仁杰答应协助诬陷其他官员,就可以协助免去狄仁杰的死罪,对此狄仁杰悲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竟然要我狄仁杰做这样的事情!”说罢,狄仁杰直接一头撞到柱子上、当场血流如注,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诬陷同僚。

王德寿无奈,只好悻悻离去。

尽管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以有“谋反”之嫌杀掉狄仁杰,但似有所悟的武则天并未答应,只是将狄仁杰贬到彭泽(隶属今江西九江)当县令。

彭泽,正是东晋时,那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曾经当过县令的地方。

7

在利用酷吏铲除反对势力后,武则天反过来,又开始对曾经作为自己爪牙的酷吏们,下手了。

武则天在690年称帝后,为了提升人望、缓和与剩余朝臣的矛盾,先是杀掉了酷吏丘神勣、周兴、索元礼和傅游艺,“以慰人望”。

接下来,697年,武则天又下令杀掉了作为自己心腹爪牙的酷吏来俊臣,对外宣称的名义是,“以灭苍天之愤”。

酷吏们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武则天却清醒地知道:

谋权,可用酷吏;但治国,却只能用干臣。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

“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

在此情景下,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狄仁杰被起用为冀州刺史,随后升任幽州都督,并整军抵御契丹入侵;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被拜为宰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这一次,狄仁杰当了三年宰相,一直到他去世,武则天都对他信任有加。

通过诛酷吏、用贤臣,武则天让自己从一个血腥暴虐、残杀异己、夺权谋国的女政客,逐渐变成了一个承上启下、治国理政、为孙子唐玄宗锻造了“开元盛世”基础的女政治家。

政客与政治家,差距就在一个来俊臣和一个狄仁杰之间。

从这个意义来说,武则天成就了狄仁杰,狄仁杰也成就了武则天。而唐太宗之后、唐玄宗之前的大唐帝国,能称得上“政治家”这三个字的,只有他们两个,如此而已。

8

武则天比狄仁杰大6岁,在她看来,彼时的大唐帝国,只有狄仁杰一人,才称得上是她的股肱重臣。

在武则天看来,狄仁杰在第二次拜相后,为武周帝国伐契丹、抗突厥,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才华横溢,因此,这位一生杀人无数、残酷暴虐的一代女皇,在狄仁杰面前,却是个十足的温柔和蔼的形象,武则天对狄仁杰,在这一时期开始称呼其为“国老”,并且特许狄仁杰在朝堂上不用下拜,武则天说:

“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而老来拜相,在古代的风烛残年之际,才登上人生巅峰的狄仁杰,已经老了。

第二次拜相这一年(697年),狄仁杰已经68岁(古人算虚岁),以近古稀之年,他仍然为武周帝国东征西讨,出将入相,但他心中挂念的,仍然是武周帝国的未来、和李唐帝国的复名与延续。

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一直在谋求立为太子,并几次三番,试图加害武则天剩下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武则天另外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为武则天自己所杀),对此,狄仁杰等“护唐派”则一直坚持请立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为太子。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皇帝您与武承嗣只是姑侄,而庐陵王(李显)却是您的亲生儿子。姑侄与母子之间,到底哪个更亲呢?”

为了发动更多人游说武则天,狄仁杰甚至还对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说,天下思念唐朝的恩德已久,你们以色相侍奉君王,一旦皇帝驾崩,作为男宠和皇族的丑闻,是有被除掉灭口的性命之忧的,所以不如参与劝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为自己立点功劳,以求日后自我保全。

于是,在狄仁杰等效忠李唐的老臣们的不断游说下,以及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枕边风念叨下,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最终下令将亲生儿子、庐陵王(李显),从贬黜地房州(今湖北房县)接回了洛阳。

在引出李显后,武则天对着狄仁杰说了一句:

“还卿储君!”

狄仁杰则跪倒在李显面前,泣不成声,扶都扶不起来,因为他知道,他所为之奋斗的复名李唐帝国的大业,随着女皇的老去,和庐陵王李显的归来,曙光已逐渐在望。

见到这一幕,武则天也泪流满面,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同样泣不成声地说:

“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股肱之臣!”

9

随后,庐陵王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而狄仁杰则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两年,相继提携、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李楷固、骆务整等后来武则天晚期的名臣。

两年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最终在宰相任上去世。武则天为此流下了眼泪,她经常跟身边人感慨地说:

“朝堂空矣!”

此后每逢朝政有大事不能决断,武则天就会感叹地说:

“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狄仁杰去世五年后,武周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朝政被武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文武百官也无法见到武则天,在此危急情况下,由狄仁杰全力举荐的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机发动兵变,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并逼迫武则天退位,随后,李显第二次就任皇帝,并宣布恢复国号为“唐”。

而狄仁杰,则在有意无意之中,为最终光复李唐,埋下了张柬之这一惊天人物。

以身死,仍谋国,为李唐“光复”鞠躬尽瘁,或许,这才是“神探”狄仁杰最大的魅力。

对此,“元芳,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

聂世军:《狄仁杰何以能在武则天险恶的朝局中功德圆满》,《领导科学》2013年3月刊(上)

王朝华:《论狄仁杰》,山西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范香立:《狄仁杰为官的道与术》,《领导科学》2016年9月刊(上)

郭建:《狄仁杰: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神明法官》,《文史天地》

易中天:《女皇武则天》,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杜文玉:《唐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