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末明清以来以至民国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下层社会先后涌现出两种秘密结社组织——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它们的活动,不仅在当时一度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震荡,颇为引人注目,其影响在当代社会里仍是隐约可寻。因此,自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秘密社会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吸引了海内外包括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社会学在我国的重建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很快引起了其他领域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和运用。学者们充分借鉴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重新审视本领域的研究主题,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2002年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两百多万言、分为七卷的《中国秘密社会》专著,就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次极有探索性意义的研究成果。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社会问题,由于学术传统与理论视野的差异,研究者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秘密社会》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在充分注意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成一家之言”,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作者认为,无论是民间教门还是秘密会党,撇开它们组织方式的不同(教门以宗教信仰的形式组成,而会党则采用了歃血结盟的形式),其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历史上一些下层民众为了谋求精神寄托或生活互助,在秘密状态下结成的各种名目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见该书总论前言)。由于著作者较好地把握住了中国秘密社会同时兼具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特点,比较客观地论述了秘密社会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同时在行文中又本着以材料说话的原则,注重历史考证以及实地调查,从近现代档案史料中挖掘了大量新材料,从而得出了既有创见又富有说服力的结论。
该书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始终将中国秘密社会问题视为需要加以控制和治理的社会问题,第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梳理了各个时期当局者治理秘密社会的方针、政策。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秘密社会本身,而且对现实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或环境的失调而造成的影响社会成员相当部分人正常生活的问题”(《辞海》第4139页)。由于社会问题影响了相当部分人(不仅仅是统治阶级,也包括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对它们加以积极应对实际上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就中国秘密社会问题而言,它们的创立、流衍传播,及其此起彼伏的反抗行为,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反抗压迫和强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不乏坑蒙拐骗或烧杀抢掠等危害普通大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破坏活动。至于在新中国,秘密社会则完全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成为必须依法取缔和及时打击的落后组织。《中国秘密社会》一书通过系统总结历史上治理秘密社会问题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较为成功的解决了帮会、会道门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使我们在了解中国秘密社会的某些特点——比如其社会基础深厚以致“旋禁旋出”、阴魂不散的同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治理当代相关的社会问题亦不无启发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秘密社会》作为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还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当然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推敲细化的地方,如各卷的详略不一,以及由于多个作者而出现的风格各异、行文叠架等现象。但毕竟瑕不掩瑜,该书总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读者掩卷之后会做出自己的评判。
(作者提供 中华文史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