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与社会发展
茅家琦
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频繁。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这个课题,意见颇不一致,特别在农 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战争是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它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减轻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对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起着重大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不仅不是社会历史前进 的动力,而是一场动乱,对社会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史而论,也出现 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一段时期以内,第一种意见占了主导地位。
2000年《太平天国》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引起了广大观众及学者的强烈反应。人们 对太平天国史的评价,从总的情况看,第二种观点的声音大了,第一种观点的声音小了。
这一变化,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关切。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它涉及对整个农民战争史的研究。
一
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说起。
爆发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沉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导致社会停滞,农民活不下去。
秦朝建国,一统天下,原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但是,由于土地兼并和地租剥削沉重, 徭 役繁多,再加上刑法严酷,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它很快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一批闾左贫民被征发到渔阳屯戌,一行900人走到蕲县大泽乡时,因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按律当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束手 被暴秦斩首,二是起来造反,推翻暴秦。与其延颈就戮,不如铤而走险,或可获得一条生路。屯长陈胜与吴广等人商量,遂揭竿而起。他们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掀起“伐无道诛暴秦” 的强大浪潮。起义者有其自己的主观意图,但起义的客观作用则是为社会发展推倒障碍,开辟道路。
隋王朝二传至杨广,穷奢极欲,劳民伤财,造成“人相啖食,十而四五,关中疠疫,炎旱 伤稼”;“安居则不胜冻馁”,“剽掠则犹得延生”,人民大众被迫造反,导致反隋义师蜂起 。隋王朝又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中国社会要进步,就必须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隋末农 民起义适应了这个历史发展的要求。
清王朝自中叶以后日益腐朽。经济上,大地主巧取豪夺、田连阡陌,贫困者无立锥之地; 政治上,各级官吏苟且谄媚、贪污腐败;学术上,空疏无用,脱离实际。鸦片战争前夕,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敏锐地觉察出当时是一个“衰世”。他主要揭露了两个问题。一是贫富极端 不均,他说:“浮、不足之较,相去愈远则亡愈速,去稍近治亦稍速。千万载治乱兴亡之数,直以是券矣。”又说:“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二是庸人当政 ,社会上缺乏人才。他说,当时“无才相”、“无才将”、“无才士”、“无才民”、“无才工”、“无才商”,甚至“无才偷”、“无才盗”。他的结论是“乱亦竟不远矣。”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龚自珍希望清政府主动进行改革。他说了一句十分深刻的话:“与其赠来者以qíng@①改革,孰若自改革。”但是清王朝充耳不闻,拒 绝接受这个忠告,不考虑任何改革。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败, 主张并呼吁改革的人增加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主张。除魏源外,还有徐继畲、梁廷@②等人努力研究西方文明,分别撰写《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书,介 绍并赞赏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含蓄地表达了改革的思想。曾国藩也向清朝奏陈民间疾苦,建议清廷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以上种种呼吁都没能促使清廷觉醒,主动进行改革。社会进一 步腐败下去。正如广西籍官员龙启瑞所说:“窃念粤西近日情事,如人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草莽之间,狡焉思逞者,即无事之区,亦将乘间窃发。”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就是这 种形势逼出来的。
以上三次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都说明一个观点:农民战争是统治阶级逼出来的——“逼上 梁山”。从现象上看,农民活不下去,除了“造反”,别无出路;从实质上看,则是社会停滞,只有自下而上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腐朽王朝,历史才有前进的可能,农民战争适应了这 个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它们是正义的事业。如果将以暴力为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腐朽的政权,扫除历史发展的障碍视为革命的话,那么,农民战争也是革命战争。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作一点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帝王思想”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绝大多数政治家无法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 历次农民战争领袖都怀有“称王称霸”的思想。陈胜酝酿起义时制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刘邦见秦始皇出巡,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洪秀全起义亦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奉上帝的命令,到人间做“天王”。
农民战争领袖的这种主观意图并不能否定客观上农民战争所起的正义作用。也只有承认这 一主观意图才可以理解历代农民战争都不能摆脱“改朝换代”的怪圈。
第二个问题是农民战争期间各级领导人犯各种错误的问题。
每一次农民战争都会破坏社会经济,破坏来自战争的双方。本文不赞成将破坏行为完全归 于 任何一方。“兵凶战危”,战争双方都会对社会经济起破坏作用。在一场推翻旧王朝的战争中,一时“泥沙俱下”,或由于激情难抑,或由于政策上的失误,起义队伍也难免出现破坏 社会经济的行为。各级农民战争的领导人的个人品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利欲膨胀导致争权夺利,甚至相互火拼也是常见的事。若干次农民战争由于严重失误而最终失败。但是,不能 根据这些就否定农民战争的正义性,更不能根据这些就否定发动农民战争的必要性。只能将这种错误和 破坏看做发动农民战争扫除社会发展障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和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发 动农民战争,不推翻社会发展的障碍,就不会付出这种代价,但是,广大人民大众也就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农民战争的目标是推翻社会发展的障碍,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次农 民战争推翻了腐朽王朝,它就完成了历史任务,也就要替它划上句号。正如演戏,演到推翻旧王朝,第一幕就告终。下面再演,就是戏的第二幕,即新王朝的建立和它的政策措施。第 一幕的主角是农民战争领袖;第二幕的主角则是新建王朝的帝王。第二幕的主角可能仍然是第一幕的主角,如刘邦,但他的身份转变了。第二幕的主角也可能是某些政治人物利用农民 战争力量登上新王朝的帝王宝座,如李世民。
这个界限应该分清,不能混同。第一幕、第二幕又同是一部戏,它们之间有联系。这个联 接点就是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给新王朝带来的影响,亦即新王朝的帝王将相总结旧王朝被农民战争推翻的教训,不敢按旧王朝的老办法进行统治而在某些方面进行改革,这种种改革会 推动历史发展。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一开始,刘邦并没有意识到要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倒是他的一批谋 士 促使他考虑这个问题。下面是《史记•贾谊陆贾列传》中的一段话: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祖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收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 ,天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注:《史记》,第2699页。中华书局,1973年。)
陆贾认为秦朝专制刑法是速亡的主要原因,他向刘邦提出“行仁政,法先王”。汉初统治 集团从黄老学派中找到所需要的思想武器。黄老学派主张审名察刑,礼法并用,从而达到“ 清静无为”。一方面在萧何入关约法三章的基础上补充修改,“作律九章”;另一方面“虚 静谨听,以法为符。”萧何死后,曹参任丞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黄老学说在汉初盛行60多年。汉高祖还下令“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他还选用 “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授为乡三老、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戌。” 在较长时期内,轻徭薄赋,奖励生产。这就使汉初做到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并发展了生产, 同时“禁网疏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并不止于推行黄老,还恢复分封制度。刘邦认为秦始皇废分封,“子 递 为匹夫”,使皇帝孤立,无子弟为援,因此在翦除异姓诸侯王以后,又大封同姓王。从历史发展角度,这是不可取的。
可见,汉初吸取农民战争摧垮暴秦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 ;它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有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也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从赋税降低、徭役减轻、生产发展以及政治清静、禁网疏阔等方面说,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没有秦末农民战争,不可能有这一切以及随后的“文景之治”。
李世民利用隋末农民战争建立了唐朝。李世民有敏锐的政治斗争眼光,他从农民战争推翻 腐朽王朝的历史出发,体验到“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他自觉地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这一点是他超过刘邦的地方。他不仅减轻对农民 的剥削,使生产力有所恢复与发展,还在其他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文化,采取措施,进行革新。早在50年代,岑仲勉教授列举李世民的革新措施有:
(1)从谏如流。论守天下难易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又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又曰:“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 顿为万民之大弊。”质言之,即能够接受批评,辅助的不是一两个宰相,而是许多人物。
(2)量材器使。“前代明王,用人如器。”
(3)居安思危。“治国与养病无异,……天下稍安,尤须矜慎。”
(4)审慎法令。“法令数变,则吏得为奸。宜详慎而行之。”
(5)不以察察为明。论隋文云:“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
(6)不主严刑而治。“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 。”同时又不主轻纵奸恶,@③谓侍臣曰:“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夫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故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注:引自岑仲勉:《隋唐史》,第108-10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在“怜不肖”下,岑仲勉注曰:“责尉迟敬德之屡犯宪法。”)
“贞观之治”的出现与李世民深刻吸取隋亡之教训有关。也可以说,没有农民战争摧毁隋 王朝,也难出现“贞观之治”。
在吸取历史教训方面,刘邦与李世民相比,各显特色。刘邦由不理解而理解,由被动而主 动,最终采取黄老之术,无为清静。李世民则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吸取历史教训的重要性,革新很主动,涉及的方面也较广。他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励精图治。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摧毁元朝以后,转变为新兴王朝的皇帝。作为农民战争领袖出身的 皇帝,朱元璋当然重视减轻农民的困苦,因此明王朝建立后,注意休养生息,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核田定赋、丈田均粮,使农民的负担不超过限度。同时实行移民垦荒,军队屯田, 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使大批失田贫民有田可耕,安心务农。这一切都有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对社会进步起了较大作用。
但是朱元璋疑心太重。在政治上他从另一方面吸取权臣篡位的历史教训,不相信身边的文 臣武将,甚至自己的亲戚。他滥用专制权力,大杀功臣。当年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功臣名将一一被他杀害。“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同时,他对政治思想 方面的控制比过去更加严酷。
从以上三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新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吸取前朝被 农民战争推翻的教训,有所革新,从而推动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进步。这正是农民战争对战后新王朝所起的影响作用。但是新兴王朝是否吸取前朝教训、吸取教训的深度与广度则是各不 相同的。出现这些不同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农民战争对封建势力打击程度的轻重,而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中包括新帝王及其谋士们的政治智慧、文化素质、性格特点等等 。
三
历史上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农民战争被封建王朝镇压,旧王朝继续维持了统治地位。太平 天 国就是这样一种农民战争。这种农民战争对社会发展起不起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作具体分析。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而论,它对战后的社会发展仍然起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点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清王朝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扩张,影响到晚清政局的发展。
太平天国失败以后的清王朝,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扩张,形成“督抚专政”的局面。 曾国藩、李鸿章集团成员,由于建立了军功,陆续取得总督、巡抚等地方要职。在战争期间,为了对付太平军,清王朝地方督抚有权编练军队;战后他们继续拥有编练军队的权力,而 且得到慈禧太后的鼓励。曾国藩攻占天京以后曾经遣散他编练的军队,但在他担任直隶总督进京陛见时,慈禧太后却三次要他好好练兵。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所部淮军随之去台;张树 声任广东巡抚,所部淮军亦去粤。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淮军主力则长期驻防在直隶辽东一带。光绪十一年设海军衙门,虽以醇亲王为督办、李鸿章为会办,然上谕又云:“责成李鸿章 专司其事”。北洋海军成为李鸿章的“禁脔”。
布政使、按察使原来直属中央指挥。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督抚便宜行事,控制了地方财政 与司法大权,将这两名高级官员变成自己的属员。这种隶属关系在战争结束以后沿袭下来。督抚既有兵权又有财权,既有行政权又有司法权。
地方督抚势力扩张,中央政府则失去了权力。康有为在《裁省议》一文中说:
“昔徐寿蘅为兵部尚书,吾问其举国兵数,徐尚书答曰:‘吾兵部惟知绿营兵数, 若其勇营练军,各督抚自为之,吾兵部安得知?’夫以兵部尚书而无由知全国兵数,况于调遣训练乎?此其可笑真不能令外国闻也。……若甲午东事之起,征师各省,经年累月,旨檄 频下,各督抚勉强应征,则募乞丐以充,而各自供其饷。饷不一律,兵不相统;枪尤不一,此岂待敌强国哉?”
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扩张,这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结果。武昌起义 以后,各省革命派与立宪派合流,联合督抚宣布独立,响应革命,清廷中央权力削弱,无力回天,没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致命的一击,武昌起义后不可能出现各省纷纷宣布独 立的 形势。
第二,太平天国一役,推动社会思想的变化,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有识之士日益重视吸取太平天国及抗清王朝 的 经验教训。1861年4月,曾国藩的贴心幕僚赵烈文看到洪仁gān@④撰写的《资政新篇》十 分赞赏。他说:
“庚申七月刻《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gān@④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 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一曰‘风风类’,言中国民人浮侈之习,难以法禁。惟在上者以为可耻之行,见则鄙之忽之,民自厌而去之矣。二曰‘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饮 折外洋,殆为心诚悦服,而于夷情最谙练,所有在沪西国教士,皆列名在上,此皆两粤人习染年深,视外邦如神明,然其长处颇能变通用之,亦未可抹杀。三曰‘刑刑类’,以为用刑 当体第六天条弗杀之义,凡人重罪,惟当吊死云云。以此观之,其人亦尚仁恕,非暴虐之徒。此三类每条上皆有洪秀全批云‘此策是也’数字。洪仁gān@④在贼中甚得权。……观 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志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有志之士尚无忽诸。”
过了5个月,赵烈文又上书曾国藩说:
“历世以来,轻信妄言以启边衅多矣。始则视之如犬羊,不足一问;终又怖之如鬼 神,而卒不求其情实,倏战倏和,一彼一此,覆辙之败,千古共蹈。……夫夷人非异人也,术非异术也,及其所为而用之,其效必可也。……用夷之道,还施于彼,其事亦易,非甚难 为也。”(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168、191-192页,中华书局,上海,1962年。)
1861年12月,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个近代军火工厂,开始洋务运 动的第一步,不能不说与赵烈文的建议有关,亦即与太平天国的影响有关。
在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给孙中山发动的民主革命以一定影响。孙中山不止一次 地 讲述太平天国历史。在“三民主义”演讲中谈及提倡民权主义反对皇权主义时,孙中山说:
“从前太平天国便是前车之鉴。洪秀全当初在广西起事,打过湖南、湖北、江西、 安徽,建都南京,满清天下大半归他所有。但是太平天国何以终归失败呢?讲起原因有好几种。……但是,依我的观察,洪秀全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 , 就互相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可以说,民主革命派孙中山也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
太平天国是一场失败了的农民战争。它没有完成推翻清王朝——中国社会发展障碍的任务 ,但是,它对尔后的社会改造及革命运动仍然发挥很大的影响作用。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京右力
@②原字左木右丹
@③原字尝的繁体
@④原字左王右干
(资料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105,中华文史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