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小刀会”和“上海小刀会”起于何时——读台湾学者卢耀华《上海小刀会的源流》书后
“小刀会”和“上海小刀会”起于何时——读台湾学者卢耀华《上海小刀会的源流》书后

文章开始之前,需要先说几句题外之言。《上海小刀会的源流》一文,刊台湾省台北出版的刊物《食货》,是卢耀华先生的大作。去年春天,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裴宜理先生从南京来到上海,她是国外研究“小刀会”的同行。晤谈之下,提到卢先生这篇大作。后来,她又托她的日本朋友复印了一本给我寄来。在研究“小刀会”问题上,这是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卢先生不但比较充分地运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而且引用了大陆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以及拙著《上海小刀会起义》一书。卢先生提出的若干新的看法,涉及面较广。本想对此文写一篇较长的讨论文章,一方面为看到台湾省同行的作品而高兴,一方面又借以对惠赠此文的美国同行表示感谢之意。但是,报社的编辑同志说,报纸版面有限,文章不宜过长。因此,只好选择如题目所示的两点来谈谈,作为“书后”。

  “小刀会”究竟起于何时?这是研究“小刀会”的人们,都比较注意的问题。《上海小刀会的源流》作者提出:“早在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台湾已有小刀会的名目。”所根据的是《清高宗实录》。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把过去一般的说法提早了六、七十年。这篇文章又提到一八○二年(嘉庆七年),台湾又有“复结小刀会”的记载。关于此事,卢先生所根据的是戴玄之《天地会名称的演变》一文。其实,这条记载,也见于《清实录》。《清仁宗实录》九五所录该年三月辛未的“上谕”即说:“台湾地方每有结会煽惑之事,今该犯白启等胆敢复结小刀会。”《天地会名称的演变》一文所根据的有可能即是《清仁宗实录》。如果仅据这两条记载来看,“小刀会”似乎起源于台湾。但是,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朱批奏折》:《乾隆七年闽浙总督那苏图奏》和《乾隆七年两广总督庆复奏》(见《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不但可以将“小刀会”名称的出现提早到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较之卢先生所引的乾隆四十七年的记载,还要早四十年。也就是说,这两条史料的发现,要比一般的说法提早了一百年以上;而且明确知道,“小刀会”的发源地决不是福建的台湾府,因为福建漳浦县早已有“小刀会”这个组织。《那苏图奏》所根据的,是汀漳道陈树蓍的调查,“小刀会”主要流传在漳浦县的云霄地方,清朝政府前往缉查时,从云霄和原籍平和县的张姓二家中,起出“两面有锋”的“小刀”——这是“小刀会”成员的标志。《庆复奏》基本相同,但用了“创有”“小刀等会名目”这样的文字。从“创”字来看,“小刀会”起源应该就在这一年,即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发源地也应该即在福建的漳浦县。至于传到台湾府,那是后来的事。

  上海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素号五方杂处”,鸦片战争前后,大量的福建人曾经聚集在这里。上海小刀会和福建小刀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上海小刀会起于何时,必须首先解决福建小刀会的渊源问题。《上海小刀会的源流》的作者引用了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的说法:“小刀会”的创始人是陈正成,创建的时间约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年,认为“其说颇有商榷余地。”卢先生的理由,就是上举一七八二年(乾隆四十七年)台湾地方已有“小刀会”存在的记载。问题不完全在这里,而是在陈正成所创立的“小刀会”,是否就是乾隆年间的“小刀会”?回答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两者之间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太平天国全史》所根据的,是日本人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辛亥革命期间,平山周在中国从事过会党活动,这个记载有一定的可靠性,也常为人们所引用。说平山周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不仅由于他的调查,而且还有两条史料与他的记述基本相同。这两条史料,一条是裕泰的《为拿获泉漳会匪现已逐一审明按例定拟折》(见《裕东岩宫保任内奏稿》钞本),一条是陈庆镛的《请办闽省会匪疏》(见《籀经堂类稿》二)。裕泰是当时的闽浙总督,陈庆镛是福建晋江人,他们的记述也有一定的可靠性。这三条史料有若干共同点,其一,“起意改立小刀会”的陈庆真或陈正成是福建的归国华侨;其二,小刀会建立和活动的地方是福建厦门,或“沿至漳州各属,以至厦门”;其三,小刀会是天地会的一个支派。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漳州各属”,这正是乾隆年间“小刀会”活动的地区,陈庆真“起意改立”的“小刀会”,是不是就是创立于一七四二年的“小刀会”呢?裕泰等的记述指出,这个“小刀会”是福建华侨所创立的,创立的年代是一八四九年(道光二十九年)或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前面所说两者之间不是一回事,而两者之间又存在渊源关系,根据就在这里。陈庆真所建立的“小刀会”,我们不妨称之为“改立”的“小刀会”。这是“小刀会”的第二代。过去认为“小刀会”起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年,如果是指第二代,那还是正确的。一八五三年(咸丰三年),这个“改立”的“小刀会”,在黄威领导下,在福建海澄县发动过武装起义,攻下漳州、同安、厦门、漳浦等地。因此,无论在鸦片战争以前,或鸦片战争以后,“小刀会”活动的地区只是在福建南部和台湾。广东不是“小刀会”的根据地。

  有的记载,如黄本铨《枭林小史》,却认为“小刀会多广东潮(州)嘉(应)人,广中向有斯会”。《上海小刀会的源流》的作者因此断定,“上海小刀会,是由广东小刀会承袭而来”,从而又将广东香山人刘丽川作为上海小刀会的创始人,创立的年代在一八四九年至一八五一年。这个说法,是可以商榷的。

  卢先生所引《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的两条史料,斯嘉兹的《在华十二年》和高龙倍勒的《江南传教史》,以及卜舫济的《上海简史》,都说刘丽川在上海设立的是“三合会”,即“天地会”。当然,“天地会”和“小刀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各自代表的地方力量而论,“天地会”是广东的会党,“小刀会”是福建的会党,两者又是不容混同的。当时一些非会党的人士,如《枭林小史》的作者,对会党的内部情况不甚明了,看到后来“天地会”、“小刀会”和其他会党联合起来,以广东人刘丽川为首,而联合起来的会党又称为“小刀会”,因而就认为“小刀会”发源于广东了,无疑这是一种误解。

  同时,与上海小刀会有密切关系的,不是乾隆年间在福建漳浦创立的“小刀会”,而是咸丰年间在厦门“改立”的“小刀会”。上海小刀会是“小刀会”的第三代(包括以后与“天地会”等合并的“小刀会”)。它创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一八五三年(咸丰三年)起义前后,福建小刀会的代表人物,前为李咸池,后为陈阿林,他们活动的时间都比较迟。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李仙云。他的公开身分是福建人的“兴安泉漳会馆董事”。《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说:“兴安董事李仙云,闽党之谋主也。”就是说,他隐蔽的身分是小刀会的“谋主”——主要的幕后策划者。李仙云参加上海小刀会起义后,一八五五年在起义军突围时牺牲。起义之前,一八五一年,李仙云还曾经公开出面领导过上海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强占兴安泉漳会馆公墓的斗争。这次斗争的组织和发动者实际是“小刀会”。这次斗争开始于一八五一年七月,“改立”的小刀会从福建传入上海,当在这次斗争以前。即是说,一八四九或一八五○年,小刀会在厦门重建后,很快就传入上海,其创始人当即是李仙云。关于这次斗争,这里不拟详述,请参看拙作《上海小刀会起义》一书和《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特点》一文(《历史学》季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卢耀华先生尽管充分运用了《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和其他史料,但大陆上所保存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如《朱批奏折》、《裕东岩宫保任内奏稿》钞本等,都是卢先生所不及见的。台湾应该尽早回归祖国的怀抱,使研究“小刀会”的同行们,如卢耀华先生,能够聚首一堂,对祖国的历史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资料来源:《文汇报》19810112  本网整理)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