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评“喀西尼协定”
评“喀西尼协定”

 

就在维特提出“借地修路”的同时,英、法、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与沙俄展开了争夺铁路修筑权的竞争。其中,英国正在暗地里推动“山海关铁路之修筑”,因为该路已“落在他们的支配中了”。法国此时已在竭力摆脱俄国的束缚,想把资本放在“中国工业开发中”的“优越地位上”,因而他们在与中国大臣、官员的谈话或谈判中,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沙俄的不满,“把满洲铁路也描写成为一种欺骗的诡计”。美国人想要创办一个名为“中国开发公司”的辛狄加组织,创办资本为一百万美元,其任务是修筑中国“现在急待兴筑之一切铁路”。而其首先的“注意点”为北京至汉口、汉口至广州的铁路,并称在此基础上把中国自己修筑的“满洲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联接起来。为了完成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美国希望与俄国取得妥协“以便能筑成满洲铁路”,为此愿与俄缔结一种密约,这密约既规定俄国人有“在这些美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优越权”,也“牵涉到了满洲之和平的占取”。显然,这正如俄国历史学家罗曼诺夫所说:

美国人的建议在政治上与经济上都与维特所计划的满洲铁路相冲突。俄国不仅没有取得到海参崴的直线铁路,而且,这计划果真实现,则这铁路网将从南满与朝鲜之海口输送外货以入内地,俄国之经济支配权亦不能存在了。

这种局面是维特和沙俄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更加坚定了维特向中国“借地修路”的决心。1896年4月上旬,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按照维特“满洲铁路干线及支线之租借权只能给予俄国之公司”,而拒绝一切他国人参加的训令,来到了总理衙门。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和推断,他带来了一份后被称为“喀西尼协定”的文件草案,要求清廷予以批准。

“喀西尼协定”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即已开始酝酿。原来,1895年3月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之衔与日本议和前,为寻求沙俄的支持,和沙俄公使喀西尼在俄国驻华使馆密议数个日夜。喀西尼认为敲诈勒索中国的时机已到,声称俄国能以大力抵拒日本,“保全”中国疆土,但中国必须向俄国提供军事和铁路交通方面的便利条件。而李鸿章也想在对日谈判中提高自己的筹码,有意与沙俄妥协。于是,李鸿章与喀西尼两人私相约束,但未定有公文。不久,中日《马关条约》签定,李鸿章由于有损国家利益而被光绪帝罢职,入阁闲居,双方私约只得暂时搁下。1896年初,维特为避免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染指“满洲”及“满洲铁路”,遂把向清廷“借地修路”看作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喀西尼协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沙俄政府精心炮制之后而出笼的。

“喀西尼协定”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允准俄国政府在中国东北修筑两条铁路:一条是从海参崴经珲春至吉林,另一条是从西伯利亚铁路中的某站,经爱珲、齐齐哈尔、伯都讷至吉林,两条铁路均应在吉林衔接,由俄国自筹资金,一切规章制度也由俄国制定,中国不得参与。两条铁路的管理权暂归俄国,以三十年为期,期满后由中国筹资赎回,赎回的具体条件将在以后商定。(二)中国拟造的由山海关经奉天至吉林线,倘日后自行修筑有困难,则可将该路的修筑权让与俄国,俄国将由吉林北端起筑,中国保留十年以后的赎回权。(三)以山海关为起点的所有铁路,诸如至奉天、齐齐哈尔、营口、盖平、金州、旅顺、大连段,均应按俄式之宽轨铁路兴筑,上述各路的护路工作,原则上应由中国政府承担,但如中国文武官员不能随时保护周详时,应准俄国专派马步营兵驻扎各要站,以期妥护商务。(四)各线路通车后,有关中俄两国彼此运进之货物,其纳税章程应照同治元年(1862)《中俄陆路通商条约》完纳。(五)黑龙江及吉林长白山等处地方所产五金之矿,向有禁例,不准开采。但自约定后,准俄中两国商民开采。(六)如中国日后采用西法,整顿东三省军队,须只向俄国借请熟悉营务之武员。(七)中国鉴于俄国在亚细亚洲无周年不冻之海港,一旦遇有军务而俄海军不能随时驶行,因而情愿将山东胶州地方暂租与俄国,以十五年为限。(八)对于向称险要之区的辽东旅顺口及大连湾等处地方,俄国允准将此二处“相为保护”,不准他国侵犯,中国亦允准永不让与他国占据。

据说,喀西尼在向清总理衙门递交协定草案文本时,使用了许多“很有力的言辞”,千方百计地“劝导”清廷予以批准,并声言惟有如此,俄国才能“保护”中国“以免再与日本及其他国家冲突”。结果喀西尼失望而归。十余天后,喀西尼贼心不死,又至总理衙门,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与清廷周旋。但清廷还是不为所动,果断地表明态度说:

永远不再以此租借权给予任何列强与任何外国公司,这已是坚决的永不变更的定案。但是,清廷也作了一点让步,那就是:

在修筑满洲铁路时,可短期地聘请俄国工程人员,并使用俄国材料。

喀西尼当面又碰了一鼻子灰,自然是恼怒不已。为解心头之恨,他一方面嘲笑清廷“实在没有钱来筑路,所以这种口头的应允还是很可笑的”,另一方面则敦促沙皇政府:

如果俄国政府不得不承认绝对需要把铁路筑在本国(按指中国)领土内,他只余下一种办法了。那就是警告中国政府,说他这次拒绝俄国之要求,直接引起了对华十分严重的结果。

所谓的“喀西尼协定”,又名“中俄新约”。直至20世纪初《中俄密约》刊布之前,它一直被认为是中俄两国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秘密协定的唯一文本。1895年10月25日,英国《泰晤士报》首次报导了“喀西尼协定”,称其为“俄中之间的秘密协定”,该协定“给予俄国在旅顺口的停泊权和西伯利亚铁路延伸、经过北满的权利”。1896年10月30日《华北通报》又以《中俄专门条约》文本的形式予以披露。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认为该协定是虚构、完全不可能存在于世的。罗曼诺夫在他的《帝俄侵略满洲史》一书中指出,该协定结尾没有当事人签字及日期,引言中列出了俄方代表喀西尼的名字,而缺中方代表的名字,协定未分条款而措词又显粗糙,认为不能把协定当作一份完整的、最后定稿的外交文件;但他又认为,该协定是《华北通报》的北京通讯员,从俄国使馆1896年秋季所存的、未经签字的原稿中一字对一字抄出来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项假文件不仅未遭人否认,以后的事实反而更证明了他的要点接近于实际,只于细节方面有些捏造得过甚其辞”。因此,罗曼诺夫得出结论说:

我们没有理由把《喀西尼条约》看作完全报纸的假造品,没有理由把他看作毫无根据的虚构。

罗曼诺夫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从《光绪朝东华录》的记载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首先,《光绪朝东华录》所记协定内容和罗曼诺夫所转引的内容基本相同,说明《华北通报》的北京通讯员从俄使馆中的原稿“一字对一字抄来的”并非虚言。第二,从《光绪东华录》的史料来源来看,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当时的皇帝诏令臣工奏疏邸钞、京报和报纸记载等第一手资料无不网罗其中,可信性极强;而该书编者朱寿朋又是学风谨严的著名学者,决不会把道听塗说之言收进自己的书中。第三,从《光绪东华录》所记协定内容来看,协定分引言(阐述订约目的)、具体内容和文本三部分,说明它决不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惟缺签约日期和中方代表的名字。只有俄方全权大臣的名字,即“一等伯爵贾”(喀西尼)。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该协定完全是沙俄一手炮制、企图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草约,由于不知道中方谈判和签约代表为何人,所以协定只好含混书写“大清国钦命督办军务处王大臣为全权大臣”。另外,正因为协定是一个草约,既未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又如何能确定签字日期呢?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说该协定是一个假文件的话,那么它却造就了一个“以后的事实”,即1896年6月《中俄密约》和9月《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的内容都在“喀西尼协定”中奠定了;反过来说,“喀西尼协定”是前两项条约的蓝图和底盘。第五,沙俄觊觎和吞并中国东三省的野心由来已久,不仅中国朝野上下早已觉察,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看得清清楚楚,并始终密切注视着东北态势的发展,所以,沙俄政府早已酝酿着一个侵华的通盘计划,以及该计划为嗅觉灵敏的帝国主义外交家和记者捕捉、泄露,自然都在情理之中。

“喀西尼协定”在引言中声称:

大清国大皇帝前于中日肇衅之后,因蒙大俄罗斯国大皇帝仗义各节,并愿将两国边疆及通商等事于两国互有益者,商定妥协,以固格外和好。……在北京定将中国之东三省火车道接连俄国西卑(伯)利亚省之火车道,以冀两国通商来往迅速,沿海边防坚固,并议专条,以答代索辽东等处之义。

剥去其中冠冕堂皇的话语,结合前述的协定内容,沙俄利用自己在三国干涉还辽中扮演的“侠客”角色,以俄式宽轨铁路为基本的侵略工具,抢得“北满”铁路的修筑权,又在实际上攫取了“南满”铁路的修筑权(当然“南满”铁路在形式上归于中国修筑)。这样,沙俄就通过这两条铁路,把中国东北三省划作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沙俄又通过派遣文武官员、军事教官、驻军、开采矿藏等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控制了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中国被瓜分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这可以从英国对“喀西尼协定”的态度看出一斑。

如前所述,英国一直对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抱有戒心,甚至支持日本以牵制俄国。自《泰晤士报》报道了“喀西尼协定”后,英国政界和商界人士纷纷发表谈话,表达了不满和不安的心情。只有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与众不同。一次,他对德国驻伦敦大使说:

如果俄国更深地陷入中国,那并不是不受欢迎的,只有俄国要求在旅顺口有排他性的停泊权时,英国才会提出反对。

11月上旬,索尔兹伯里为进一步平息伦敦城里商界出现的不安情绪。在伦敦市政厅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他严厉地批评了英国商界“神经过敏”,并强调指出,目前形势使亚洲有供各帝国主义列强“活动的余地”,并表示英国政府正密切注视局势的发展,以便在适当时机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措施。

1896年夏天,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英国时,索尔兹伯里迫不及待地和沙皇举行了会谈。事后,他在向英国内阁报告他们两人的谈话内容时这样说道:

我提出远东这个话题,并向他(按指尼古拉二世)保证英国不想妨碍俄国在那个地方(按指中国东三省)的工商业发展。因为一切有利于工业的事情都创造贸易的机会,而我们是以贸易为生的。他以明显的十分满意的心情接受了这些保证。

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谈话时,虽然知道此前中国钦差大臣李鸿章访问了俄国,在圣彼得堡与俄方举行了会谈,但不知道中俄双方已签定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更不知该条约的具体内容,因此还无法准确制定英国的政策。不过,他肯定知道,目前的国际形势也好,国内自《泰晤士报》发表“喀西尼协定”后所引发的轰动一时的风波也好,都不能使自己和英国政府阻止俄国“转向远东”。所以,索尔兹伯里才“大度地”支持俄国向远东、尤其是中国扩张,以讨好俄国的方式来换取俄国的默契和支持,这样英国自然就有机会在中国进行更大的扩张,抢得更多的势力范围。这可以说是索尔兹伯里心中的如意算盘。

正因为清廷看到了“喀西尼协定”会引发中国被瓜分的危机,因而不顾喀西尼和沙俄政府再三的无理取闹和威胁恫吓,拒不批准该协定,使其不能成为一个“合法”而又行之有效的条件。沙俄政府在侵华的历史上又碰了一次壁。

但是,沙俄政府依然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还在目不转睛地窥测方向,等待时机,再施奸谋。那么,“幸运之神”是否还会降临它的头上呢?也就是说,沙皇俄国政府将会采取什么办法和实施什么措施使“喀西尼协定”从理想变为现实,成为真正的中俄两国之间的一个“新”的条约呢?

主要引用书目:

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光绪朝东华录》 

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