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白虎观会议 ——儒学与谶纬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 ——儒学与谶纬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从《白虎通义》所引的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包括各家的《序传》)、《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