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范仲淹提高米价反倒救助灾民,一生都在为百姓立命
范仲淹提高米价反倒救助灾民,一生都在为百姓立命

每当提起范仲淹,可能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他所做的散文、诗歌。其实对于范仲淹来说,他肯定更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天下百姓,让他们的生活过的更好,可以说范仲淹一生都在为百姓立命。今天就跟大家讲一件和范仲淹有关的事情,其中也展现出了范仲淹的智慧,看看他是如何帮助灾民解决粮食问题的。当然,这也只是范仲淹一生中的冰山一角,有关他的更多事迹,大家可以通过各种书籍阅读看看。

范仲淹提高米价救灾民

在古代最害怕的就是自然灾害。毕竟当时没有如今的科技手段,对农业知识了解也是少之又少,所有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能填饱肚子,一旦有些天灾人祸的话,比如遇到旱灾、洪灾、蝗灾、瘟疫等,很多人只能背井离乡的去讨饭,甚至饿死。

范仲淹是历史上北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可是在1050年间他所下达的一项命令,令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原来那个时候的浙江正在经历自然灾害。众多农民为了活命只得延路乞讨。可是当地的很多地主和富户为富不仁,他们竟然黑心的特意去抬高米价。这样的背景之下,有更多的人被饿死。

就在这个时候范仲淹下了一道命令,并不是让商家把米价降下来。而是在原先米价的基础上又加了30文,也就是说150文才能买一升米。这样的举动让范仲淹被很多同僚弹劾,他们都对范仲淹破口大骂,说他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范仲淹对这些弹劾却不以为然,继续把当时的米价向上提。原以为会有更多的人被饿死,没想到那些灾民却都称赞:范仲淹大人做的没有错!这个现象就太奇怪了,明明是买不起米了,为什么还要称赞范仲淹呢?

原来在他下令提高米价之后,全国的米商都觉得此时在浙江卖粮有利可图。于是他们一时之间把米粮全部聚集到这一处,想要趁着灾年把自己的粮食卖个好价。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样,让当时浙江的粮食处于饱和状态。

随后范仲淹又开始开仓赈灾放粮。百姓们全都聚集在官府门口领粮,根本没人再去买那些商人手里的粮食。此时的商人把粮食运来之后,如果卖不掉原路拉回的话可能会赔一大笔钱。所以只能纷纷降价,只为了把手中的粮食卖出去。

粮价被降了下来,灾民得到了安抚,也纷纷地回到了家园。他们准备着下一季的耕作。老百姓们此时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之前范仲淹特意抬高米价的缘由。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太聪明了,略施小计就救了老百姓的命。

为百姓立命

范仲淹可是出身名门,他的先祖曾经是唐朝的著名宰相范履冰。而且一家几代人都入朝为官,并且都是敢于直言的贤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范仲淹从小就有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不过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

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家族走向了没落。无可奈何之下,母亲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邹平并改姓朱。直到范仲淹长到22岁,才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的身世。范仲淹觉得有些无法接受,便辞别母亲,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经历了4年的苦读,范仲淹终于有了一官半职。虽然最初的职位并不高,可是他做起事情来却非常的认真一丝不苟。直到宋仁宗注意到了他,才让他有了升官的机会。范仲淹一直在底层工作了很多年,这让他非常理解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正是因为这样,哪怕他后来入京为官,也不忘为老百姓谋福利。

越是像他这样工作起来兢兢业业的人,越容易受到诽谤和排挤。在“庆历新政”运动当中,范仲淹原想整顿一下当时北宋冗余的干部队伍。可是毕竟触犯了太多贵族的利益,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众多同僚的诽谤。无可奈何之下逼得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大批名臣离开了京城。在外地做官的他干脆跑去书院讲学,过了三年非常舒心的日子。直到后来他被启用调到了杭州,才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段。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