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为什么说完璧归赵赵国其实是输了?
为什么说完璧归赵赵国其实是输了?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都非常了解了,很多人也都对蔺相如出使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却能够做到完璧归赵非常的敬佩,让赵国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成功。但是,单从这一件事情上来看,赵国的确是做的很厉害,但是如果再结合后面的事情来看的话,赵国这时候的赢,却似乎其实是输了。很多人觉得,完璧归赵实际上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赵国的灭亡和这件事情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完璧归赵的经过

外交自古有之,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如《墨子》一书中说道:“亲近不亲,无务来远方,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又如《国语·晋语八》一书中写道:“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都是出自古代文学中有关于外交的介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其实非常频繁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通有无使节频频来往。各国国君继位,丧事都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向他国通报。就如开战准备也要向他国先行告知,在那个注重礼仪制度的春秋战国,出现了一场著名的外交“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个赵国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赵王的人物,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送回了赵国,让秦昭襄王的野心没有达成的一个故事。在完璧归赵中描述了一个机智,敢于和强权作斗争的一个形象,用自己的勇敢让秦昭襄王妥协。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结局是和氏璧再次回到了赵国,算是取得了一场胜利。但是这场胜利的背后却给赵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场来自赵国与秦国的外交战略,看似赵国赢了,其实秦国得到了他想要的,秦国才是最后的赢家。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外交故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二八三年,当时赵国从楚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之后,秦昭襄王知道之后便让人告诉赵王,说自己愿意拿15座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知道之后便和群臣商议,在赵国大臣心中认为秦王不可能拿15座城市换和氏璧的,只是为了单纯拿到这块和氏璧而已。但是拒绝秦王又恐怕开罪秦国,当时赵弱秦强的情况下,不可以明着拒绝,想来想去都不是什么办法。

但是这个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送和氏璧去秦国的任务,在蔺相如心中认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在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而赵弱,不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秦国如果拿城市来换和氏璧赵国如果不答应的话肯定是赵国理亏。如果赵国给和氏璧秦国没有给城池的话理亏的是秦国。在蔺相如眼中,还是对秦国充满了一丝的惧怕,不敢得罪秦国遭来秦国的攻击,所以主张去秦国送和氏璧,不去的话是赵国理亏,会遭来非议。

蔺相如的思想已经让外交处在了不公平的地位了,赵国在不想送和氏璧的情况下畏惧秦国实力强大硬着脸皮去送,这显然让谈判出现了被动,这种谈判没有公平可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是秦昭襄王看到和氏璧的情景,在看到和氏璧之后秦王并没有直接提出来城池交换,而是先把和氏璧仔细看了很久之后,然后又给自己身边的美人都看看,显然没有交易城池的打算,左右一声声万岁更是彰显秦昭襄王的野心,认为这块和氏璧已经归了秦国了。

之后蔺相如借口说告诉秦昭襄王说和氏璧有点瑕疵,要指给他看看,拿过和氏璧直接威胁秦昭襄王要往柱子上撞,秦昭襄王听到一番说辞之后怕蔺相如做出过激行为对外影响不好,也就妥协拿出15座城池的地图假意交换,双方约定在5日后进行交接。

其实秦昭襄王并没有拿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打算,在他眼里只是拿和氏璧试一下赵国,因为即便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在那个战乱年代抵不过15座城池的价格的。蔺相如通过自己在大堂上看秦昭襄王的举动,也觉得他没有交换城池的打算,就连夜叫人把和氏璧送还赵国,也是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了。

史记记载:“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从司马迁写的秦昭襄王放蔺相如的解释中,可以看出秦王并没有非常在意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加上当时和氏璧已经在赵国了,扣住蔺相如杀了他对秦赵两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成全了蔺相如把他放了回去。当然要注意一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在得不到和氏璧的时候,秦昭襄王的态度是比较随和的笑,这样的反映确实有点耐人寻味了。

相视而嘻说明秦昭襄王态度轻松,更多的是对蔺相如的举动感到好笑。在当局中的所有人中,都能看得出秦国不可能拿出15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然而赵王依旧来秦国冒险试一试做到不失礼,生怕得罪了秦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或许就是秦昭襄王对赵国的试探,已经达到了这次和氏璧相会的目的了。

2、完璧归赵前两国的实力对比

秦国:秦国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迅速成长起来,在嬴渠梁的领导下,秦国摆脱了弱国的标签。在秦惠文王期间利用张仪等人进行伐交战略以来秦国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是败少胜多,尤其是针对魏韩两国,更是打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秦武王期间虽然当政不久,但是东出大计实施,给秦昭襄王东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了。

赵国: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默默无闻了很长时间,赵国的强大源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是赵武灵王的下场显然有些过于悲惨,在他禅位之后遭到儿子赵惠文王的打压,最终活活被饿死了。其实发生在赵国国君之间的争斗是数不胜数,历任赵国君王继位之前都会发生皇室争权事件,让赵国陷入被动。

一国是国力昌盛,另一国是内忧外患,秦王想试探赵国虚实故意弄出来和氏璧换城池的一个事情,用于打探赵国虚实。其原因是看赵国态度强不强硬,如果当场拒绝的话证明赵国有实力有自信和秦国交战,如果是小心周旋,不敢得罪秦国献上和氏璧的话,那么说明赵国底气不足,对秦国有畏惧之心。这样的论证在秦昭襄王对齐国也用同样的办法得到印证,只不过秦昭襄王这次不是用和氏璧,而是用了一把锁去试探一下当时还强大的齐国。

3、秦昭襄王同样的招数用于齐国

在苏秦谋划下五国攻齐之后齐国元气大伤,但是齐襄王继位之后齐国恢复了元气。当时秦国也想趁着齐国国力没有恢复过来对齐国有所打算,秦昭襄王就让人送一副连环锁,想借机为难齐国让他们解锁,但是这把锁是死的,并不能解开。齐国王后君王后看穿了秦国的心思,就让人把秦国送来的连环锁弄碎了,然后让秦国使臣会去回复秦王锁锁解开了,这举动让秦昭襄王有点吃惊,齐国的士气超出了自己的认知,于是暂时没有对齐国有所举动,即便当时齐国经历内乱国力不如秦国的时候。

通过对比,秦国在和氏璧上面对赵国的外交策略结果是赢的,虽然没有得到和氏璧,但是秦昭襄王打探到了他所需要的消息,就是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得罪秦国。同样的办法秦昭襄王用连环锁来试探齐国,但是齐国态度强硬,知道你在为难我我也要迎刃而上,直接把解不开的连环锁弄碎了,这也不失为解开了连环锁。通过两者对比,秦昭襄王在对赵国的外交试探显然是成功的。

从完璧归赵来看,表面是秦昭襄王妥协了,蔺相如把和氏璧完璧归赵且他安全返回,结局是赵国赢了,但秦国就想以和氏璧为诱饵来试探赵国底细,双方注重的地方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然从深处来看这场外交大战的获胜方表面来看是赵国,实际上秦国也知道了他们想知道的答案了。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