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赵匡胤为什么不敢下放兵权 使得宋朝军事积贫积弱
赵匡胤为什么不敢下放兵权 使得宋朝军事积贫积弱

赵匡胤称帝后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一位功臣,因此留下一段美名。不过赵匡胤不愿下放兵权的做法,可能给宋朝发展带来一个抑武的隐患。其实宋朝鼎盛时期非常强大,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军事等领域都是顶尖水平,那为什么宋军对外的战绩却往往不如人意呢?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大部分失败的原因都是出在内部,而不是对手太强大所以打不赢。这也是宋朝发展史上,比较难以处理的一点。

武将兵权过重,是五代十国朝代更迭频繁的重要原因,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然后施行了“重文抑武”的策略,来看看前因后果吧!

武将篡位

从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以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53年间经历了5个朝代,梁、唐、晋、汉、周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存世最长的后梁17年,最短的后汉仅4年,由此可见当时的混乱。

主要原因便是武将、藩镇手握重兵,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公开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很明显,皇帝大家都可以做,谁有实力谁就继承大统。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趁着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坐上了帝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即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依然担心禁军的将领们自恃功高,进而威胁自己的皇权。

当时的谋臣赵普就直言唐朝灭亡以后,为何朝代更迭频繁,都是因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于是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同时给予优厚待遇,这些功臣没有了兵权自然就不会威胁帝位了。

兵权改革

虽然解除了开国功臣的兵权,但是依然有其他的武将威胁,于是兵权改革紧接着来了。

首先是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分别为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再选派亲信担任将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设立枢密院,枢密院的职责是调动部队,官员多是文官担任。这样指挥打仗的禁军将领和调兵的枢密院相互牵制,兵权进一步分化。

然后施行更戍法,将禁军部队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的将领不跟随部队调动,这样做就避免了将领培养嫡系部队,让部队只能听从于皇帝的命令,防止了叛乱的发生。

接着将地方厢军、乡兵中的精干编入禁军,这样做就让地方不可能培养出有战斗力的部队,国家的防卫只能依靠禁军了。

利弊分析

有利的方面:这些政策确保了皇权的安稳,另外重文抑武让文人走上了前台宋朝也是文人最幸福的时代,宋太祖的遗训中便有不杀士大夫一条。宋朝的文人们,不仅创造出了宋词这一灿烂的文化成果,科学、哲学均得到大爆发。

另外,宋朝也特别注重经济发展,当时的商业贸易相当发达,而且城市也没有宵禁,丰富的生活设施让百姓幸福度爆棚。《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卖烧饼,可以在市中心拥有二层小楼还有美丽的老婆,可见宋朝人的生活水准。

不利的方面:宋朝的兵权改革,让禁军空前强大,而地方却没有有效防卫力量,辽、金南侵能够快速推进到汴京城下,就是因为地方空虚。

不得不说,从宋朝开始,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越来越萧条。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生活,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概念非常受欢迎,不能读书经商也不错,没人愿意去禁军受罪了。

总结

虽然“重文抑武”造成了尚武精神的没落,但宋朝的对外战争却不是一败涂地,无论是辽、金、西夏,宋朝与他们都形成了均势,并没有造成王朝覆灭。就算是蒙古人,南宋也抵抗了45年,双方战事非常胶着。

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抑武”策略绝对不算矫枉过正,否则也不可能存世320年了,不过如果宋朝能够审时度势的调整政策,应该会更加辉煌!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