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慈安太后死因何为多出于野史?
慈安太后死因何为多出于野史?

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朝廷八位辅臣处死,一举夺取朝政大全。当时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宫并尊,一同垂帘听政。但后来慈安太后突然暴毙,死因成迷,慈安的死慈禧无疑是最大受益者,所以难免让人将嫌疑人怀疑到慈禧身上。毕竟慈安太后是清朝晋升速度最快的皇后,可见咸丰帝对她的宠爱。那慈安的死和慈禧到底有没有关系呢?野史中,似乎总是把矛头指向慈禧,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慈禧害死慈安之说大多见于野史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对于慈安的暴毙,朝野上下完全没有准备,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之后,也不禁生疑地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也就是说,昨天慈安太后还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么会这么快呢?

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产生了各种猜测,人们凭借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想象力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还原”出了各种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为吃香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个则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按照其中所载,咸丰帝死后,慈安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不过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却很少直接参与政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是相安无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由于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于是这段时期内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负责,这令慈禧大为不悦。病愈之后,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异常气愤,但因木讷不能与之辩,愤恨之下,逐“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崇陵传信录》,按照其中所载,当年咸丰帝弥留之际, 由于深知慈禧权力欲望极重,于是给慈安留下一份遗诏,要其监视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惧怕无比,于是谨小慎微,百般讨好慈安,最终导致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这份遗诏烧毁,而阴险毒辣的慈禧虽然表面对慈安感激不尽,却实际上已经起了杀机,不久后便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将其毒死。

虽然各种版本对此事记载都极为详细,似乎如亲历者一般,然而这恰恰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种宫中秘闻外人是根本无法如此详细探知的,例如遗诏内容、烧毁遗诏、暗中下毒这种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再加上这些多为民间传言或野史记载,可信度实在不敢恭维。

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于疾病,那么无论是何种重病,总会事先有征兆才对,那么慈安有没有患病的征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更难能可贵的是,《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的脉案、药方和病发情形,“晨方:天麻、胆星;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仙逝。”如此详细的记载,给我们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极大便利。

现代医学专家从这段记载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点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这与《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的“类风痫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旧疾,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两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岁时,“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计二十四天,而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表现,依据现代医学解释,应当属于中风前兆,不过病症较轻,加之慈安年轻,因此恢复较快。

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其中说的“厥逆”依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发,不过由于及时治疗,因此没有造成后遗症。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慈安太后应当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太后发病前一天“两颊微赤”,已经是高血压的表现,再加上病发突然且迅疾,最终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而亡。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