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土木之变的起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吗?
土木之变的起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吗?

土木之变是导致明朝发生巨变的一件事情,对整个明朝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在关注土木之变的结果和过程的时候,重点都放在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兄弟的身上,但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你是否知道呢?土木之变为何会发生,在一些电视剧里面,将这件事情的原因说成是因为明军劫掠蒙古,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原因吗?

《大明风华》之中,在提及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时,通过对张太皇太后的胞弟张克俭的一系列不法行径的刻画,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归为以张克俭为首的大明对蒙古诸部的肆意劫掠之上,此举也导致蒙古诸部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最终,忍无可忍的蒙古诸部在瓦剌也先领导之下将张克俭处死,这也直接导致了朱祁镇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但是六小龄童老师说过“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剧中对张太皇太后的形象以及其胞弟张克俭的塑造可谓是乱编、胡说。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个太后、太皇太后,可谓是一代贤后,选贤与能,为人称道;至于她管理边境互市的胞弟张克俭,则更是子虚乌有之事。

1.张太皇太后的两位哥哥

在《明史列传》中记载,张太皇太后有两个哥哥,并无胞弟。其中大哥张昶,跟随其父张麒一同追随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颇有战功,永乐初年时已经累至锦衣卫指挥使。但他并不骄奢,对于朱棣的告诫,他也十分恭谨自敛。即便是在英宗承嗣,此时他早被封为彭城伯、掌五军右哨军马之下,对于妹妹张氏让他不要干预朝政的劝诫,也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直至正统三年,去世。

至于二哥张升,在靖难之役时跟随朱高炽留守北平,仁宗、宣宗都对他颇为欣赏,这种欣赏即便是身为四朝内阁老臣的杨士奇都称其贤能,还向张太皇太后举荐希望能够委以重任,但被张太皇太后拒绝了。正统六年,张升去世。

既然明白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不可能是张克俭这个并不存在的张太后胞弟引发,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呢?


2.地缘政治下的蒙古诸部

在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取元大都(北京)之后,元王朝灭亡。元顺帝则率领残部逃回蒙古高原,此后经过明朝的数次北伐,以及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曾依靠"世联戚碗"与蒙古保持着紧密关系的瓦剌部不在臣服蒙古,而是成鼎足之势,占据西部蒙古;另一方,阿鲁台为首的东部蒙古则被称之为鞑靼。

就当时的时势而言,两方都不能与大明王朝匹敌,因此在经过大明的数次打击之后,也只得选择向明朝称臣。而作为毗邻的两大势力,分别为西部、东部蒙古的他们,自然也为了争夺土地、势力范围,多次大打出手。

马哈木便曾依靠朱棣大军攻伐阿鲁台的契机与之合作,大破阿鲁台部。当然作为更强大的一方,明朝(至少在朱棣朝)在双方的角力之中扮演的是羁縻政策,既对双方进行军事打击,又确保不至于一方独大。但是这种地缘政治,却随着朱棣去世,仁宗、宣宗面对沉重的军费选择的退让政策以及马哈木去世之后,脱欢、也先对瓦剌部落的经营而被打破。

瓦剌最终在也先的领导下,建立了瓦剌帝国,势力盛时已经染指兀良哈三卫,虎视环伺形容恰如其分。

任何战争的发生,也离不开自身实力的支撑。

3.被《大明风华》颠倒的黑白

在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便将茶马作为控制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武器,更是划归国家专营。“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是也。

也正是依靠茶叶等蒙古草原的紧缺物资,大明王朝以此换来所需要的马匹、皮毛等物,更重要的一点还能以此来缓和关系。宣宗朝时,这种政策也继续实施,但这种政策的实施,自其初行,便因为是以物易物,人为的对马匹的等级进行评定便存在着可以谋取私利的的点。

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去职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了放飞自我。王振的崛起便是明证,作为边贸这等肥差,王振自然不会放过。

《明史·食货五》:时也先贡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马价,也先大举入寇,遂致土木之变。

当时瓦剌遣使者,“复虚其数以冒廪饩”,既进行了数量上的虚报,还在质量上以次充好,索要高价。按照平素,已经收取了好处的王振当睁眼闭眼,大笔一挥也就成交了。可是这一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黑吃黑之下,瓦剌人“所请又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生意场上被摆了一道的也先,实力又膨胀了,实在咽不下去这口气,于是大举入寇。而作为巍巍强明的皇帝,朱祁镇自然也不遑多让,点齐兵马,御驾亲征。只不过,也先本人大抵也想不到,羊竟然自己进了狼的口袋里。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