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石守信为何要自晦保身?
石守信为何要自晦保身?

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功臣,不过这样的功臣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双刃剑,一旦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反过来伤到自己。所以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的下场都非常惨烈,但石守信却能得以善终。当时石守信明白赵匡胤的担心,便主动交出兵权,辞去指挥使之职。但石守信想要晚年过上好日子还远远不够,到了宋太宗时期,石守信又自晦保身这才换来了他的善终。可见古代哪怕是开国功臣,也是要步步为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这个成语多用于指当初卖力的臣子们往往难逃被君王杀害的命运。 历史上那些厉害的文臣武将,很多都不得善终,很多都是功高盖主或者因为政治原因,皇帝有意除之。据记载,韩信在被刘邦处死,临刑之前也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

不只是韩信,开国之君对功臣痛下杀手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臣都是在建功立业国家太平之后被皇帝杀掉的。比如战功赫赫的抗金名将岳飞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被杀;比如朱元璋杀害的蓝玉,李善长,徐达等很多开国淮西勋贵,还有明英宗误杀于谦。能够逃过这一劫难的大臣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少之又少,当然也是有的,比如宋朝的石守信就是一个。说石守信作为北宋的开国元勋,功劳真是特别大,然而他最后却能安享晚年,这里有两个原因:这一方面与赵匡胤是一位有良心的厚道君王有关,另一方面还是靠着人家石守信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说白了就是有眼色,会做人。

石守信(928年——984年),浚仪人,是北宋开国名将,石守信和赵匡胤、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为义社十兄弟。义社十兄弟在赵匡胤建立大宋的过程中立下很大功劳。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石守信因功而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大宋开国功臣,被封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后又加同平章事。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石守信被任命为中书令。后又为检校太师,之后又被封为卫国公。

后来石守信在他五十七岁的时候去世,其去世后,追封为威武郡王,谥号为武烈。对于开国功臣而言,特别是手握兵权的将军,很容易受到皇帝的猜疑,但石守信最终还是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也是很难得的。那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势下,石守信为何能安享他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其实在北宋开国功臣中,得到善终的功臣还是不少的,这当然有赵匡胤本人的因素,他对功臣虽然有一定的猜疑,但却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对功臣们进行威逼利诱一翻,让他们主动交出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互相猜疑,同时也可以让功臣得以善终。他们交出兵权后,也可以广置良田美宅、饮酒相乐,广聚财物。

对于皇帝而言,功臣们虽然饮酒享乐、广聚钱财,但这和他们手握重兵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就这样赵匡胤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加强了中央皇权,而且还让他们有了安乐的晚年。

当然他们交出兵权后,想要得到安稳的晚年,还是要靠自己的。如果交出兵权后,还心有不甘,而还参与军政,那也是很难得到善终的。

那石守信向赵匡胤交出兵权后,是怎么做的呢?

石守信交出兵权后,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之职,而为天平军节度使。并且他做天平军节度使一做就是十七年,在这期间,他就是按着赵匡胤倡导的享乐主张去做的,他“专事聚敛,积财巨万”。虽然他变成了有钱人,但这并不会让皇帝感到威胁,所以他虽然失去兵权,却免于了朝廷的猜忌。

同时石守信为了以释君疑,就让很多民工运输建筑材料,压迫民工十分厉害,同时还不给或克扣工钱,这虽然让他名声不好,但却更加让朝廷对他放心,毕竟贪赃敛财和心有二心相比,就显得轻了,这就和秦朝王翦和秦始皇、西汉萧何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差不多。

石守信交出兵权后,施行赵匡胤给功臣提倡的享乐思想,他“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却少有参与政事,所以石守信虽然是主要的大宋开国元勋功臣,但他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情势下,还是能得以安享他自己的晚年生活。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