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何进召董卓入京是对是错?浅谈大将军何进的真实策略
何进召董卓入京是对是错?浅谈大将军何进的真实策略

何进是东汉末年外戚大臣,拜大将军,巅峰时曾独揽朝政大权。不过很多人认为,东汉之所以会陷入灭亡的危机,就是因为何进招董卓入京,他的这番举动到底是对是错呢?其实何进并没有错,但意外的是何进被张让等人给害死,导致朝中一时没有能够压制董卓的人,如果何进没死董卓是不敢随意放肆的。其实何进的策略并非那么简单,当时除了董卓以外,还有两路兵马,下面就来讲讲何进的真实打算,一起了解看看吧。

说起东汉末年的乱世,以至于后世三分鼎立的格局,追根溯源都会讲到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何进。

很多人都说:如果何进没有死,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未必就会立刻激化;如果何进没有死,董卓就未必有机会废立皇帝。

基于上述种种说法,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何进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他所作出的选择。

在东汉末年,外戚集团(以何进为代表)、宦官集团(以张让等人为代表)和士人集团(以汝南袁氏为代表)并立于朝堂之上。

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还能控制着局势不失控,但在汉灵帝去世之后,士人集团立刻开始撺掇何进:干掉宦官集团,我们认你当老大!

从理论上讲,如果何进联合士人集团灭掉宦官集团,他肯定能当老大,因为他是大将军;而灭掉宦官集团这种大事,士人集团肯定也不敢跳过何进,那只能逼迫何进与宦官集团联手,得不偿失。

可问题是:在士人集团看来,何进算个什么东西?他不过是个屠夫出身。说到天上,顶多也就是个寒族。

对于士人集团的这种想法,何进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根本压不住士人集团。

从这个角度来看,何进绝不愿意听信士人集团的劝说,对宦官集团开刀;他也绝不会听信宦官集团的唆使,与士人集团对立。

对于何进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效法汉灵帝,继续维持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力量平衡,自己居中调停,左右逢源。

很多人都说,邀请董卓进京是袁绍出的馊主意。可从何进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不死,邀请董卓进京实在谈不上有多大错误。

我们要知道,当时并不是只邀请并州牧董卓一路兵马进京,而是三路,其他两路分别是武猛都尉丁原和东郡太守桥瑁。

除此之外,何进还派出五路人马去外地征兵,分别是王匡、鲍信、张扬、张辽和毌丘毅。

从这个阵势来看,何进召集外地兵马入京,主要目的还是把京城的局势搅乱,自己可以从中渔利。

基于何进的角度,他当时有激进、中庸和保守三条策略可供选择。

激进的策略就是,直接用先帝(汉灵帝)的名号压人:凡是先帝生前确定的政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先帝生前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遵循。

张让等人是先帝生前最信任的人,现在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士人集团)就想着对他们大开杀戒,你们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何进可以占据舆论制高点,团结宦官集团对抗强大的士人集团。

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士人集团过于强大,如果出现几个二愣子,在一些老狐狸的示意下当场火并何进,你说这是何苦来哉?

即使强如曹操,他早期也不敢用如此刚烈的手段硬顶士人集团,当曹操真正对士人集团的重要人物(如荀彧和崔琰)动手,已经是曹操晚年的事了。

所以对于何进而言,他绝不敢选择这种策略,太冒险了。就算他没有被当场火并,如果士人集团赏给何进一个阉党的帽子,恐怕何进立刻就会成为士人集团的眼中钉。

保守的策略就是,响应士人集团的号召,直接下达屠杀宦官的命令。

对于喜欢捧着史书当新旧约全书的人而言,这种策略显然是振奋人心的,因为宦官集团的名声早已是臭不可闻,不必担心屠杀宦官集团带来多少负面舆论。

可问题是:经历过黄巾叛乱和边疆造反之后,大汉各地的军阀势力(如董卓等)早已崛起。只要京城出现混乱,他们自然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向京城。

到了那个时候,局势恐怕不会很好。最重要的是:何进做了这些事,能捞到什么好处呢?

运气好一点,何进可以在中央政府保留一个名誉高官的职务;运气差一点,何进可以带着一些财物体面退休;运气再差一点,何进恐怕会被人随意安插一个罪名,然后领着一家老小上刑场。

激进与保守都不可取,何进最终选择了中庸的中策,也就是后来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

何进选择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并一直在打压他们,却不愿意把他们彻底打倒。

何进看出了天下乱象已现的趋势,所以他招外兵入京,一是尽可能拉拢他们以为爪牙,二是想办法弱化他们的野心。

在何进最初的布局中,应该是士人集团、宦官集团和封疆大吏相互制衡,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

但在这个策略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漏洞,那就是何进本人并没有掌握多少兵权。西苑八军的老大原本是宦官集团的蹇硕,此时蹇硕虽然已经被杀,却也不代表何进掌握了这支军队。

何进在招三路外兵入京之外,还安排五路人马去外地(主要去向是山东)征兵,据我推测,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

可打造班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干完的事,眼看局势就要不可控,何进只得在原定计划上变招:干掉宦官集团,收拢西苑八军。

这个转变,直接造成了何进的死亡。

促成何进干掉宦官集团,除了收拢西苑八军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殷鉴。

想当初,东汉的跋扈外戚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却又被皇帝联合宦官诛杀。何进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辙,所以他虽然警惕士人集团,却也一直在防范宦官集团。

如果宦官集团上道,愿意主动交出西苑八军,何进或许不会这么着急。可对于宦官集团而言,他们是博弈场上最弱的一方,如果把手上最后一点筹码都交出去,那么除了等死之外,还有什么道路可走呢?

我始终强调一点,如果大家在读史书的时候发现,原本关系极其微妙的两拨人,突然一言不发地大打出手,那么答案一定只有四个字:囚徒困境。

何进不相信宦官集团,宦官集团也不敢相信何进,当士人集团的威胁一天比一天大的时候,他们所想的不是抱团对抗,而是干掉对方,吞掉对方的资源,增加己方的胜算。

之所以是何进被宦官集团干掉,而不是何进干掉宦官集团,主要原因在于何进始终摇摆。

本来呢,何进定下了中庸的策略,按照计划来就是了。可随着局势的发展,何进越来越没安全感,这种情绪被宦官集团感受到了,连带着宦官集团也越来越没安全感。

宦官集团是光脚的,他们除了依附皇权之外别无选择,此时的汉少帝刘辨还是个孩子,根本没办法替宦官集团做主。

如果何进下定决心要收拾宦官集团,那么宦官集团只有反抗与被杀两条路可选。等着被杀是不可能的,所以宦官集团很快就统一认识:干掉何进!

而何进呢?他虽然也决定干掉宦官集团收拢西苑八军,但他始终在犹豫,原因就在于他不是光脚的,而是穿鞋的。

三种策略各有优缺点,何进无论选哪个都有成功的概率,当然也都有失败的概率。何进是总想用最稳妥的方法做最危险的事,所以他始终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感觉。

要我说,在这件事情上,嗅觉最为敏锐的大概是局外人曹操。

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何进的幕僚之一,也参与了决策,并不是局外人。可如果我们细品史书,会发现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史书在说起曹操的反应时,用了“闻而笑之曰”这五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曹操“听到这件事之后笑着说”。

换言之,曹操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了这件事,而不是在场参与。

虽然没有在场参与,但曹操说的话却非常正确:“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很多人在解读这段话的时候,着重强调宦官集团的弱小,一个狱卒就能干掉他们。

可实际上,这段话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何进、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在京城内斗得不可开交,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乱世即将到来。

很多人认为,董卓是在进洛阳之后,才成为举足轻重的军阀势力,从而开启了东汉末年的乱世,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早在汉灵帝时期,董卓就已开始公然抗拒东汉政府的人事调动,而东汉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除了董卓以外,西凉有马腾和韩遂、并州有丁原、幽州有公孙瓒、扬州(长沙)有孙坚。这些人虽然还不是板上钉钉的军阀,在他们的底盘内也有人掣肘,但他们已经有了军阀的趋势。

在这个天下格局即将大变的前夕,曹操或许有了一些警醒,但绝大多数人依然毫无反应,还是按照过去那一套老办法在争权夺利。

如果单看何进等人的狗血大戏,其实在东汉历史上没什么特殊的:汉和帝时期有窦太后和窦宪专权、汉安帝时期有邓太后和邓骘兄弟专权、汉桓帝时期有梁冀专权。

如果何进不死,三大势力依然可以勉强维持表面鼎立的状态,这些军阀未必会有发挥的空间。但只要京城有了一丝风吹草动,整个局势立刻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在这种背景下,何进被杀了,东汉乱世也到来了。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