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完璧归赵暴露赵国空虚 真正赢家并非赵惠文王
完璧归赵暴露赵国空虚 真正赢家并非赵惠文王

完璧归赵这起赵国和秦国的纠纷中,虽然从结果来看赵国占据了些许上风,但实质却暴露了赵国外强中干的事实。蔺相如凭借个人能力多次为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解围,但并没有因此改变赵国和秦国在实力上的差距,所以这个典故更多是用来夸赞蔺相如的能力,但真正赢家却不是赵国以及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时期,虽然有蔺相如、廉颇、赵奢等多位能臣,但依然让秦国占了不少便宜。

完璧归赵的典故应该说是一个比较为人熟知的典故,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告诉赵国,希望把自己的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以换这个和氏璧,赵惠文王和大臣商议后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只是过去一般都将此事视为蔺相如不辱使命的表现,视为赵国的一场外交胜利,那么历史真相是这样吗?秦国在完璧归赵事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知道秦昭襄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扣押楚怀王、和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角力、制定远交近攻之策蚕食列国疆土。在完璧归赵事件之前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与此同时也没听说他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一反常态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和氏璧呢?

到了战国后期所谓的战国七雄之中魏国早已衰弱不堪;楚国虽疆域辽阔,但在楚怀王时期被张仪诱骗而屡遭秦国打击,也已失去和秦国抗衡的实力;齐国在经历五国伐齐事件后也已衰败,况且远离秦国,一时之间还不是秦国打压的首选目标;至于韩、燕两国一个一直以来都是七雄中的垫底者,另一个远离秦国,都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

赵国实际上是秦国问鼎中原一统华夏最大的劲敌——在赵武灵王时代赵国甚至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虽然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国力相对衰落,但根基未损——毕竟赵武灵王之死只是赵国王族内部一场宫廷政变,并不是波及整个赵国的内战,赵武灵王一手打造出来的赵飞骑以及指挥这支军队的赵奢、廉颇等名将依然还在,这令秦国如鲠在喉。

事实上很有可能在得知赵武灵王的死讯后秦昭襄王就想摸摸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以便进一步确定该针对赵国实施什么样的结盟或打击战略战术。更何况赵国目前在位的赵惠文王在包括秦昭襄王在内的各国君主而言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首先赵武灵王究竟给他留下了多少政治和军事遗产就是一个谜;其次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事实上秦昭襄王相比他之前的历代秦君而言:很可能已经具有了一统天下之志,他迫切希望自己能解开这个困扰列国君主的未解之谜。所以他提出以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实际上是在试探赵国的底细:如果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这次以城换璧的行为给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而这次试探的结果是什么呢?赵国对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蔺相如就表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而在蔺相如那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中秦昭襄王反而更加看清了赵国的外强中干:蔺相如义正词严地痛斥秦王说“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看上去义正辞严,殊不知却将秦昭襄王迫切希望获得的关于赵国内部对秦国这个提议的看法的情报完全泄露,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不是通过自己的情报人员,而是通过蔺相如这个赵国使者轻松获得。

表面上看秦昭襄王被蔺相如一阵抢白,脸上无光。可对一个志在一统天下之人而言:面子有那么重要吗?关键的是秦昭襄王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赵国情报,从后来长平之战秦国对赵国使用反间计来看:秦国是在赵国安插了大量情报人员的,结果连这些无孔不入的秦国特工都没搞到的情报被蔺相如友情奉送。想必秦昭襄王尽管面上装出被蔺相如戏耍而难堪的表情,其实心里乐开了花。就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因为此时的秦国已充分断定: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