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天子守国门到底有什么意义?
天子守国门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句话,内容就是“天子守国门”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小编听说过这句话,但是也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对这个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下吧!

天子守国门的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忧和外患对中央政府的压力。

我们国家历代中原王朝,都会面临两个主要军事威胁:一是外族入侵(主要是蒙古草原和东北方向),二是封疆大吏或者藩王或者农民起义造成的内乱。

对付后者,方法很简单,就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军事实力,削弱地方实力,让地方没实力叛乱。

比如,宋朝就是这样。

对付前者,方法也不难,就是把帝国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强大的边防军抵御外族入侵。

比如,唐朝就是这样。

但是,想要同时对付前、后者,这就难了。

因为要防外族入侵,北部边防军的实力就不能弱。但边防军实力强,朝廷又镇不住,一旦边防军起了异心,结果就是安史之乱。而朝廷如果过分强干弱枝,过分削弱边防军的实力,其结果又是北宋那样——只要边防线被打穿,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罢,很快就能杀到京城。

所以由以上矛盾就可以看出,古代中原王朝在处理外患问题和内忧问题时,统治者们的心理都是极度矛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就是把国都北移,让中央军和边防军合二为一。

就拿明朝来说,南京是龙兴之地,地理上夹长江和紫金山,便于防守,经济上背靠江南水乡和运河,税收粮食皆无虑。按照朱元璋最初的设想,首都建在南京,或者开封或者长安,北部的边患压力让藩王们扛。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南京远离边疆,不便于掌控边军,明朝只传到第二任皇帝,朝廷对边防军就失去了掌控,并最终被边军叛乱所推翻。

之后的朱棣为了断绝这种可能性发生,就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把中央军和边防军的角色合二为一。这样一来,朝廷的精锐集中在北部,既可以抵御外患,又可以凭借中央的实力镇住内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这么做,也并非没有害处。实际上天子守国门,也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是经济方面。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京周边的经济条件实际上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中央军。朝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依靠南方的输血。并且由于朝廷远离经济重心,使得朝廷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南方的实际情况。

比如说贸易需求、倭患等等。这一切就导致貌似庞大的明帝国的赋税收入还没有偏安一隅的南宋强。

其次是政治方面。由于明朝南富北穷,南方人读书比北方人厉害,这就导致明朝的大学士很多都出自南方。皇帝为了遏制南方士大夫,就只能利用北方出身的武将和宦官制约南方人。

像这种以南人治国,用北人制约南人的平衡策略,一开始还好,但越是往后,南方人的意见就越大。使得朝廷对江南的士绅集团的控制越来越弱,南方士绅与皇权越来越离心离德,双方斗争愈演愈烈。

明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葩皇帝?就是因为皇帝是北方人,不重视南方人利益,导致南方士大夫与皇帝不是一条心。皇帝受气,只能用不上朝这个办法来示威。

另外,天子守国门在军事上也有一些弊端。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北京太过于靠近边界,缺少战略纵深,一旦蒙古人或女真人越过了长城,京城马上会被围困,一点周旋的余地都没有。这会给四方勤王的部队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时间来不及,将领们仓促应战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防御重点有两处,一是首都,二是北疆。如果同时防守这两处,兵力肯定不够。要想一举多得,只能要么把北疆挪到首都旁边,要么把首都挪到北疆旁边。天子守国门,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办法当然也有很多弊端,但综合来说,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定都方案。朱棣迁都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