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为什么默许武则天杀了他?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为什么默许武则天杀了他?

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正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但是他最后却是死于武则天之手。不过那时候的武则天,不管做什么事情,尤其像是这样斩杀朝廷官员,还是很重要的官员的话,必然会经过李治的同意才可以,但是为什么李治居然同意,甚至可以说是默许了武则这样的行为?难道说杀掉长孙无忌,其实也是李治本身的想法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古以来,血缘关系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认为,有血缘关系之人,必定是比没有血缘关系之人要亲近。倘若一个亲戚对自己还有一定的恩情,那么这份大恩一般都需要铭记于心,并且适时回报,而恩将仇报之人,必定受人唾弃。

对于唐高宗李治而言,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对他的恩情便是巨大的,可以说,倘若没有长孙无忌的话,李治不可能登上皇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当武则天和长孙无忌闹出了矛盾之时,唐高宗竟然没有站出来反对,默许了武则天屠杀他的亲舅舅的举动,这是为何呢?

或许,长孙无忌曾经帮助过李治当上皇帝,但是不可置否的是,长孙无忌的这一选择,与其家族利益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倘若有一个更好的人选的话,那么长孙无忌并不一定会扶持李治上位。对于这一点,李治心知肚明,因为他知道,自己必定不是众多皇子中最优秀的人。

但是,长孙无忌最终做出了这个选择,对于李治而言,自然是幸运的。然而,懦弱的他,注定是无法完全掌控群臣的。因此的,当李治看到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谋反案,轻轻松松便杀害了李恪之时的决绝,便觉得内心有些许的害怕。会不会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当长孙无忌已经不需要自己的时候,便会将自己除掉。这是李治担心的问题,也是他和长孙无忌嫌隙开始的时候。

风水轮流转,昔日的高阳公主谋反案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而眼前出现了一个更大的谋反案,而主角便是长孙无忌。在这个案件之中,唐高宗主动提出了高阳公主谋反案,为许敬宗办事提供了解决方法,于是他说道:“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


简单来说,就是许敬宗认为,既然当初没有任何号召能力的房遗爱都能和一个女子谋反,那么如今权倾天下的长孙无忌谋反不就易如反掌吗?就这样,长孙无忌坐稳了罪名,许敬宗还认为这个案件应该在高阳公主谋反案的基础山再加重处理。

然而,当奏折递交给了唐高宗之时,他并没有同意这个处理结果,并让许敬宗重新评估。后来许敬宗从中拉扯出了无数的牵连官员,并发现此事并非如此简单。于是乎,这个案件成为了一件惊天大案,而长孙无忌就此走向了死亡。

当唐高宗认为这个案件基本上处理的差不多之时,便假装叹息:“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长孙无忌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扶持上位的竟然是一只白眼狼。

长孙无忌当时把谋反案上纲上线地处理,本不乏为李治考虑,帮他稳定政局,杀李恪的用心正在于此。但是他的这番杀戮,隐隐露出了震主之威。看到长孙无忌收拾勋贵就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李治能不心惊吗?裂痕就在那时候出现了。风水轮流转,当年的翻云覆雨,如今全成了请君入瓮。高阳公主谋反案,现在变成处理长孙无忌一案的先例。

唐高宗既然自己先提出了高阳公主谋反案,许敬宗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怎么处理长孙无忌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按既定方针办就可以啦。于是,许敬宗说:“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他说,长孙无忌谋反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当年的高阳公主谋反。高阳公主是一个女子,和乳臭未干的房遗爱谋反,两个人都没什么号召力,很难成事啊。但是长孙无忌和先帝一起谋取皇位,又当了三十年宰相,在朝廷里威望很高。现在如果他狗急跳墙,振臂一呼,陛下怎么办呢?

到此为止,案子的结论和处理意见基本都已经出来了。按照许敬宗的意思,在参考高阳公主案的基础上,还要加重处理。但是唐高宗并没有同意许敬宗的处理意见,他说这事别急于定论,你再审审看。许敬宗就纳闷了,这案子还有什么油水呢?回家苦苦琢磨了一夜,终于恍然大悟了。


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了。他说,我昨天又审了审这个案子,发现比我想的还要严重。原来以为只涉及长孙无忌一个人,现在才发现,这是一个牵连若干大臣的大阴谋。我昨天回去提审韦季方,我问他,说长孙无忌是当朝国舅,皇帝与先皇都对他那么信任,他为什么要谋反呢?韦季方说,这事开始也不是长孙无忌的意思,是韩瑗在挑拨他。韩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当年您和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谋立李忠做太子,现在李忠已经被废,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还不早做打算啊?长孙无忌一听,有道理啊,于是就日夜和这些大臣策划谋反。都和谁策划呢?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还有于志宁。看来,这不是长孙无忌一个人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元老大臣都和这个案子有牵连。

到了这一步,唐高宗终于觉得这个案子的利用价值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他再也无话可说,于是,长叹一声,又一次潸然泪下。他说:“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我舅舅就算谋反,我也绝对不能杀他。我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议论我?子孙万代将怎么议论我啊?这等于皇帝完全认可了长孙无忌的谋反,但同时他还要作一番仁慈的表演,他要法外开恩,免去长孙无忌的死刑,以免被天下人耻笑。

注意,这句话他可不是第一次说了。当年处理高阳公主谋反案的时候,他也曾经说过:“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当时,长孙无忌不答应他的请求;现在,许敬宗同样劝他大义灭亲。许敬宗说了:“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延,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就是说皇帝应该天下为公,大义灭亲,不能存妇人之仁。

话说到这一步,唐高宗觉得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案情现在看起来脉络清晰,处罚的理由充分,足可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了。于是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给他一个扬州都督的头衔,把他押解到黔州安置。黔州是现在重庆的彭水县,当时是挺偏僻的一个地方。不过,唐高宗说了,长孙无忌毕竟是他的亲舅舅,不忍心看着他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给饮食。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