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其他顾命大臣都反对为何李勣却同意?
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其他顾命大臣都反对为何李勣却同意?

李勣是唐朝初期名将,曾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碛北,立下无数战功。李勣一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位皇帝,并且深受信任。当时唐高宗李治想要废王立武,于是他把一众顾命大臣叫来商议,李勣称病缺席。当李治说出这件事后,其他大臣都是持反对意见,坚决不同意废除王皇后。李治没办法只能再次询问李勣,那李勣对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能够行走在大唐权力核心的人物,个个智商都不低。他们有的忠厚实诚,有的机敏通透,有的左右逢源,有的唯利是图。

而李唐三朝重臣李勣,称得上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物。

李勣,原姓“徐”,名为徐世勣。因为是初唐王朝的忠实拥趸者,被高祖李渊赐予“李”姓,又被称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名李勣。这个祖籍曹州离狐的豪门之后,在大唐初年叱咤风云、战功赫赫,成为毫无争议的红人。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的优裕家境和父亲“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的性格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李勣。生长在豪门深宅里,少年李勣淡看功名,不逐利禄,体恤下人。从小看到老,李勣少年生活的印记,影响了他的一生。

生逢乱世,人的命运犹如一枚漂泊的浮萍。隋炀帝大业末年,尚未加冠的李勣就近加入反抗隋炀帝暴虐统治的瓦岗军(起兵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面对乱世风雨中成长起来的瓦岗军,为了军需粮草,常常骚扰百姓。李勣心里很不舒服,劝说瓦岗军首领翟让不要劫掠当地的财物。翟让起兵于滑县一带,当地百姓可谓衣食父母,行劫掠之事,情理不通。在李勣的规劝下,翟让收起锋芒。

道义的力量有时候微乎其微。瓦岗军的军需实在没有来路,翟让后来在荥阳、梁郡、汴水等地依然盗窃舟船,抢劫掠商旅,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不久,隋朝名将张须陀率领两万多部下围攻瓦岗军。面对来势凶猛的隋将,翟让认为瓦岗军没有胜数,难敌隋军,准备逃跑。

部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李勣坚决反对翟让的做法。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勣率领瓦岗军主力,去迎击张须陀。

能人干什么都能行,李勣避开张须陀的锋芒,诱敌深入,采用伏兵袭击的战术,打得张须陀丈二和尚摸不这头脑。加上张须陀勇而无谋,骄纵自大,心浮气躁,让李勣打得落花流水,两万将士全部折损。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勣能够准确判断局势,为未来开辟一条成本最小的道路。

在瓦岗军大败隋朝军队的时候,蒲山公李密等人兵败逃亡。

李勣认为,看似李密现在败走麦城,吃了一时败仗,但他在民间的声望依旧很高,日后一定会东山再起,成为一匹惊艳历史的黑马。

态度,有时候是风险最小的政治投资。

李勣劝说翟让,主动亲近李密,加入李密麾下。利用李密的声望来发展自己。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遭到隋朝江都通守王世充讨伐。李勣出奇制胜,在洛水大败气势汹汹的王世充。

为了彻底割断隋军的筋骨,李勣在隋朝军队救济不足的时候,攻下黎阳的粮仓,给隋军来了个釜底抽薪。既能在正面战场上胜利,又利用粮草招募新兵,李勣人生的亮色闪射出耀眼的光彩。

靠着智慧,李勣逐步走向前台。

在李密归顺唐朝的时候,李勣接手了李密当年的地盘。

眼看着大唐的旗帜高高飘扬,李勣完全可以用李密的地盘邀功领赏。但是,李勣坚持将土地归还给李密,希望李密自己去献地。

那时候,李密的心里已经贴近李渊。他把李勣的做法如实报告给了唐高祖李渊。

没有眼光怎么能够识别人呢?在李渊看来,李勣的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做人之道——厚道。他夸奖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随后,李勣被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并获得赐姓“李”,“附宗正属籍,徙封曹,给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生存法则。“纯臣”李勣面对朝堂的纷争时,拿出了自己那颗玲珑之心。为自己的利益,他必须从长计议。

唐高宗李治产生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的心思时,担心群臣反对,李治先征求近臣李勣等人的意见。

李勣称病,没有急于表态。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诸遂良等人和高宗李治争执不下,朝廷气候出现问题。

然而,李勣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回答皇帝:这是您的家事,何必在乎别人的意见呢。

无智慧,不政治。李勣的回答很具韬略。

李勣有功于李唐,从情感上看,他不希望有人伤害李唐的肌体。但是高宗产生了废立皇后的想法,李勣选择了不明确表态。

669年(总章二年),李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李治为此罢朝七日,让他陪葬在父亲李世民的身边。享受了荣华富贵。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