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隋炀帝为什么三次下江都?只是为了玩乐吗?
隋炀帝为什么三次下江都?只是为了玩乐吗?

一说起隋炀帝,一定有很多人都对他咬牙切齿,认为他一生荒淫无度,只会贪图享受,开凿大运河也只是为了他自己出游更方便,总之就是历史上又一个暴君。但是,当天下大乱的时候,隋炀帝还要三次下江都,真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游玩的目的吗?如果真的了解隋炀帝做事情的目的之后,或许就会改变这种看法了。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身在东都洛阳的杨广决定第三次南下巡幸江都。当时的天下已经乱得不像样子了,群臣都怕皇帝这一去就回不来了,因此极力劝阻皇帝,希望他不要南下,并且恳求皇帝赶快回到京师大兴去,重整山河。然而杨广心意已决,执意南下,在诛杀了几位要自己回京师的大臣后,朝廷再无人敢反对皇帝的巡幸计划,杨广也得以从混乱的中原抽身,前往温柔乡江都。在杨广眼里,江都真是个好地方,不光有美人和美酒。

1世人都说江南好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二十岁的杨广被委任为名义上的“平陈总司令”,率五十多万大军攻灭南陈。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江南各地发生反叛。隋文帝派杨素等人镇压造反,之后决定任命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统领江淮四十四州。

杨广能够成为统辖一方的大诸侯,倒不是隋文帝对他有多偏爱,在这点上隋文帝对几个儿子是一视同仁的。比如,杨广的三弟秦王杨俊是秦州总管,“陇右诸州尽隶焉”;四弟蜀王杨秀管辖益州附近二十二州;五弟汉王杨谅是并州总管,河北五十二州皆归其管辖。也就是说,除了太子杨勇坐镇京师之外,隋文帝将几个儿子全分封了出去,每个人都是一方诸侯。


隋文帝大搞封建,是因为他从所篡北周天下中吸取经验。北周之所以能被他杨坚轻而易举地拿下,除了因为他是皇帝外公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北周宗王实力弱小,没有保卫中央的力量。为了保证大隋江山千秋万代,他吸取教训,让几个儿子出镇地方,以巩固中央。

隋文帝想得很好,然而他的儿子们却认为出镇地方是他们扩大势力,向皇座发起进攻的一个好机会。不过要发展势力,首先得有人才,当时全国有点本事的人差不多都被隋文帝弄到关中去了。所以他的几个儿子就将目光落到了北齐、南陈失意之士的身上。

杨广也不例外,晋王所在的江东一带是陈朝故地,也是全国最后一个被统一的地方。三百年的分裂导致南北有很大的隔阂,因而江东的失意士人也是最多的。

作为灭陈统帅,灭陈之后,杨广处置得当,“天下称贤”,因而江南人士对他没有恶意,愿意与他合作。坐镇江都时期,杨广竭力收罗不得志于新朝的江南人士,既有江南顶级门阀琅琊王氏等门阀贵胄,又有文采出众、足智多谋的虞世南、诸葛颖等人,甚至连宗教界人士都愿意与他交好,如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就曾为杨广受戒,而南北朝时期宗教力量是很强的。

在江南人士看来,杨广是能够保护他们利益的人,所以他们愿意为杨广效力。从开皇十年到夺嫡成功,杨广坐镇江都十年。十年间杨广在此地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势力越来越大,与江南谋士的信任也愈发深厚,而他的夺嫡计划也越来越周密。最后杨广与心腹郭衍(关陇人士)定下了这样的计划:如果夺嫡成功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不成功,只等父皇驾崩,便“据淮海,复梁、陈之旧”,在江东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当然最后杨广夺嫡成功,这个计划也就暂且搁置了,不过后来这个割据计划有了升级版。


2隋炀帝分猪肉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如愿以偿登上帝位,但很快隋炀帝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当时大隋已经统一全国十几年了,但是隋文帝时期,并没能好好安抚北齐、南陈故地,只是一味用武力压制。全国虽已统一,政权却还是由关陇集团把持,他们排斥非关陇集团出身的士人,尤其是最后被征服的江南地带,导致这些地方的人郁郁不得志。

现在轮到杨广当家做主,时代也该变一变了。从根上说,隋炀帝当然是关陇集团的人了,但是关陇集团里的高官成分太复杂,不光有支持他的,还有支持废太子杨勇的,还有支持他的兄弟们的。此外他离开关中太久,除了杨素、宇文述几个重臣及自己原先的一些心腹外,杨广也不知道剩下的人里面哪些是值得信任的,总之一句话,隋炀帝登基后和关陇集团已日行渐远。相比之下他更信任在江都时期就跟随自己的藩邸旧臣,这些旧臣里除了一部分人是他从关中带来的,大部分都是到达江东后招纳的江南士人。

由此,江南人士的地位像坐火箭一样蹭蹭上涨。南陈的宗室在国破之后,大多被隋文帝发配到陇右、河西等地,自谋生路,隋炀帝登基后陈朝宗室被全部召还京师,并被授予官职。虽然史书上说这都是因为隋炀帝宠幸陈叔宝女儿的缘故,但是对比当年隋文帝同样宠信陈叔宝的妹妹,而陈朝宗室地位却并没什么变化,可以说,陈朝宗室地位的提高是由于隋炀帝统治政策的改变,隋炀帝开始重用江南人士,作为他们曾经的老东家,陈朝宗室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仅仅是陈朝宗室地位提高还不够,这时候江南人士也能慢慢接触隋朝的权力中枢了。当年那位很有才的虞世南,这时候已经可以与老牌重臣苏威“分掌朝政”。与此同时,大批江南士人被征召入京师供职。


仅仅是征召做官还不够显示隋炀帝对江南人士的信任、重用,接下来隋炀帝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到江南人手中。隋朝的军队承接自北周,正是凭借宇文泰独创的府兵制,狭小的关中先后击败北齐的鲜卑骑兵、江东的水师楼船。统一天下后,军队的成分没有变,依然为关中人士所把控。

炀帝即位后,江南人士开始挤入军队内部。始兴人麦铁杖在平定江南豪族反叛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因为“以不识书,放还乡里”。隋炀帝即位后,以麦铁杖为右屯卫大将军,“待之愈密”。江都人来护儿更是在三次征伐高句丽中担任大隋水军统帅,足见炀帝对他的信任。到了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之围时,隋炀帝被吓成惊弓之鸟,只有在江南人许善心“领江南兵宿卫殿省”才能安心睡觉。

从文官到武官乃至士兵,可以说隋炀帝对江南人士的信任提拔,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隋炀帝信任跟自己比较亲近的江南人士,本意是想平衡隋朝中央的政治格局,但没想却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这使大业年间的高层政治潜藏着深刻的危机。

杨广大肆提拔江南人士,使得隋文帝时在高层政治中处于排他地位的关陇人士受到排挤。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文帝时的重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因“谤讪朝政”之罪被杀,紧接着隋炀帝曾经的重要支持者杨素也因权势太重而受猜忌。这样不满的情绪在后来杨素之子杨玄感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起兵反叛中得到总爆发,杨玄感斥责隋炀帝宠溺江南恩幸,乃至“朋党相扇,货贿公行,纳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大批关陇人士在这次反叛中站到了杨玄感一边,可见隋炀帝时期关陇集团与江南人士的矛盾之深。

关陇士人与江南士人的激烈矛盾,隋炀帝或许还能强行镇压,毕竟杨玄感起兵没多久就被镇压了。但有一个矛盾隋炀帝却调和不了,那就是他自己的亲信里面除了江南士人虞世南、裴蕴等人,也有宇文化及这样的关陇人士,当隋炀帝威权还在时,这两波人马还不至于冲突,但当隋炀帝落魄到江都的时候,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要了他的“好头颅”。


3割据计划的升级版

南下江都之前,隋炀帝曾作诗曰:“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其实他自己也不想就此南下,杨广知道这一去再想回来估计是不可能了,但是没有办法。

隋炀帝曾在江都坐镇十年,对他来说江都就是他的坚固后盾。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各地反王四起,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失败,雁门之围又丧失大量精兵,自己手中剩下的这点兵力能自保就不错了,收拾全国残局,看来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既然自保也得找个退居之地啊。群臣劝隋炀帝回大兴,是希望凭借关中险要地势阻挡起义军,但隋炀帝不这么看,他认为自己在关中没有什么支持力量,且自登基以后他在大兴待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年都没有,他不认为在毫无基础的关中可以长久坚守下去。

而江东就不一样了,隋炀帝在江都有过辉煌的十年,就是在这个“福地”他夺嫡成功,走上政治上的巅峰。况且他曾有在这割据的打算,现在正是他杨广“袭永嘉之旧迹”,仿效东晋南朝割据江南的时刻,而且若是搞得好的话,还能打回中原去。

想到这儿,说干就干。但当时的江南也不是那么安定,以刘元进为首的江南豪强同样在发动叛乱,与中原遥相呼应。为了维持江南的稳定,隋炀帝先后派遣鱼俱罗、王世充等人剿灭江南的叛乱,江南豪强被平定,地方权力出现真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辅公祏、杜伏威等人能顺利占据江东的原因。


解决了地方叛乱,隋炀帝又开始笼络军士。护送隋炀帝南下江都的骁果军中除了江南人外,还有不少关中人。为了能让他们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留在江南,隋炀帝采纳江南臣子的建议,将江南地区的女子配给关中籍的骁果军。国家给你发老婆,江东以后就是你的家了,你们就跟朕安心在这待着吧。

后来隋炀帝又得到李渊占据关中的消息,就更不想回去了。他派人渡江去整修丹阳(今南京)宫殿,打算就此终老江南。

隋炀帝自以为他与萧皇后类似于长城公(陈后主)和沈后(陈后主妻)的状况。但有人可不这么想,跟随隋炀帝前来江都的关陇大臣在得知隋炀帝的意图后大为不满。尤其是一旦隋炀帝真的渡江,为了在江南扎稳根基,他必然会亲信江南士人,而关陇大臣们则会再次失去根基,被排除出权力核心。

事实上江南士族不光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隋炀帝到江都后不久,虞世南等人就以“昏耄老疾”为由将苏威(关陇人士,苏绰之子)排挤出最高领导层。这无疑加深了关陇人士与江南人士本就存在的矛盾。

在江南士人步步紧逼以及隋炀帝的默许下,江都的关陇士人不断受到打击,忍无可忍的关陇集团决定反抗。他们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又策反关中籍的骁果军:“陛下闻说骁果欲叛,多酝毒酒,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

正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关陇北人发起突袭,最终隋炀帝身死国灭,而裴蕴、来护儿等南人也尽数被诛。隋炀帝妄图划江割据,但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