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把年幼的赵曙接入宫中,当做继承人培养。不过宋仁宗一直没有把赵曙皇太子的身份给确定下来,导致赵曙十分不安。直到宋仁宗病危,他才正式把赵曙立为太子。这段经历也让赵曙落下一个毛病,在他立遗嘱的时候选择立长子赵顼,但因为没有具体说明而被大臣们要求重写,当时宋英宗也是重病在身,可见宋朝的大臣为了嗣子一事不出错也是十分尽责了。

纵观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一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那些野心家和皇子来说,只要登上皇位之后便可君临天下,享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快意。不过这一切得来并不容易,每次皇权更替几乎都充满腥风血雨甚至惊涛骇浪,比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和“九龙夺嫡”等,其中的戏码被写成无数故事、改编成无数影视作品。

对于宋英宗赵曙而言,他的皇位同样得来不易。北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由于所生皇子全都先后夭折,为了赵氏江山的传承,他不得不将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带到宫中精心培养。然而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赵祯并没有给予赵曙皇子的身份,他一直都是皇侄而已。直到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预感自己命不久矣,这才终于将赵曙立为皇子,次年宋仁宗驾崩后,赵曙作为唯一的皇子,自然是毫无悬念地继位为帝。

由于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得不到仁宗皇帝的认可,赵曙的日子过得谨小慎微又格外压抑,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最后患上了“心疾”。何谓心疾?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病”。据《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一》记载,宋仁宗驾崩后,赵曙作为子嗣按理应当悲恸,并主动为大行皇帝守孝,然而他却在大殿狂呼乱叫,甚至时而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让在场的文武百官纷纷错愕不已。

就这样,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时而清醒时而疯癫。四年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竟严重到了口不能言的地步,平日里只能在卧榻上批复奏折。在宰相韩琦等人看来,这其实是皇帝大限将至的标志。由于赵曙此时还没有确定太子,一旦突然驾崩,朝廷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后果不堪设想。为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宰相韩琦、枢密使文彦博,决定一同进宫觐见上奏。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二月,宰相韩琦等人来到赵曙的卧榻前,此时的赵曙早已病入膏肓,随时都有咽气的可能,众人见此情形,更是坚定了立储的决心,坚持请求英宗赵曙确立太子人选。赵曙无奈,只能在宫女太监的搀扶下非常吃力地在纸上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七个字。

写完这七个字,赵曙大口喘着气,想着终于能够缓一下了。然而不曾想韩琦等人看到“大王”二字后,却瞬间眉头紧皱。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大王”是指英宗长子赵顼,但是上面却没有明确出现“赵顼”二字,这就很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甚至还被他人牵强附会。为避免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此大做文章,于是韩琦和文彦博再次请求赵曙下诏,务必要写明“赵顼”二字。

当时的英宗赵曙本就病重,刚才一番折腾更是累得他喘不过气。然而韩琦等人却坚持不肯退让,硬要他重写再写一道诏书。英宗无奈之下,只能用尽浑身力气,在遗诏上颤颤抖抖加地加上“颖王顼”三个字。写完这三个字,赵曙的手直哆嗦,连笔杆都握不住了。见此情形,韩琦、文彦博方才感到满意,于是主动告退。一个月后,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客观地说,古人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皇位继承也必须要能拿出足够明确的证明材料,尤其是遗诏这类的“杀手锏”,才能震慑觊觎者并得到众臣拥护。如果皇帝死前没有确定遗诏,那么皇子们必然会大打出手,甚至兄弟阋墙、骨肉相残。韩琦和文彦博等人的行为看似是在逼迫,实则也是出于无奈,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大宋江山能够平稳交接罢了。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