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项羽和韩信算不算悲剧人物?
项羽和韩信算不算悲剧人物?

汉武帝在位时,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记录史料的官员,名为太史公。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太史公自然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都是出自《史记》,不过司马迁撰写《史记》会不会在描写某人时夹杂着一些私人感情呢?实际上项羽和韩信的历史形象都具有很浓重的悲情色彩,他们的事迹也一直被后人所崇拜,仿佛失败者还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造成这种现象会不会是太史公们有意为之的呢?

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司马迁用他的如椽大笔构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物世界,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刺客游侠,士农工商,乃至医卜倡优,番夷首领,他们神态各异,各具姿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其中描写刻画得最突出的就是那一群悲剧人物形象了,这些人物独特的性格和悲壮的结局中寄寓着司马迁独特的经历遭遇与深沉的人生感悟,也感染与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项羽:叱咤风云谱写光辉人生却最终自刎乌江

项羽由一个下相的“不学”小儿,成长为那个意气风发、勇不可拒的西楚霸王这与他才气过人,力能扛鼎,武力超群, 以一敌十的英雄本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他终究是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他非凡的一生,而这又与它的悲剧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出身贵族,不愿放下身段耍阴谋,使手段,多次放走劲敌刘邦。

他从小才气过人,年纪轻轻就已是西楚霸王,这让他忘记了隐存的忧患,居功自傲,自矜功伐,不肯采纳良言,生生的让范增寒心,让陈平、韩信等转投敌军,最后大失民心,失败收场。

他不单是铁骨英雄,亦是柔情男儿,他的仁慈之心或是妇人之仁,让他没有像刘邦一样果断杀掉叛徒,让他英雄惜英雄,放走敌军虎将樊哙,甚至让刘邦最后反败为胜。

项羽自身人格的分裂和对立注定了,他可以是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却不是一个可以在战乱时代,尔虞我诈中生存的统治者,这样也就决定了他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韩信:登坛拜将,所向披靡,却因‘“谋逆”被诛

“一握寒天草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战功无数,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就是这样一个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兵仙,最后以“谋逆”罪名被诛,实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里司马迁以反语的形式指出,韩信在最能造反,叛逆之时,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却在天下太平之时,造反谋逆,这能说服了谁?

除此之外,韩信还是一个特别懂感恩的人,就连漂母饭信,他都能一诺千金,更何况“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如此懂的感恩之人又怎能会造恩人的反,这一点,谋士蒯通也证实了“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最后,说陈郗兵变中,如果韩信真的要造反的话,又怎么会不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反而等着被人告发,可见,这都是刘邦吕后捏造出的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大手笔塑造这些悲剧人物,除了帮助世人认清现实之外,更多的是在这些悲剧人物身上都有他自己惨受宫刑,无人营救,含冤受刑,百口莫辩的影子,更多的是他希望借此传递出他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理想君主的期望!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