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时吴王率领三万部队,在楚国境内击败了二十万楚军,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而这场战役吴国的指挥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武。在古代冷兵器时期,因为各国的科技并没有太大差距,所以双方交战一般谁的人数多,谁就能获胜。楚国国力原本就要强于吴国,而柏举之战楚国兵力更是快多于吴国六倍,吴国究竟为什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古代行军打战,好比双方下棋,往往是棋高一着者胜。正所谓“兵不厌诈”,行军打战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套路深,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结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少,最精彩的却要数兵圣孙武带领的柏举之战。
六年耗楚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各国之间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有的国家觉得单打独斗相当吃亏,便开始拉起合伙人,比如晋国为了打楚国,就和邻居吴国结为联盟,顺便教会楚国乘车射箭学会车战。
吴国本来是个小国,有了大哥罩着自然不一样,兵强马盛之后立马干掉了楚国的邻居徐国与钟吾国。信心倍增的吴王阖闾正打算顺便干掉楚国。这时候孙武出场了,说:“大王不能打了,将士们打了两国,累的要死。楚国是老大,直接开打肯定打不过。”
另一名大将伍子胥便想了个办法,先派一支部队把楚军引出来,引完再跑,接着另一只军队在从另一个地方打楚国。一年两年,楚国就算是大国,也禁不住这种折腾。阖闾觉得成,这种欲拒还迎的流氓打法吴国一用就是六年。把楚国打得是国库空虚,差点没累出高血压。
兵贵神速
公元507年,蔡国之间为了报楚令尹子常的拘留,投靠了晋楚两位大哥,有了靠山的蔡国相当不怕死地灭了楚国的附属国沈国,不出意外地被楚国围攻了。那时候的小诸侯国虽然小,却很讲义气,于是组成了18战队,准备打楚救蔡。
很明显,这对于吴国来说是绝佳时机。打着救蔡的名义,孙武和伍子胥这对好朋友带着吴国所有的家当,3万大军便出发了。吴军擅长水战,因此当时计划的路线便是坐船经过淮河,绕过大别山,攻打楚国薄弱的东北部。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浩浩荡荡的一支军队却在淮汭便上岸了。
伍子胥有点懵,说“大兄弟,你怕不是迷路了吧?还没到上岸做啥?”,
套路王孙武摸着胡子说:“小老弟你这就不懂了吧。你看现在咱们是逆水而上,按照这个方向,到时楚军想打我们不是顺流而下就可以了?”
“再说了,天下人都知道吴军会打的就是水战,还不得严加防范,直接上去肯定是送死。现在我们偷偷摸摸往南边走。楚军肯定想不到。”
接着孙武便领了三千五百名将领,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汉水溜到了东边楚军腹地,哐啷一声,把楚军打懵了。
前后夹击
六年的耗战已经把楚文王打怕了,急忙命令尹子常和沈尹戍以及史皇带上全副身家20万将士去到汉水西边开打。左思马沈尹戍召集了大家说,“吴军大老远地跑过来,人肯定不多。但是我们的兵力已经分布全国各地,一时之间肯定召集不起来。现在他们人肯定不多。兄弟你们在汉水先等着,我带着大军去把吴军的战船先毁了,你们再打,我从后面包抄。这样肯定能赢。”三人一拍即合分头行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沈君戍还没把人家的战船凿沉,尹子常担心被抢了军功,便和史皇一起打了吴军。套路王孙武假装不行,立马后退。子常觉得有戏,二话不说便开追。累的半死好不容易追上了才发现是个坑,吴军已经原地等待很久了。
双方开打,累的半死的子常自然没打赢,打三次输三次。尹子常打起了小九九想跑。但是史皇觉得不行,太平时期你想掌权,现在打输了就想跑,回家不得被打死。子常没办法只能硬抗。
那边吴军正打到兴头上,当然不肯罢手,直打得子常哭爹喊娘,史皇也因此战死。这回子常跑得更快了,扔下大军跑到了郑国。群龙无首的楚军被吴军追到了柏举的西南方清发水。套路王孙武再一次发令,“停,别追了让楚军过河先。”
这边楚军以为孙武转性了,巴不得跑快点,争先恐后地过河。然而,转性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楚军们过河过到一半,孙武便发令,打!站在桥上的楚军想死的心都有了,说好的不打呢?
当然楚军并不用想太久,因为他们掉水里了。单单过河就被俘虏了一半楚军。顺利过河楚军正埋锅做饭,吴军又跟上来了,吓得大军饭都没吃又开始跑了。这时候的吴军正好吃上了楚军做的饭。
是已经没什么用了。夫概率领的先锋军直接沈君戍围攻。沈君戍战败自杀,30万大军就此溃散。吴军直扑楚国都城郢都,楚王败北,慌忙出逃,一代大国,从此没落。
柏举之战是孙武一生当中最出名的一场战役,也因此奠定了孙武兵圣的地位。总结起来不过就是,只要套路深,不怕两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