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春秋时期为啥叫春秋?
春秋时期为啥叫春秋?

说到我们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命名其实都是有很多讲究的,今天我们就拿“春秋战国”事情的“春秋”做个例子吧,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要叫“春秋”吧,其实再得到答案之后小编算是看明白了,竟然还有这层含义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历史上,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因为东周自平王东迁后开始逐步衰落,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区分它们也是为了更好的熟悉历史。

春秋战国的前后划分断代、不符合通常的以改朝换代为明确标志的断代规律;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封建制、井田制到私田制、礼崩乐坏进一步加剧、铁器牛耕生产力提高等等这些,几乎全部都是纵贯整个春秋和战国时代的渐变过程。

事实上,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与史学界具有权威性的第一次有意识划分。 有人认为认为主要是跟孔子修订的《春秋》、和刘向编定的《战国策》这两本书有关,但这只是一种观点而已,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最多算是出处的由来,却并非对春秋、战国时代有意识的划分的根本依据。

《春秋》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是鲁国的史书,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五十年左右(《左传》和《谷梁传》《公羊传》稍有差别,但也不大)。基本大致对应后来划分的春秋时代。

而左丘明的《国语》,又称春秋别传,起点早了点(西周),但记载的终止时间也是距离断代很近的智伯被灭(前453年),也就是晋国只剩下三家最强的士大夫-韩赵魏。 不过,这两本史书的终止时间,很大程度是受限于修定者(孔子、左丘明)的所处年代,也就是无意识地划分了春秋时代的结尾。

司马迁的《史记》对这两段历史时期做了明确区分。《史记》里有《诸侯十二年表》和《六国年表》两文,对此做了总结。

《十二诸侯年表》的结尾时间是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六国年表》的开始时间是紧接着的周元王元年(前476年),然后一直到秦统一天下。虽然《十二诸侯年表》的起点比我们现在认为的春秋时代早(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但两表之间的划分界限(前477年),却是现存权威史学著作里第一次对春秋、战国时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也成为了如今春秋战国断代时间的重要依据。

宗法制是周朝的基本制度,也是实施统治的基础。但是“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却在事实和行动上,进行了极具象征意义的旧秩序瓦解。这也就预示新时代的到来,自东周东迁以来,周王室虽然衰落,各诸侯国虽然相互倾轧,这段时间以称霸为主,称为“春秋“;而后期士卿大夫权利日盛,夺得了权柄,出现下克上一事,各国不在以称霸一方为主,而是以吞并为主,也就被称为“战国”。

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时期,也是与其当时的形势有关。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