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舌诊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
舌诊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又名《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书。敖氏原著,元杜本撰。初刊于至正元年 (1341)。后经薛已加以润色,收入 《薛氏医案》,始得以广泛流传于世。明《医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除《薛氏医案》本外,还有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 钱塘王氏刻本,及 《医林指月》本。

作者敖氏,据明卢复载: “敖氏不知何许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验伤寒表里”,但 《中医人名辞典》据《古今名医言行录》载: “敖继翁,字君寿,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平生于治经外,专究医学……敖氏于《伤寒论》多有研究,认为此书原有 ‘辨舌之法’大多散失不传。后依据仲景之论补 ‘验舌法’十二条,著成《金镜录》 一书,藏于家。” 可供参考。

杜本 (1276-1350),元代医家。字伯原,一字原父,号清碧,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性沉默,寡言笑,博学善文,兼通医学。顺帝时(1333-1367)召为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力辞不就。潜心研究歧黄之术,临证善于察舌辨证,积累经验丰富,有感于敖氏十二图未尽诸证,复作二十四图。并列方治于左,以推源寻流,临证可决死生之妙。

本书凡1卷。共收载36幅舌苔图,包括白苔舌、将瘟舌、中焙舌、生斑舌、死现舌、黄苔舌、黑心舌、红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虫碎舌、里黑舌等,每一幅舌图之下,加以文字说明。先述舌苔、舌质的主病,次列适宜的治疗方药。结构合理,证治俱备,对于临床辨证,很有裨益。

本书的主要贡献有两点: 1、总结了验舌内容。包括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如舌色分淡红、红、纯红等,舌苔分白、黄、灰、黑4色以及润滑、燥干、偏全、刺裂等苔质变化; 并说明这些变化所主之病。2、发展了察舌辨证。以察舌诊断表里,阐述外感病之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如“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即说明苔由白转黄,乃表明表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舌质由淡红转红色、再转纯红亦然。根据舌色舌苔的变化,分辨寒热虚实,并记述治疗方药如:“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治之”。

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舌诊著作。它的问世为舌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受到了后世许多医家的赞誉。如明卢复称其“大裨伤寒家,乃识伤寒之捷径”,薛己谓: “既图其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昭然,一览俱在,虽不期乎仲景之学,而自息合乎仲景之道,可谓深而通,约而要者矣。”陈楠序其书云: “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

本书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影响,如明薛己将本书收入 《薛氏医案》以广其传,《摄生众妙方》亦曾转录此书。清张登参正于本书与《观舌心法》两书之间及已所阅历,编成《伤寒舌鉴》一书。清梁玉喻著《舌鉴辨正》亦是以本书36舌及张氏120舌为原本,逐条加以辨证而成。另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 《醒医六书》中均载录此书。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