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背水一战典故故事介绍
背水一战典故故事介绍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为在绝境中寻找出路从而决一死战。古代两军对垒,如果有一方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又不愿投降的话,那他们就需要背水一战了。当然,背水一战绝不是没有胜算,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各位介绍下背水一战的典故故事,看看这起事件的主人公是谁。那在冷兵器时期,大家使用的武器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数多的一方往往优势更加明确,但如果能够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以弱胜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1、背水一战典故故事

背水一战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是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楚汉相争时期,关于韩信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204年,韩信带着刚刚招募的数万新兵,攻打赵王赵歇的领地。而赵王这边,是成安君陈余带领的二十万赵军,且早已占领了太行山以东的关键地段。在韩信与陈余交锋的必经路上,有一段长百余里,两边高山,中间狭窄的山谷,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王军中有一个谋士,名叫李左车,他给陈余献计:韩信必经的这条路,是一条绝妙的陷阱。我们可以守着阵地,不和韩信的军队正面交锋,而是派兵绕到后面埋伏,等到韩信的大军到达我军阵前,见我军没有交战的意思,他们这一队新编的队伍,势必士气低落而后退,到时候,我们从背后断了韩信军的粮道和后路,来一个瓮中捉鳖,岂不是一件美事?

谁知,陈余根本就不听李左车的,他自己也知道,面前的这条山谷是一个非常好的陷阱,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会利用。但是,用这样的方式获胜,实在是有点胜之不武,有损他大将军的威名。

陈余说,韩信区区几千人,还长途跋涉这么远,我们还躲着不敢应战,传出去让我的脸往哪搁,岂不是让世人笑掉大牙。于是,并没有执行谋士的意见,而是专心备战,准备与韩信来一场正面交锋。

峡谷的危险,连没有读过兵书的人都知道,更何况是韩信。韩信早已通过自己的密探,得知了陈余的打算。

韩信先派出了一支侦查小队,查探峡谷附近有没有赵军的埋伏,在发现并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开始了他的部署。将队伍带进峡谷,让对方放松了警惕,专心备战。

然后,韩信选出一支轻骑小队,每人拿着一面汉军的旗帜,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从一条小路,偷偷绕到了赵军的后方。

接着,韩信命令大军补充必要的粮草和装备,且只吃少量点心,等战后大餐等着大家,开始向赵军阵地进发。并且,到了峡谷口,韩信的队伍在背对着河水的地方摆下阵势,一副决一死战的态势。

赵军看到对面汉军在背水的地方扎营,都开始笑话对方,陈余更是嘲笑韩信不足为惧,徒有虚名。加上前期韩信假意散播自己队伍的情况,让对方以为汉军全是一帮新兵蛋子,而且人数不整,战斗力低的可怜,所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2、置之死地而后生

到了天明时分,韩信命令汉军出击攻打赵军,摇旗呐鼓,场面着实逼真,但是,由于汉军人数上的劣势,没打多久,汉军就开始往后撤,一直彻到了水边的临时营地。赵军一看汉军大败,而又退回了水边,就占据峡谷口,全军出击准备消灭水边的汉军。

而汉军退到水边之后,面对湍急的河水,和身后的敌人,有些心里发怵。而就在这时,韩信命令全军反击,为了荣誉,为了活着,汉军将士没有了退路,全力反击追来的赵军,竟然与赵军僵持,并且开始占据优势。

陈余一看,这汉军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么厉害,根本不占优势,就命令赵军后退回营作长远打算。可是,就在这时,赵军发现自己身后的营地,早已被汉军占领,汉军旗帜插满了赵军大营,一时间,赵军上下大乱,人心惶惶。韩信趁机命令大军两面合击,将赵军合围消灭。而傲慢的陈余终究战死沙场,韩信一举俘获了赵王,此疫大胜。

战后,汉军庆功,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讲,列阵要背靠山,面朝水,您让我们背朝水,还不让吃饱,面对如此阵势,还和人数众多的赵军交锋,结果还大胜,这是怎么回事呢?您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呢?”

韩信大笑:“你们光是注意到兵书说要背山而战了,却没有注意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们人数本就不占优势,加上长途奔袭,战士们本来就很疲惫,若是正面与赵军交锋,很难有获胜的把握。但是,我只让大军吃不足以支撑多日的食物,和背靠河水与敌人作战,是断了大军的后路,既然战是一定要战,背后也没有退路,何不全力以赴,跟赵王拼个你死我活呢?在赵军营地被占之后,赵军更是战斗时大失,成了瓮中之鳖,不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用吗?”众人称赞韩信的智谋,不愧是韩大将军。

后来,韩信背水一战的典故,就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退路,与敌人决一死战,也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比如考试等。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