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秦朝服装的特点和寓意是什么?为什么黑色为贵?
秦朝服装的特点和寓意是什么?为什么黑色为贵?

说起秦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不仅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还通过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措施规范了这个大一统帝国的经济文化生活,这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往往我们谈到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基本都会把目光聚焦到以上的种种举措,毕竟这些措施意义实在太过重大。但有一个地方却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秦始皇在统一服饰文化上的举措。

服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而在秦朝,秦始皇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为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但秦朝的历史实在太短,秦朝的服饰文化还没完全成型秦朝就已经结束了。

森森王权:秦始皇对统一的偏执

秦朝上承先秦数千年的文明积淀而建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文明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服饰文化。

早在黄帝时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而麻纺织技术要比蚕丝更为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非常成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体系。

而因为东周以来,随着周朝统治秩序的崩溃,各个诸侯国因为彼此独立分散的格局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制度较为混乱多样。

比较典型的是赵国,在战国时期,因为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中原主流的宽袍大袖,而改用胡人贴身束袖的服装。

而到了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改造,那当然也包括服饰改革。

《礼记·大传》记载:"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服饰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用来保暖遮羞的物件,其包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内涵,在古代更是具有礼仪文化的展示功能,因此极受重视。

在古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以及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谁也不能逾距,否则肯定会受到质疑与非议,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在秦朝的时候,由于秦朝统治者受战国阴阳家大师邹衍的"五行始终论"影响,相信秦朝能战胜周朝是因为周为火德而秦为水德,水能克火所以秦能代周。

而在这一理论中,五行又契合五色,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而五色为黄、青、黑、赤、白。五色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有"五色社稷土"的说法,其象征着国家。

而在五行始终论中,代表水德的颜色是为黑色,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在秦朝,衣服旄节旌旗都以黑色为主。

但是,黑色的服饰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其仅限于贵族阶层,一般的平民是没资格的,因此,服饰颜色也就成为了当时区别社会等级的一个标准。

除了颜色,还有服饰材料也起到这一作用。我们之前说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缫丝以及麻纺织技术,除了这两种材料,还有一种名为"绢"的材料。

《说文解字》对绢的解释是:"绢,缯如麦绢者。从糸,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绢其实还是蚕丝,但是与制作丝绸的长纤维不同,其采用的是蚕丝中的短纤维,通过类似棉纺织一样的工序加工而成,仍然具有丝绸的光泽柔美的特性。

但是,丝织物因为其美丽、昂贵的特点也是贵族才能专享的奢侈品,其除了作为衣料之外,有时也被用做书写材料。

而当时的平民,其只能穿粗麻布衣,所谓"寒者利短褐而饥糟糠",当时的平民只能穿一种被称为短褐的麻布衣物,因为短小狭窄而称之为短褐。

在封建社会,阶级划分是十分明确的,而为了强化等级意识,人们有意在服饰上做以区分,这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衣帽冠带:承上启下的秦朝

而在具体的服制上,以冠帽为例,秦朝有三种比较流行的冠帽,分别是:武冠、法冠以及高山冠。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帽子,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服饰,而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当时,即使是贵族社会内部,也不能随便戴冠帽,男子必须等到成年行冠礼之后才有资格戴冠帽。在当时的礼制中,男子在二十一岁行冠礼,之后就代表其成年了。

而在此之前,在称呼这些未成年的男子年龄的时候都会说"弱冠之年"。而在儒家,更是将冠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谓"君子死而冠不免",孔子的著名学生子路在鲁国内乱期间就是在与乱兵搏斗之时,因为自己的帽子掉了,而选择先戴好帽子,结果被砍死。而秦国虽然尊崇法家,但还是非常重视男子的冠帽。

再来说这三种冠帽,其中的武冠顾名思义就是武将佩戴的帽子。这种冠帽起源于赵国赵武灵王时期,是其在改革阶段佩戴的一种王冠,之后被赵国后世君主继承。

在秦国灭亡赵国之后,这一冠帽形式传入秦国,被秦始皇恩赐给武将使用,作为秦国军事胜利的一种炫耀。

而法冠也称"獬豸冠",獬豸是一种神兽,代表了司法公正,因此为当时的人所尊崇。獬豸冠最早是由楚国人佩戴,在楚国灭国后传入秦国,多为御史等执法官员佩戴。高山冠本为齐国国君专属,在秦灭齐后传入秦国,多由谒者、仆射等官员佩戴。

由此可见,秦朝时期的服饰文化其实是集当时七国之长而形成的,反映出了中原文化的融合。冠帽既然是贵族专属,那么平民头上戴什么呢?

当时的平民在头上戴巾或者帻,巾也就是一块布,用来包裹头发,而帻是一种平顶帽,也是一块布,但有帽梁。

除了冠帽,当时的男性贵族还喜欢佩剑。所谓"君子无剑不游",这句话来自儒家,但在当时,男子佩剑是一种时尚,无关门派。在秦以后,随着铁制兵器与刀的流行,汉朝的男子喜欢佩挂环首刀。

这种风尚流行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国曾出土过一个汉代的农夫俑,其胸前佩挂环首刀,腰间还有一柄短刀,手里拿着农具。

一个农夫都喜欢附庸风雅,佩戴刀剑,可见这一风气的盛行,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尚武之风非常浓厚。

而在服装方面,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将周礼中规定的六种冕服进行了裁撤,只留下了"玄冕"这一种。周礼对玄冕解释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是一种上下皆黑色的祭服。玄也就是黑色,秦人尚黑,因此皇帝的冕服是黑色。

关于平民的服装,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百姓就习惯穿着一种名为"曲裾"的衣服。最初的时候这一服饰的穿着并没有性别限制,男女均可穿着。

简单理解曲裾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块布在身上绕着穿,把人包裹在里面。之所以会形成这一形制的服饰是因为在当时并没有裤子,这样穿可以避免露丑,这也是为什么先秦乃至秦汉时代的人们喜欢跪坐,也是为了避免在坐着的时候露丑。

曲裾根据男女穿着的需要,男款的比较宽松,下身宽大,便于行走,而女款比较窄小,主要是顾及当时的社会伦理。而随着历史发展,到汉代的时候,曲裾渐渐主要为女性穿着。

除了曲裾,袍服也在秦朝得以改革形成。袍服本来是一种内衣,所谓"袍,苞也。苞,内衣也",在先秦时代这一衣服主要是穿在外衣之下。

在秦朝,袍已经成为可以公开在外面穿的外衣,秦朝有一首名为《无衣》的战歌就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可见袍在秦朝非常普遍。

秦朝甚至规定:三品以上大员可以穿绿袍,而平民只能穿白袍。袍服不分贵贱都可以穿,但是以颜色作为等级区分。

结语:

秦朝承继的是自周以来的中华文明,因此受周以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比较大。而又因为自春秋以来,在五百多年之中,中原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服饰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能为我们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

秦国崇尚法家,但也容纳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文化,比如儒家的一些文化习惯依然存在于秦朝,而秦朝也比较重视阴阳家的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立足自身又兼收并包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朝服饰文化特点。

古代社会的阶级性比较鲜明,因此在服饰上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这在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而这种阶级性一定程度上又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促使当时社会的服饰分级制度形成。

但因为秦朝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过短暂,还没等其大放异彩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因此秦朝的服饰文化没能展现出更多的东西。而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社会,很多在秦朝正在发育演变的东西也就只有到汉朝才能展现出来。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