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鲁迅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到底是什么意思?
鲁迅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基本上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能看出来,中国马上要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了,若是变革成功的话,那么中国就还有重新站起来的希望,若是一味的选择逃避的话,那么这泱泱大国就将不复存在了。

在这些有识之士之中,鲁迅以身作则,弃医从文,拿起了笔杆子要唤醒人民的思想。科技可以学,行为可以学,但是骨子里的思想,却是要靠中国人自己转变过来的。可是在当时,中国民众的教育水平很是低下,几乎没什么人会读书识字,更不用说阅读先进文章了。

为了让民众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先进思想,领头人们掀起了一场汉字改革活动。他们提倡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对滥用文言文的现象大加批评,一时间先进派和传统派吵成一团。鲁迅自然是支持白话文的,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这一纷争。

文言文确实是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形式,可他却太过于繁琐,无法便捷地与世界对接。

但是那个时代的传统派并没有看明白这一点,他们的目光放的太近了,这些人还不知道有一天科技能进步,到让汉字快速输入输出。一个不能被大众所快速阅读的文字形式,不是给本来就落后的人们,加上了更为严重的学习阻碍吗?

那个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在这一方面的言论都颇为激烈,有些人甚至觉得认为汉字要字母化。

鲁迅曾在文章中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但这些人也有一点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对于汉字的简化工作有些没头没脑,除了汉字拼音化和白话文推广之外,他们并没有想过简化汉字。直到建国后,新中国才制订了简化汉字和正式的汉字注音方案。

鲁迅这句口号至今都是别人攻击他的理由,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明白,鲁迅这里所说的汉字是指文言文,古文。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从劳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当时的处境下,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如若不快点找出一个让人们接受的语言形式,那很多针砭时弊的文章都会失去它本身的传播价值。

古代文盲率高,除了学院私学不普及之外,汉字复杂落后,难写难记也是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进的文人把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落后、腐朽的东西剔除开来,给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条白话文的道路。

鲁迅之所以对汉字有这么大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他认定普通的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繁琐文字的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确有很多劳苦大众由于没有条件去学习费时费力的文言文而成了文盲。

这场白话文运动并不是要剿灭汉字,而是要剿灭苛刻的汉字学习方式,将学习的门槛降下来,让更多的劳苦大众能够接触到先进思想,真真正正地挽救中国的民智。客观来说,将汉字拉丁化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理想化,且不说翻天覆地的困难程度,光是象形字的传承保护,都不允许我们抛弃母语汉字,转投拉丁文。

不过我们要认识到,鲁迅虽然是个文豪,可他也受时代所限,他的观点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的认知。他根本就无法预知十九世纪后期推动教育普及化之后,社会上汉字学习的变化,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说,鲁迅的观点是过于激进的。当是历史分析不能脱离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问题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用百年后的思想去衡量旧人。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