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古代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节气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的,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延续至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拥有着三十个节气,那么为何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王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