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鱼贯而进什么意思?
鱼贯而进什么意思?

邓艾是魏国一代名将,正是因为他在灭蜀之战中突发奇想,采用偷渡阴平的策略才能顺利灭蜀。可惜邓艾立下如此功劳,却没能收获一个好的下场。邓艾被钟会陷害,导致他被司马昭猜忌,最后冤死。邓艾能文能武,算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可惜被小人在背后捅了一刀。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鱼贯而进”,就和邓艾伐蜀一役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发生在邓艾翻越阴平小道期间,相关人物为邓艾和邓忠。原文如下:

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

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艾曰:“吾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众皆应曰:“愿从将军之命。”艾令先将军器撺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先滚下去。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马昭以三路大军发动伐蜀之战,邓艾提出翻越阴平小道的建议,并在得到司马昭的同意后开始行动。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邓艾终于走出阴平小道进入蜀汉腹地汉中,并由此吹响了蜀汉灭亡的号角。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邓艾在翻越阴平小道时的举动,叫做“鱼贯而进”,意为像游鱼头尾相接一样,形容连续行进。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邓艾传》中的“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上面提到的这则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伐蜀之战期间,姜维退守剑阁,导致战事陷入胶着状态。面对不利局势,钟会开始与手下将领商量,打算上奏司马昭,请求放弃伐蜀的作战计划。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及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最终改变了整个战局。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认为如果从阴平小道经过德阳亭地区可以直趋涪县,那里距离成都仅有三百余里,可以出其不意直插蜀国的都城——成都并导致蜀汉的亡国。不过,邓艾的这个建议提出后,却使得司马昭陷入了犹豫之中。因为阴平小道原本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之处,不但地势陡峭、无路可走,同时道路漫长,绵延七百余里,士兵前行将遭遇极大的危险,运送粮草的工具更是无法使用,随时都有断粮的危险。这个计划可谓极具风险。经过反复权衡,司马昭终于同意了邓艾兵出阴平小路的建议。于是邓艾率部开始了艰难的前进。

邓艾这一大胆举动,效果是巨大的。邓艾翻越阴平小道突然出现在汉中地区后,势如破竹,连克江由、涪县、绵竹、雒城等地。蜀汉大为惊慌,后主刘禅最终决定投降,蜀汉帝国因此而灭亡。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