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略论二宫尊德报德思想的古为今用
略论二宫尊德报德思想的古为今用

(一)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的渊源

探讨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研究其真谛,并与文化相联系,是有相当价值的——解决“古为今用”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的代表性人物,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夫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他的思想卓越,其政治主张、哲学观念、教育思想,为世界所公认。还有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墨子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不以为然,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倡导“非乐”、“节用”、“节葬”,反对奢侈享乐;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利者生,不赖其利者不生”,表明他已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主张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达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至于道家,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主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而且两方面的对立面可以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老子却忽视了对立转化中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是上升的发展,却看成是循环往复的。 

儒、墨、道的著作及其思想,中日两国的学者都很重视。为了吸收中国古代经典的合理内核,日本很早就输入了儒家的《大学》、《论语》,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书籍。但当时日本输入的是经典原版,或伴随公元前后一世纪汉字输入日本,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翻译活动。公元630年起可能有四种人进行翻译活动:(一)遣唐使值员、(二)移居日本的“归化人”、(三)政府机关的“通事”、(四)平安时代(794-1192年)鸿胪馆职员等。遗憾的是迄今因缺乏具体资料,无法确定他们的翻译成果[1]。未见翻译的经典,何以汉籍经典在日本流传?其原因是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教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多能直接阅读汉籍经典,因而当时以日文翻译汉籍并非急务[2]。直到江户时代(1600-1867年)中叶,即18世纪30年代才出现日译中国经典著作案例,如享保十年(1725年)冠山冈嵨璞成(冈嵨冠山)编译四书五经的《经学字海便览》(7卷)。宽政元年(1789年)松本廉安译出的《古文孝经》。19世纪日译汉籍也是寥若晨星。20世纪初翻译儒家经典则多起来。诸如1911年渡辺彰译《忠经》、1912年中村惕斋解《大学·中庸·论语示蒙句解》及熊泽蕃山《孝经小解》、1920年服部宇之吉等译註《论语》、《孟子·孝经》、1931年藤原正译编《孔子全集》等。这样,中国儒家经典在日本传播的更加广泛。 

(二)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

二宫尊德出生于1787年,逝于1856年。他少年时就接触儒家著作,连上山砍柴也要读《大学》。他所读的儒家著作应该是汉籍。到20—30岁时,他不仅承认和接受儒、墨、道各家学说,而且认真探讨和研究儒、墨、道各家思想,其中儒家学说他予以更多关注,并身体力行,结合实践。二宫尊德在社会生活中,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言忠信,行笃敬”,“以德报怨”。他在日本小田原进行振兴事业,救济灾民,植树造林,即使在他不走运的时期,仍编撰“教说”、“训言”、“道歌”,尤其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会甚深。如今人们所强调的“以民为本”,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表征。无民、国何以立?国何以富?国何以强?民与国家如水与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心中有民,言语尊民,行动爱民,民的智慧、潜力得以发挥,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中国古书中论述德、怨关系的著作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宪问》,其所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襄阳耆旧传·李衡》载:“琅琊王素好善慕义,博学深广,多见以德报怨之义。”《国语·周语中》有“以怨报德,不仁”的记载。《老子》六十三章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这里表明在德、怨关系上有四种情况: 

一是“以德报德”;二是“以德报怨”;三是“以怨报德”;四是“以怨报怨”。 

当然,值得称颂的是前两种,而后两种是不可取的。然而,在过去与当今现实中都还存在后两种情形。 

二宫尊德倡导“至诚报德”最有价值。二宫尊德诞生2个多世纪了,至今已是他逝世150多年。他的思想价值在日本得以探讨、弘扬。至20世纪末,二宫尊德思想又逐渐引起世界一些国家所关注,21世纪初中国即形成研究二宫尊德思想的小热潮。而且,迄今他的思想仍被日本、中国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古为今用”,宏观讲,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按照二宫尊德的思 

想,各个国家、各国人民应该“至诚”相处,团结协作,遇事协商、互让,以坦荡的胸怀,为世界和平人民福祉着想。总之,应以“至诚报德”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 

一个国家,应积极倡导“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国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人民要劳动“勤俭”,反之人民把一切献给国家,国家就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这就是“以德报德”。当然社会中有些腐败官员,他们以手中之权置人民的幸福、甚至水火于不顾,就是“以怨报德”,应该受到国家、人民的鞭笞。 

一个企业,其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工人靠辛苦劳动、“勤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支撑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主富裕起来,企业主就应以“至诚”之心,尊重工人的劳动,承认工人们所创造的财富,予以工人们合理的报酬。然而,却有少数的企业主只认钱,不认德,把工人们视为雇佣的奴隶,随意克扣工资,甚至侮辱或辞退(有时称之为开除、炒鱿鱼)。这样的劳资关系不加以改善,矛盾将逐渐激化,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个人,也应有“报德”观念。人与人之间,一般情况下只属报小德,但有的恩德是终生无法报答的,如:救命之恩德。自己做了有德于人之事,应该不求报答;而别人赋予的恩德,却不能忘记,而且要予以报答,这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世界上的人,都要从幼年到少年,再经过青年、壮年到老年,老年人在退休前,无不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过贡献,即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为社会、后人积了德,为自己退休积累了养老金,因此他们退休后分享社会成果是天经地义的。青壮年人尊敬、孝敬、赡养老年人就是“以德报德”。 

因此,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都在做着不同的贡献,多少都会有益于他国、他族、他人,都应该具备“报德”思想。凡受益之国家、民族和个人,均应“以德相报”。 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属于东方文化之精粹,亚洲各国、各民族对其“报德”思想有较深切理解。但如何在各国家间、各民族间广泛宣传其“报德”思想,实践其“报德”思想,却是需要共同努力的。 

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在过去的革命、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国家建设的日新月异,城镇迅速发展,工业突飞猛进,农村、农业却相对落后了,农民生活较困难。当此之时,中国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提出加强新农村建设,采取许多有利于农业、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措施,即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回馈农业,市民关爱农民,这种城市、工业、市民对“三农”的回报就是“以德报德”,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三)二宫尊德思想研究方兴未艾

鉴于二宫尊德思想研究方兴未艾——研究人员日益增多,研究视角逐渐扩大,研究课题不断加深,研究著作显著增加。为使研究与实践显出成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二宫尊德思想之渊源。思想渊源众说纷纭,二宫尊德自认其思想来源于儒、释(佛)、道教;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他的思想源于神、儒、佛,那么神道与佛教的关系如何?,二宫尊德如何融会三者而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有探讨思想渊源者认为,主要受中国春秋思想家影响,儒学是根基;其次是佛教的影响,是重要的补充观点有无道理,似应从理论到实践加以说明。 

第二,扩大宣传,进一步普及二宫尊德思想。宣传以研究为基础。日本等国出版大量二宫尊德研究成果[3],中日两国举行数次研讨会[4],中国建立了研究机构,也出版了一些论著[5]。这有利于二宫尊德思想研究深入发展。以后还应加大出版普及读物。 

第三,中日合作研究。加强中国研究二宫尊德的学术组织与日本学术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研究计划,共同进行研究,诸如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共同出版二宫尊德文集与书籍等,以推进二宫尊德思想研究的发展。 


[1]中村幸彦.翻訳·註訳·翻案.载水田纪久等编《日本漢學》,大修館書店1968版,第272页。 

[2]譚汝謙:《中日之间訳書事業的過去、现在與未來》,载《日本訳中国書綜合目錄》,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版,第43页。 

[3]俞慰慈、陈秋萍:《二宫尊德研究论著总目(1873~2003)》载《报德思想与中国文化——二宫尊德思想国际研行会论文集 》Ⅰ,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书目1~209页。 

[4] 2003年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创立后,2002年在北京大学举行“二宫尊德思想国际研讨会”,2004年在东京日本青年馆举行“二宫尊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讨论会”,2006年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報德思想と經濟倫理研讨会”,2008年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行以“报德思想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四次学术大会。 

[5] 2006年大连民族学院、2008年华东理工大学分别成立二宫尊德思想研究中心 。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二宫尊德思想論叢 Ⅰ”《報德思想と中国文化》(中日文本),2006年出版了“二宫尊德思想論叢 Ⅱ”《報德思想研究の過去と未來》(中日文本),2008年出版了“二宫尊德思想論叢 Ⅲ”《報德思想と經濟倫理》。2008年王秀文教授等翻译的《二宫先生语录》、《二宫翁夜话》,由日本(株)报德文库出版,开了普及的先河。同时《二宫尊德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亦于同年1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资料来源: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报德学》2006年第3号日本神奈川。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