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对范文澜同志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通史简编》的编写工作,是十分重视和关怀的。但是,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范老未能完成这项光荣艰巨的任务,竟赍志以殁,含恨而终。
最近,卞孝萱同志送给我一份范老的遗稿,他在来信中说:“您是范老最早的助手,是我所尊敬的前辈”,“范老没有将近代史写完,幸而他对近代史的看法,反映在一次演讲中,我珍藏着这篇遗稿。今通过周雷同志,带给您看,如觉得可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那就是对范老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史学界的很大帮助。”
范老这篇学术报告,是在一九五六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举办的“中国近代史讲座”上讲的。范老在世时,此稿未曾发表,现在捧读之下,格外亲切感人。适值五届政协隆重举行,我们特将这篇珍贵的遗稿发表出来,供史学界的同志们学习研究,作为对范老的纪念。
——佟冬
前面已经讲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六个大题目,显然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了解这些事件的具体事实和性质,也就了解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不过,还必须找出把这些事件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才能说明整个近代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向。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一步深入一步地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方面,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一步提高一步地进行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经济政治压迫和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成为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根本矛盾,也就成为贯穿各个事件的一条线索。
《矛盾论》告诉我们:
根本矛盾在发展的长过程中,它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非到过程完结的时候,是不会消灭的。但是,由于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呈现出不平衡的情况,其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找出了这个主要矛盾,划分阶段就有可靠的根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种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尤其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当着帝国主义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中国内部各阶级包括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统治阶级就会投降帝国主义,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在上述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两种主要矛盾中的一种,互相替代地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成为某一特定期间里的主要矛盾。
从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一段历史,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可是,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界限,中国历史显然区别为很大不同的两个阶段。这是因为“五四”以后(习惯上称为现代史),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从而根本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五四”以前(习惯上称为近代史),真正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到辛亥革命才开始,前于辛亥革命,有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和农民阶级自身发动的民族战争;也有农民阶级自身发动的国内战争,这两个阶级曾经担当过主要矛盾的一面(当然只能是次要面)的主角,因之在划分近代史的各个阶段上,必须给它们应得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进行侵略和压迫、国内各阶级在不同的时间上和不同的程度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也就是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里虽然早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不能发生破坏自然经济的基础的作用。破坏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使它变为半封建社会,首先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它一方面又保护封建经济的基础),中国资本主义对封建经济起相当的破坏作用,是比较后起的事情,而且作用也没有外国资本主义那么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当然有头等重要的进步意义,必须予以详尽的叙述,不过,中国资本主义到底是弱小的,中国资产阶级对历史上的贡献到底是有限的,它和中国封建主义作斗争,始终没有力量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到主要的一面,更不用说对帝国主义有什么大的斗争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曾因为有了中国资本主义而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近代史只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革命只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决不能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把近代史等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革命是不同方式的社会主义革命)。仅仅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来划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是不全面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一八四○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革命的性质始终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有时参加革命,有时退出革命,甚至追随大资产阶级来反对革命。按照当时的经济情况,资本主义的趋势一般是在发展中(也有停滞时),而在政治上的表现,无论是参加革命或反对革命,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在调动阶级力量时,资产阶级的参加或退出,固然发生革命力量增加或削弱的影响,但革命的进行,既不依靠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停滞而发展或停滞,也不因为资产阶级的参加或退出而改变革命的性质。一句话说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没有什么重大关系的。这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是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来完成历史任务,并不是资产阶级按照本身发展的要求在进行革命,这就可以知道现代史阶段为什么是根据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着四次战争(四个主要矛盾)来划分,而不是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停滞来划分的理由了。同样,近代史的阶段也必须根据各个阶级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即曾经担当过主要矛盾的一面的事实来划分。如果说,那是革命史的阶段,不一定适用于全面的近代史,全面的近代史应该按照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来划分阶段。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历史的骨干是阶级斗争,现代革命史就是现代史的骨干,近代革命史就是近代史的骨干,近代史现代史阶段的划分基本上与革命史是一致的(单纯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按本身的发展过程划阶段)。当然,脱离经济的说明,就根本不能了解阶级斗争,所以要说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无疑要首先说明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但阶级斗争除了经济因素,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结合起来才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现象,即全面的历史现象。依据这些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对当时经济情况的分析),找出变化着的主要矛盾在那里,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也就清楚可指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划阶段)问题,目前史学工作者还在讨论中,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里我只是把个人的意见提出来,并且要附带作一些声明。近代史上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变化,从而阶级的变化也很大,如封建统治阶级的分化,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各方面也发生许多新现象,起着应起的作用,这也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这里我想阐明的仅限于用主要矛盾来划分历史阶段的理由,其他事件虽然是重大的,但对主要矛盾说来,还是比较次要的,那就很少谈到了。
帝国主义拥有极大的优势,在民族战争成为主要矛盾时,它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面。中国封建主义勾结帝国主义,得到各种支持,在国内战争成为主要矛盾时,封建主义也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面。因之,近代史上所有民族战争国内战争都遭受到失败。历次失败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社会愈益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另方面,中国人民愈益激发了革命的斗志,并且从斗争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农民阶级的落后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近代史上一起暴露出来。事实使人不得不相信,封建统治阶级是一个革命的对象,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无力担当领导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五四”以后,无可争辩地属于最先进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
我个人意见,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下列四大段:
第一大段 一八四○年至一八六四年
第二大段 一八六四年至一八九五年
第三大段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五年
第四大段 一九○五年至一九一九年
下面简单地(不敢说是扼要地)叙述一些理由。
(一)关于第一大段的说明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世界市场,侵略中国,一八四○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这个战争是清政府领导的军队和民众以及自发的民众团体反抗英国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反动性,战争失败了,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使得这个矛盾缓和下去(在广东地方仍保持紧张状态)。同时,人民大众反封建的矛盾迅速地普遍地发展起来,到了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起义,这个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太平天国取得军事胜利,大有从矛盾的次要面转化为主要面的趋势。在广东保持着的民族矛盾,从一八五六年起,因英国的加强侵略,又趋于激化,一八五六年,英军一度攻入广州。英法联军于一八五七年攻陷广州,一八五八年攻陷天津,一八六○年攻陷北京。清政府虽然也有军事对抗,但这种矛盾仍属于次要性质。外国侵略者终于和清政府实行勾结,支持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太平革命。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南京的陷落,标志着反封建的主要矛盾暂时解决。
在这一大段里,前后有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和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四年太平革命的两个主要矛盾。一八四二年至一八五一年是两个主要矛盾的交替期间,因为南京条约签立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开始起破坏作用,影响很大,太平革命的迅速发生,主要也是受它的影响,所以这一期间可以附属于鸦片战争成为一个分段。
(二)关于第二大段的说明
捻军、西南回族、西北回族、苗族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前,已经纷纷起义,太平天国灭亡后,清政府才发动全力来镇压。这种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但主要的起义军多是国内少数民族,所以也可以称为国内各族反对满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战争(自然也是反封建战争)。一八六四年到一八七三年的一分段,国内民族战争成为主要的矛盾,清政府在外国的支援下消灭了起义军,暂时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清政府在两次国内战争中虽然取得胜利,但实际力量大大削弱了,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化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是一向存在的,并且早已试行,现在开始更狂暴地实行了这种野心。它们的第一步骤就是夺取中国的邻邦,作为瓜分中国的前奏。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都是清政府反抗侵略的民族战争,是这个期间内的主要矛盾。清政府进行反抗战争是正义的,中国军士和一部分将领忠勇作战是符合民族利益的。但是,在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下的战争,决不能有好结果,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新约,一八九五年的马关条约,暂时缓和了这个主要矛盾。
在这一大段里,前后有两个主要矛盾。当一八六四年到一八七三年进行国内战争的前后,帝国主义开始了它们的侵略行动,自一八六二年起,法国开始进攻越南,自一八七五年起,日本开始进攻朝鲜,此外,自一八五一年起,英国开始进攻缅甸,自一八七三年起,日本开始进攻琉球,这些矛盾都是帝国主义实行第一步骤的表现,而法国日本的侵略发展为主要的矛盾。在时间和事件的联系上,前后两个主要矛盾可以列在一个大段里。
(三)关于第三大段的说明
马关条约的订立,中国不仅丧失东北方邻邦,而且连台湾行省也被日本夺去了。帝国主义野心愈益炽烈,侵略行动又深入一步,紧接着第一个步骤就实行瓜分中国的第二个步骤,主要是强占沿海要港,划分所谓势力范围。一八九五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给予天津、汉口两处租界,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云南省猛乌、乌得两地。一八九七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作军港。同年,沙俄强占旅顺、大连湾,以旅顺为军港,大连为商港。一八九八年,法国强占广州湾为军港。同年,英国强占威海卫为军港。帝国主义以这些军港为据点,划分所谓势力范围,互相承认。当时形势非常险恶,清政府自甲午战败后,抵抗力几乎完全消失,只能用卖国手段来应付这个主要矛盾。
中国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有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投资于新式工业,以后逐渐成长,形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一八九八年康有为发动的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企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改造封建制度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维新运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是当时次要的矛盾。主要矛盾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九○○年爆发义和团反帝运动,给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迫使在第二步骤上止步,不敢实行瓜分的第三步骤。一九○一年辛丑条约订立后,在长城以内地区列强呈现均势状态,侵略重点转移到铁路投资方面。
但是,主要矛盾在东三省方面又紧张起来。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沙俄表现无比的狂暴行动,竟于一九○○年大举出兵,在它的所谓势力范围内实行瓜分的第三步骤,强占中国广大领土。八月,沙俄攻陷黑龙江省,九月,攻陷吉林省,十月,攻陷奉天省,捕获盛京将军增祺,勒令签订“暂且条约”九□,作为占领东三省的法律根据。这不仅是有关中国存亡的大事件,也是有关帝国主义世界势力消长的大事件。因为沙俄如果切实占领了东三省,造成所谓“黄色俄罗斯”,那末,其他帝国主义自然不能保持所谓势力范围的均势而必须效尤分割土地。中国被灭亡的危险真是迫在眉睫了。山于日、英、美帝国主义和沙俄方面存在着剧烈的矛盾,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以刘坤一、张之洞等有力人物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这一反对上是爱国的表现,包括驻俄公使杨儒)坚决反对西太后李鸿章等卖国贼签订出让东三省条约的主张,由于中国人民特别是东三省人民的反抗,沙俄被迫于一九○二年四月和清政府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但事实上并不撤兵,仍企图永久占领。
一九○二年,英日成立同盟。一九○四年,在奉天省爆发日俄战争。沙俄远东军战败了。一九○五年,由美国出面调停,订立朴资茅斯条约,日本势力进入“南满”,沙俄退至“北满”,造成日俄在东三省的均势,这样,在全中国范围内,主要矛盾算是暂时缓和了。
沙俄有法国作同盟,有“中立”的德国作声援,势力并不弱于日本有英日同盟和“中立”的美国作声援。远东军战败后,沙俄完全有可能派军队来远东继续作战,而日本则已精疲力竭,不能再战。这一点沙俄是知道的,美国即速出面调停也是为了这个原因。为什么沙俄不愿再战就放弃“黄色俄罗斯”的野心,接受美国的调停,甚至割让库页岛北部呢?仅仅说日本战胜沙俄战败是不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必须指出,列宁领导的一九○五年革命,把沙皇政府打得穷于应付,沙皇政府要用全力来进攻工人和农民,只好放弃远东的战争,与日本缔结和约以减轻自己的困难情形。这是日俄停战的真正原因。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时代,世界上各个部分已经被紧密地联系起来,国际资产阶级和国际劳动群众的利害关系,常常是息息相通的。特别是中国和俄国关系尤为密切,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对中国发生多方面的影响,在打击沙皇政府上也就间接地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沙俄斗争,帮助中国人民渡过这一次的险境。
在这一大段里,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就是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中国方面进行反抗,以农民阶级(也有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参加)发动的义和团斗争而结束第一回合,以全国各阶级(除西太后李鸿章等一些卖国贼)发动的并且得到俄国人民帮助的反沙俄斗争而结束第二回合。有些历史工作者或者过度重视了日本战胜的作用,或者过度忽视了沙俄侵占东三省的严重意义,我看都是值得商量的。
(四)关于第四大段的说明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以后,对封建主义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采取改良主义的态度,一种是采取革命的态度。前者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主
一九○三年五月,江浙革命群众在上海张园召开拒俄大会,反对沙俄改订东三省撤兵条约的要求。同月,留日学生发起一个拒俄义勇队,报名者达一千人,每日操演不懈,并派代表劝说直隶总督袁世凯出兵拒俄,留学生愿作先锋。这只是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当时反沙俄运动是高昂的,这个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一九○五年同盟会的成立,反沙俄运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盟会是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中国革命的形势因此大进一步。中国革命自从有了同盟会的领导,开始出现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这个革命达到了顶点。一九一二年,军阀买办的代表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夺取临时大总统职位,革命为了取得政权,现在政权归袁世凯,标志着这个革命失败了。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四年,袁世凯在希望实现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支持下,把革命派残余势力从国会里赶出去,废除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革命派连发表言论的合法权利也丧失了,这标志着反封建革命的彻底失败。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宣布帝制,企图恢复名实相符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一点上,立宪派出面用武力来反对,是值得称许的。当然,立宪派是根本不愿意革命的,袁世凯死后,又和北洋军阀妥协,希望得些好处,可是结果是被北洋军阀摈斥,大失所望,因为军阀不需要任何一点点改良,它要的只是帝国主义的支持。
一九一四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失去领导革命的作用,立宪派也失去领导改良运动的作用,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肆无忌惮地卖国,大有莫予敢敌的气势。这就是说资产阶级不论革命派或改良派,都陷于绝望之境,旧民主主义在政治上已经寿终了,资产阶级虽然在欧战时经济大有发展,要求政治上有出路,但因为无力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不得不退到政治舞台的次要地位上去。中国人民正当惘然无所措看不出中国的前途在那里的时候,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介绍到中国来,为中国一部分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这种接受虽然仅仅是初步的,但在“五四”运动中已经显示出领导的作用。
自从一九一二年袁世凯夺得政权,一直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切内忧外患都集中表现出来,比起过去七十年忧患的总和,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举出事件是不胜其举的,兹举出最重大的事件,如一九一三年,袁世凯借善后大借款,许外人监督一部分财政,准备发动内战。一九一四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一九一五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予以承诺(除第二十一条的第五号“容再协商”),袁世凯宣布帝制,自称皇帝。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开始大借日本款,大量出卖国家权利。张勋拥清废帝复辟。一九一八年,段棋瑞政府与日本订立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实际就是实行所谓“二十一条”。一九一九年,段祺瑞政府准备在巴黎和会上出卖山东。这些事件和其他事件逼得中国人民迫切寻找救中国的真理和方法,一个从来十分生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快为中国人民如饥如渴地接受过来,理由也就很容易了解了。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帮助中国人民找到了出路,而且也帮助中国人民又一次渡过了险境。日本和沙俄自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六年的十年间,共订四次政治条约,其中有三个公开协定和四个秘密协定,目的自然是侵略中国。特别是一九一六年日俄第四次密约,性质极其严重,就是两国准备协同用武力排斥第三国对中国问题的干预。一九一七年二三月,日本提出所谓在华的“卓越利益”取得英法意等国的谅解,同意援助日本政府获得德国战前在山东所有特权的让给及日本在太平洋赤道迤北各该岛屿之领土权。日本勾结俄英等帝国主义,又收买段祺瑞卖国政府,灭亡中国的布置是非常恶毒的。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又加上十月革命彻底推翻了俄国的反动政权,这才把日本的布置打破了。追述一九○五年一九一七年俄国两次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帮助,可以了解到中苏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是多么悠久而深厚。
在这一大段里,只有一个主要矛盾,就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其过程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局部胜利(推倒清政府,解决满汉矛盾和取消皇帝名号,建立共和观念),后遭受失败,接着遭受彻底的失败,最后是革命和改良都在政治上终了,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契机而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
总起来看,中国近代史第一大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封建矛盾尤为发展。第二大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帝矛盾较为突出。第三大段包括反帝一个主要矛盾,第四大段包括反封建一个主要矛盾。研究中国近代史,以上述各个主要矛盾为基础同时配合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发展情况,综观主要的次要的各种矛盾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了解历史的全貌。专执一端便难以达到这个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个人粗疏的一些见解,希望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