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战争——改朝换代的动力、封建政治制度的自我调节机制
农民起义部队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并不是由单一的农民组成的。从主要成员看,它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从基层看,是贫苦农民,他们求生存,要活命,反对剥削与压迫,因而参加起义。他们是农民起义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从上层领导人看,他们和基层成员不一样。农民起义一开始,他们就抱有做皇帝、做高官的政治欲望。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杨秀清都是如此。广大戍卒中途遇雨,滞留大泽乡,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目的地渔阳,按律当斩。陈胜是戍卒,但担任“屯长”,是个小军官。早年他曾对穷朋友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遇雨后,他与吴广合谋,策动戍卒起义。鱼腹藏书——“陈胜王”、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都显示了陈胜、吴广发动戍卒起义的政治目的。太平天国起义,李秀成也说,当年他家无田无地,“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拜上帝后,有吃有穿,无灾无难,因而参加了太平军,拜了上帝。他又说:“欲立国者”,皆洪秀全、杨秀清等“六人深知”。
在农民的血泊中,起义领导人如愿登上皇帝的宝座,实现
我们还可以跨出朝代更替,从整个封建专
董仲舒发挥
人物已非,政策调正,但
如果造反失败
“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董仲舒不过是加以
农民战争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动力,也是中国封建专
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它是一次失败了的农民战争,但带有时代的特点
到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的专
一是龚自珍揭露当时是一个“衰世”,“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问年岁”,他呼
二是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指出当时“真有民不聊生之势”。
三是龙启瑞的文章说:“粵西近日情事,如人满身疮毒,脓血所至,随即溃烂”。
但是,清王朝统治集团拒绝任何改革,听任腐败下去。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社会要发展,首先要推翻这个障碍。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在19世纪40—5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发动农民起义,即使起义成功、推翻清封建王朝,也只能起改朝換代的作用。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最终走向失败、改朝换代的历史作用并没有完成。它与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张献忠起义、李自成起义一样,是一次失败的农民战争。
但是与历史上失败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吸取
鸦片战争以后,一个重要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需要是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至于学习西方文化的哪些内容,怎
洪秀全读
这是从西方文化中得到启示,联
以上是早期的历史。到后期,不能不提到洪仁玕。洪仁玕写的包括《资政新篇》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基本内容是学习西方“富强之邦”,“革故鼎新”,建立“礼义富足”的国家。
洪仁玕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他说:“英吉利于今称最强之邦,由法善也”;“花旗邦”富足强盛,“邦长由选举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洪仁玕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其地最广,二倍于中邦”,过去屡为英、佛、日尔曼等国所迫,后来由弱变强,一是彼得大帝学习了佛兰西等国的“邦法”、二是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火船技艺”,这是值得效法的一个典型。他还列举了一些国家因不知“变通”,以致“邦势不振”的例子。显然,他建议洪秀全学习彼得大帝。
洪仁玕具体地列举
“国
或云:当时主要社会问题是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资政新篇》没有提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最大的脱离实际。这种论点值得推敲。在当时,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是皇帝专制政制,不仅仅是农民受地主剥削问题。只有推翻皇帝专制政制,以法治国才能解决农民的士地问题;只有保护私有财产,保护自由经营和贸易、发展工商业才能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专制政制下,即使实行耕者有其田,地租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也转移不到农民手中,只能转移到专制皇帝手中。前引曾国藩的《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所讲民间疾苦,很大一部分讲的是自耕农的痛苦。
《天朝田亩
从世界
《资政新篇》流传到清朝统治区后,理所当然地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曾国藩的贴心幕僚赵烈文获得这部著作后,把它推荐给曾国藩。他对曾国藩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其长处颇能变通用之”,“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志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有志之士,尚无忽诸”。过了五个月后,赵烈文又上书曾国藩说,“夫夷人非异人也,术非异术也,反其所为而用之,其效必可也”,“用夷之道,还施于彼,其事亦易,非甚难为也”。
19世纪40年代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
据罗老统计,《资政新篇》“法法类”中共提出28个方案,洪秀全在25个方案上,有的批“是”字,有的批“此策是也”,只有两个批推翻清王朝以后实行不算迟。因此罗老的结论是:“洪秀全是要实行《资政新篇》的方案的。”
太平天国如同黄巢起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一样,是失败的农民战争,但是它是带有时代特色的失败的农民战争,它留给后人更多的历史启示。
三、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局
太平天国是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但它对晚清政局的影响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迄今为止,学
但是,更广阔一点研究一下晚清政局,人们不难发现:太平天国战争沉重打击满洲皇族,地方政府汉族官员权力扩张。
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此后清政府完全失去对付太平军的力量,不得不完全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及稍后组成的李鸿章的淮军,以对付太平军。湘淮军将领由于军功陆续取得督、抚、布政等重要职务,地方军政大权遂由中央政府转入湘淮军将领手中。太平天国失败后,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地方督抚权力继续扩张,学者称之为“督抚专政”。据贾熟村教授统计:“且不算李鸿章之庞大淮军
战后,地方督抚继续拥有编练军队的权力,这已经成为惯例,而且受到慈禧太后的鼓励。曾国藩在攻占天京以后曾经遣散湘军、但在他担任直隶总督入京陛见时,慈禧却三次要他“练兵”。刘铭传任
布政使、按察使原来直属中央指挥。战争期间,督抚便宜行事,控制了地方财政与司法大权,把这两名高级官员看成自己的属员。这种隶属关系在战争结束以后沿袭下来,而且变本加厉,督抚有兵权又有财权,有行政权又有司法权。
督抚权力扩张,使他们有可能进行一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逝世,宣统继位。载沣以摄政王身份垄断一切军政大权,立宪党人认为清廷不可救药,逐渐与革命党人互通声气。武昌起义以后,立宪党人汤化龙与革命党人合作,稳定了起义以后武昌的政治局面,各省光复基本上是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地方官员合作的结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9名总长中, 同盟会员只有3名,其他多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在清军进攻汉阳前,袁世凯投入的兵力有第四镇全部,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旅,兵力总共有三万多人,在人数、武器和训练上都超过革命军。汉阳一战,革命军共伤亡3 3OO多人,黄兴悲愤万分,建议放弃武昌。如果没有南北议和,革命派和立宪派、袁世凯联
可见太平天国一役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影响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四、农民战争与宗教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往往利用天命、神意和宗教信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战斗。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刘邦神化斩蛇,称赤帝子,张角等利用太平道称黄巾军发动起义,韩山童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以及白莲教等等。
太平天国起义宣传唯一真神上帝,由是将“拜上”作为动员、组织起义的工具。
这些对天、神、佛、上帝的信仰是不是就是邪教?值得研究。“邪教”,总要有一个“正教”与它们相对应。以拜上帝为例。它是从耶稣教演变过来的,如以耶稣教为正教的话,拜上帝可以说是邪教,因为它的基本教义又与耶稣教不一样。很早就有学者称拜上帝是邪教。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有一处就说拜上帝是“邪教”。他的含意很明显的是指“附会
至于拜上帝是不是政治性邪教。这就涉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不是一次正义性的战争?是不是
前
清王朝已经十分腐朽,又拒绝作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成
至于太平天国在各方
对这许多失误,历史学
哪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不是死伤无数、社会生产萎缩、文化破坏而领导人却占有财富与女色?
秦统一战争中杀死多少人?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死亡多少?南京被破坏始于太平天国吗?不是,始于隋文帝灭陈。朱元璋上台以后,除汤和一人善终外,所有当年共患难、出生入死的“穷朋友”,都被他杀光了。清军入关、顺康雍乾鼎盛时期,杀死多少人? “剃发令”害死
对这些暴行进行分析批判,是历史学家应该做的工作,但不能以这些非人道的事否定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的正义性质、否定开国封建帝王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同样也不能以这些非人道的事否定中途失败了的农民战争及其领袖的正义性质和历史作用,从而给为农民战争服务的民间宗教及其组织加上政治性邪教和政治性邪教组织的帽子;给农民战争领导人加上“政治性邪教教主”的称号。因为这些不符合历史实际。
顺便说一点史实的考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一个问题:从太平天国自身的资料包括印书、文书档案、亲笔供词看,我没有发现“拜上帝会”字样,凡是可能出现“拜上帝会”的地方,都写成“拜上”或“拜上帝”。被清军俘虏的太平军人员的“录供”及时人根据太平军成员口述的笔记出现过“拜上帝会”一词。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洪秀全、冯云山建立起拜上帝会,而是其他人用拜上帝会称呼在一起举行拜上帝仪式的人。后来有一位学者概括为:拜上帝会是“他称”,不是“自称”,“拜上帝教”一词也是同样的情况。
1998年武汉出版社出版
罗老在《太平天国史》中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他写道:“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称为拜上帝会。本书记载,在把它作为一个组织看时,称为拜上帝会,在把它作为一个宗教看时,称为上帝教。”在“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称为拜上帝会”下面,特别加了一条注释:“据韩山文: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始原第六章拜上帝会译名后所注中文原名。案简又文把此书名简译为太平天国起义记。”但是,简又文的汉译并不准确。韩山文的原文是:
They formed congregations among themselves, gathering together for religions worship, and became soon extensively known under the name of The Congregation of Worshippers of God.
这一段英文比较准确的译法应该是:
他们自己成群地会合起来,在一起举行宗教礼拜。很快,他们以“拜上帝会”的名称而远近驰名。
这段原文仍然认为拜上帝会是“他称”,不是“自称”。
“拜上帝会”、“拜上帝教”是“他称”,不是“自称”一说,似乎仍然可以存在。这一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由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