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神州大地,在世界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京剧”之名已经被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着。在“京剧”之称出现之时,这一被后人广泛认同的特定称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其前后,还有很多其他称呼,如:“时尚黄腔喊似雷”的“黄腔”①,“文宗提倡二黄”的“二黄”②,昇平署档案中的“二黄”、“乱弹”、“乱弹二黄戏”、“西皮二黄戏”③,除此之外,还有“皮黄”、“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为世人熟知的各种称谓,直至“京剧”成为一个固定称谓,并统一在有关论著中和人们的口头上。可见,在这一重要剧种的诸多称谓中,唯独“京剧”之名使用久远,流传最广。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京剧”之名是从什
一、京剧老戏单缺什
清末民初,京剧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戏报”(即老戏单、节目单)就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实证,同时,它还忠实记录了一些剧种在称谓上的变化。俗话说:“戏迷看戏报,彩迷买彩票。”我属于前者,但是,余生也晚,无缘看到和收藏清末民初的节目单,特别是那些最早创制的老戏单。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京剧老戏单的下限时间是1949年以前。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京剧”之名逐渐开始广泛使用。
目前,我看到含有老戏单的著作有:《中国京剧史》上
在这些自宣统元年至1949年的近一百八十张的老戏单中,内容非常丰富,根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和归纳,概有:1、戏院名称、地址和电话。2、演出班社的名称。3、演出剧目和演员扮演的角色。4、根据不同的字型和排列顺序,标明演员在该班社的主次位置。5、演出的各种票价和先期售票方法。6、演出时间(年月日、阴历、阳历、星期几)。7、印制戏单的单位。8、广告和广告赞助商。9、次日演出预报。10、各种图案,如手势、瓶花、太极、寿桃、茶壶、吃食等。11、彩票中奖。12、注意事项,如“男女分座”、“男女合座”、“风雨无阻”、“电话概不定座”、“一律大洋”、“提早登场·
以上十四项内容深刻说明,当时的老戏单内容丰富,包括演出剧目、演员角色、演出习俗、剧场变迁、社会情况等许多内容,文字生动,并在不断发展,谌称京剧发展史的重要实证。当然,这是指的一个“群体”,并不是每一张戏单都包括上述14项的内容。然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认真阅读之后,发现这些老戏单真真就没有“京剧”之名,唯独缺的是“京剧”二字,那么,在这些老戏单中,有没有与京剧相近的称谓呢?有,例如,在
二、戏
在国内外的戏曲论著中,最早在书名和内容冠以“京剧”之名的著作当是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学人译之《京剧二百年历史》,是书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上海啟智印务公司出版。需要一提的是,“京剧”之名在这部译著内的〈自序〉、〈目录〉和内容均赫然在目,俯首可见。
大约在《京剧二百年历史》出版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即1935年由北平国剧学会出版发行了齐如山之《京剧之变迁》,作者序曰:“《京剧之变迁》一书,乃余十年前应友人之请,书以刊登日报者也。”⑥有的书中认为:“原书约作成于1920年前后。1935年作者将其后来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材料集拢再版。”⑦1920年即民国九年,这个时间和《京剧之变迁》·〈自序〉所写的时间基本吻合,说明齐如山著作中的“京剧”之名早于波多野乾一。可是,当我们把
与《国剧身段谱》等相关著作同一年,
如同1949年以后的“戏单”一样,很多京剧著作均冠以“京剧”之名了。按出版时间先后为序,如《京剧汇编》、《京剧剧目初探》、《京剧大观》、《京剧声韵》、《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京剧史话》、《京剧谈往录》、《中国京剧史》、《中国京剧史编年》等等,有关这方面的著作而冠以“京剧”之名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
由此可见,“国剧”就是“京剧”,“京剧”也是“国剧”。老戏单中那些班社的名称即是京剧的标志和代表,京班戏园则更是出演京剧的所在,这种情况在上海尤为明显。他们还对来自北京、天津演出京剧的演员称之为“京班艺人”。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春,满庭芳戏院开张,由天津京班艺人演出。是为京班首次进入上海。”⑧同年,“
简言之,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上海人视“京剧”为“京调”,视其演出单位为“京班”,称其演职员为“京班艺人”,对那些专门演京调的剧场则称之为“京班戏园”。笔者以为,在上海不断出现的这些与戏剧相关的“京”字头的名称,于情于理,都很自然,因为,它来自京师,来自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京调”在上海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重视。“京剧”之名早于京师而产生于上海、早于中外学人有关京剧相关论著的书目,这是完全可能而又非常自然的事。
三、《申报》:“京剧”之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处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日(
为了便于认识“京剧”之名出现的前前后后,现将《图绘伶伦》转录如下:
京师前门外廊房头条胡同,比户鳞栉,皆
上文系笔者点校,按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份。其中,第三部份开篇就是“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台柱子……”显而易见,本文作者在写到“京剧”一词时是那么贴切自然。如结合本文的其它部分则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第一部份介绍了前门外廊房头条灯铺画铺很多,灯具齐全,其中还有画出弋腔十三位名角做招牌者。“各着登场冠服,无不酷肖其人。”第二部份则云挂十三名角色的方氏画铺于去年(光绪元年)腊月“新增一额,绘时下名角五人,”有《同光十三绝》之徐小香,时小福,刘赶三,同时,本部份和第三部份写到的京剧名家还有余三胜,程长庚、王九龄、张喜儿(张玉奎)、范松林(应为方松林)、春奎(周春奎)、景四(景四宝)、孙春恒,此外,其他名伶还有魏长生(魏三)、昊正田、曹喜林等。对于上述这些京剧名家所在的行当、师承、演出特点、代表剧目及其扮演的角色,作者均有点睛之笔,如评徐小香“演周郎之剧,尤为擅长,真令观者之想见顾曲神情不过如斯也。”再如“闻魏三演剧,周历各省,无不叹为绝技。”三如,方松林“能效京师闺阁,然亦尽善尽美。”
作者在这篇不足七百字的文章中提到了第一代京剧名家11人,如果连同魏长生等三人、弋腔十三绝,则多达二十七人。可见,作者对京剧和相关剧种的研究是很有深度的,其中,写到了较《同光十三绝》稍有逊色的张喜儿、方松林等尤显难能可贵。⒁在如此流畅而又有深度的文字中,“京剧”之名已经跃然纸上!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最早使用“京剧”之名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出处,但是,笔者从本文写到“京剧”一词前后的流畅程度分析,“京剧”之名的出现似应早于光绪二年。我们期待着更新的发现。
四、
当我们初步确认“京剧”之名始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上海《申报》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兼及本文所提的由“京剧”之名的由来而引伸出的意义。
1、“京剧”之名在上海出现并使用之时,正是京剧姓“京”之后,京师名家辈出,已处于第一次高潮的形成之中,其间,以《同光十三绝》最具代表性,而前文转录的《图绘伶论》列举的诸多名家,有四位都是《十三绝》中的领军人物,如程长庚、徐小香、刘赶三、时小福。这说明上海戏剧界非常了解京师的京剧盛况。当人们以“西皮二黄戏”、“京剧”、“京调”甚至根本不谈其剧种名称之时。“京剧”这一被后人一致认同并广泛使用的重要称谓出现在上海,正说明“京剧”之名与《同光十三绝》同步出现的,同时这一事实还说明上海在接受近代文明,在创新与改革方面早于京师与中原大地。
2、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过程中,曾经学习了蔡世成先生编著的《〈申报〉京剧资料选编》和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编著的《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在谈到笔者引用的《图绘伶伦》时,蔡先生的定位是:“《申报》首见京剧一词。”⒂赵教授则认为:“此为‘京剧’一词首见,以前皆以‘京班’代之。”⒃笔者以为:蔡、赵二先生之论,似都将“京剧”之名的首见,限制在《申报》和上海的范围之内。笔者对此的认识是:《申报》首次出现并使用的“京剧”之名应是京津沪等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距今已129年矣,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上海一地。另外,备受研究者和笔者推崇的《中国京剧编年史》上卷光绪二年〈京剧纪事·二·上海方面〉再版时,希望将上述内容补上。⒄
3、“京剧”之名出现以后,并未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一新兴剧种的称谓,依旧是各种称谓并存。大约过了半个世纪,“京剧”之名开始在一些中外学人的著作的题目、内容中被较多使用,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此后,又经过二十余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京剧”之名终于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被广泛使用,如同遍地开花,风行全国,很快传遍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国内外人们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一代表中国国剧剧种的专用词语。
4、从“京剧”之名的出现到广泛使用,从京剧姓“京”到深受各阶层的喜爱而蓬勃发展,以上史实生动说明:京剧在宣南诞生,在北京成长,在上海定名、在全国发展,京剧属于中华民族!目前,京剧虽然还不太景气,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京剧仍旧是国剧,京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① 杨静亭:《都门杂咏》·〈词场门·黄腔〉,见《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②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文宗提倡二黄〉,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
③ 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
④ ⑤杜广沛:《旧京老戏单》第96页,第7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2月版。
⑥ 齐如山:《京剧之变迁》,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4月版。
⑦ 吴同宾、周亚勋:《京剧知识词典》第41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⑧ ⑨⑿⒃赵山林、田根胜、
⑩⑾⒂蔡世成辑选:《〈申报〉京剧资料选编》,第1页,第2页,第10页,(内部发行),1994年12月版。
⒀《申报》大清光绪丙子
⒁ 王芷章:《京剧名艺人传略集》〈老生·张喜儿〉、〈花旦·方
⒄ 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上
参 考 文 献
《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
《京剧史研究》1985年12月学林出版社版。
杜广沛:《旧京老戏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2月版。
齐如山:《京剧之变迁》,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4月版。
吴同宾、周亚勋:《京剧知识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申报》同治壬申年(1872年)——光绪丙子年(1876年)。
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蔡世成辑选:《〈申报〉京剧资料选编》,(内部发行),1994年12月版。
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