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张之洞“鄂督”任前的御外军事运筹
张之洞“鄂督”任前的御外军事运筹

张 之洞任两广总 督 以前 虽未正式参与御外军事实践,但早已开始进行御外军事运筹,特 别是到他任 两广总 督期间,亲自 参与 指挥抗 法       战事,其御外军事运筹得以切实施展 ,其军事思想遂基本

①如周溯源:《试论张 之洞的军事思想》,《求索》1986 年 第 1 期 ; 皮明勇:《张之洞军事思想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 年 第 2 期 ; 何晓 明:《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军事历史》1992 年 第 5 期 ; 施渡桥:《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军事历史研究》 2000 年 第 2 期 ; 钟康模:《论张之洞在中法 战争期间抵御外侮的 思想及实践》,《广东社 会 科学》1990 年 第 4 期 ,等等。

成型。 学 界虽然对 张 之 洞 的 军 事 思想和他在中法 战争中的 表现有 所研究,①但尚未对 其御外军事运筹的起 始和推进过 程进行细探 。 鉴于此,笔 者拟从更长远的 视野,即其出仕前 和任 湖北学 政、 四川学 政、 京城官员 、 山西巡抚、 两广总 督 等 职期 间的 相关言行举措,来 梳理其御外军事运筹之情况,并将此与 其“洋务”思想、 实践联系起 来 论述,以期 助力于对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军 事 史 的 研 究 。

张之洞早年 就是一个对外患深为 忧虑且有 意抵御之人。 咸丰十年 (1860 年 ),鉴于英法 联军 入侵北京、 咸丰帝出逃热河,当时 正在北方 的张之洞即作 《 海水》 和《 罪言》 组诗①,大 意是 说,清朝御外的最大 失策在于浪战 ,渤海之 畔的 战乱已危及京都,联军 疯狂肆虐,朝廷不 计代 价地宽容施 “德”,其身边 多是欠缺经 国才略的 文士,而 缺乏勤王救难的 能员 ,都中宫苑(圆明园等 处)遭受焚掠,惨象令人 悲愤哀愁。 这 可视为 他面临外 敌肆虐、 国难当头 之 危局 ,真切忧虑情怀的 自 然抒发 ,其中自 然隐寓着 御外之追求。

并且,张之洞较早就具有经 世致用思想。 他在同治二年 (1863 年 )中“探 花 ”的 殿试“对 策”卷中,不 作 袭人 常说的 泛泛之 论,而颇有敢言和力求出新的味道。 尽管 此卷 为 大多墨守成规之评阅者不 喜,但终究 获阅卷大臣宝鋆欣赏特 别是 得到两宫皇太后的肯定。 这自然也让张 之 洞本人 得意,在托名弟子所作 、 实为 其本人主撰的 《 抱冰堂弟子记》 里,此殿试策被列 为 开篇首条,称道其“不袭故套,指陈 时 政,直言无隐,为 二百 年来创格 ”②。 所谓“创格 ”,即包含着 “经 世致用”意味。 当然,其“对 策”中尚未出现这 个词语,但其阐扬“与 小 儒异而不仅训诂词章之为”的 “经 世大法”,称其“明体而 达用,化民 而 成俗”,而通篇宗旨则 在“陈 天下大 计”③,“经 世致用”之 旨彰明较著。

及至初任 湖北学 政,张之洞在同治六年 末(当在 1868 年 初)一 札中强调:“期与此邦人 士研究实学 ,共 相磋切,务得通 经 学 古之 士,经 世致用之 才。”④到四川学 政任 间,他又撰写了指导“弟子” 为 学 的 《 輶轩语》 和《 书 目 答问》,尽管大旨上主 要 还是 在传统学 术范畴回旋舞步,但也强调实学 ,注重 经 世致用。 所谓“经 世致用”,概指学 问要有益于国事 。 而 对 于具有这种思想和实践的 群体来说,每个人 自有不同表现,即使 同一 人 ,在不 同时 候所“用”也不一样。 当时张之洞则是既有 条件地抱“今胜于古”观念 ,又能在一 定范围上采纳西人 著述。 譬如,《书 目 答问》 在“兵 家”著述中,就采有 《 新 译西洋兵书五种 》,包括《 克虏伯炮说》 等卷、《水师操练》《行军 测绘》《御 风要 术》 和《 防海新论》,且肯定其“皆极有 用”⑤,不 但反 映 其旧学 母体中的 开新 孕迹,而 且也显示出他有 的 放矢地关注西洋兵 家之 学 。 此为 其日后军事思想和实践的 发展,准备了一 定的 素材。

到他结 束四川学 政之任回至京师所历 数年 (主 要 在光绪三年 至光绪七年 ,1877— 1881 年 ),是其典型的 “清流”阶段,这 时 他虽不 免有 清流人 物自 命 清高 、 放言高 论之 特点,但同时 又着重指斥时弊、 关注大 局 ,特 别是具有御外保 国的 坚定心志。 譬如,激烈反对崇厚与 俄擅订的 《 里瓦几亚条约》

 

①庞坚校点:《张之洞诗文集》 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 增订本,第 19— 20页、 第 368— 369页。

②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10612页。 下引《 张之洞全集》 各册出版信息均同,从略。

③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2册,第 10044、 10046页。

④胡钧:《清张 文襄公之洞年谱》,台北:台湾商 务印书 馆 ,1978 年 影印本,第 33页。 张之洞此札在其“ 全集”中未见载及。

⑤苑书     12册,第 9915页。

(简称“崇约”),并针对 俄国以侵华相威胁的 蓄谋,上了诸多 折片①,提出一 系列 防范和抵御 措施,其总 基调是 整修武备、 坚决御 俄。 特 别是 在朝廷组织高 官集议,而 与会者各怀顾忌,“百 僚相顾不发 ”,“杂然一 群鹅鸭”②的 窘况下,他与 其他清流派人 物独能鹤立鸡群,敢于言说,激词上陈 。 张之洞 所言,不 仅是 流于原则 性之 说辞,而 且有一系列 布兵 、 用将、 筹 饷之 建策,如对 “北洋师船”“北路边兵”“蒙古练兵 ”“近边兵”“西路僧兵 ”的 布置、 操练和统率③; 对 “彭玉麟、 杨岳斌、 鲍超、 刘 铭传、善庆、 岑毓英、 郭松林、 宋庆”等 “或现任 ,或退闲,或处废籍”④众将的 酌量安置; 对 天津、 芦台、 烟台、 旅顺、 营口和奉天、 上海等 地的 守御 及“江 防”事 宜⑤; 对军饷的 增筹 和调节之事等 等,都有具体建议。 虽然有 的 内容未必具有可操作 性,但足见其对 抵御外侮之 由衷关注。 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 “经 世致用”思想与御外运筹新内容的 密切联通 。

张之洞于光绪七年 (1881 年 )十一 月中旬被授山西巡抚,到光绪十年 (1884 年 )四月末奉旨署理两广总 督 (旋即实授),在两年 多 的晋抚任 上,他认真操理山西政务的 同时 ,也密切关注“南 徼”即中越边 境的 紧张局势及“越事 ”。法 国攘夺越南 并进犯中国,是 其由来 已久的 图谋。 张之洞任晋抚期 间,正是法国变 本加厉地制 造 事 端、 正式挑起 中法 战争的时候。 此次战争的正式起点,一 般认定为 光绪九年 (1883 年 )十一 月法 军 进攻驻有 清军的越南 山西。 不过,在此以前的多 年之间,中法 就 “越事 ”的争端和冲突已屡见不 鲜。 中越间传统的 “宗藩关系”,常成为 法 国制 造 事 端的 重要借口。鉴于法 国为 “越事 ”借端生 事 而 “南 徼”局 势日 趋紧张 ,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 上屡次发 议,其中心意思是 抗 法 、 保 越、 捍卫中国。

光绪八 年 (1882 年 )四月间,张之洞即上奏,开始有 的 放矢地谋划战事。 他说,“法 国图越窥滇,蓄谋已久”,而 近来 更是 变 本加厉,“中国自 固藩篱,断 无坐视之 理”。于是 ,他运筹方 策,具 体提出 16 条建议,譬如其“成算”之 条,是 说遣使 带兵 赴援而保护越南 ,所谓“守四境不 如守四夷”; 其 “发 兵 ”之 条,是 说“今日 断 宜迅速发 兵 ”自 守先着 ; 其“审势”之 条,是 说宜速从两粤进兵 以固滇防; 其“量力”之 条,是 说粤西兵 壮 地熟,而 滇军 较弱,须及早训练; 其“选将”之 条,是 说由广东、 广西、 云南 选将布置; 其“筹 饷”之 条,是 说“闽海”“粤海”两关、 广西库储、 川济 滇饷的筹拨,如此等等。 ⑥ 由此可见,张之洞此时对“南 徼”和“越事 ”形势的 关注、 用心。 其所提这 16 条,比较全面系统,但又不免有 脱离实际、 高 调虚言之 成分,还不 免带有 “清流”之 味。 他同时 还上了一 个奏片,其中持论,“若有 威望素高 之 大 臣驻粤督 办,尤可得力”,建议让因母亲去世而 丁忧的 李鸿章“百 日后驰赴粤东,颁给关防,指授各员 ,于发 兵 议约诸事 宜,总 筹督办,既可资其声 威,规 划必更精密”⑦。 可见此时张之洞对李鸿章之 重 视并寄望甚殷,而 事 实上,李鸿章的 表现离他所期 望者甚远。

光绪九年 (1883 年 )十一 月初,张之洞又上两折一 片,言说“法 衅”“法 患”和“越事 ”。此时 ,距

 

①如《 熟权俄约利害折》《详筹边计折》《俄事 机可乘善筹 抵制 折》《请饬疆臣详筹 改约片》《敬陈 经 权二策折》《谨陈 海防事 宜折》《改约重要各条必应坚持片》《议约迫促急图补救折》《海警日 迫急筹战备折》《遵议奏陈 折》《条陈 防务片》《俄约最重 数端必宜抵制 片》《议约期 迫请筹 挽救折》《敬陈 东防西防事 宜片》《集重 臣筹 议急务折》 等 ,皆出自 苑书 义等主编《 张之洞全集》 第 1册。

②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 记》 第 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第 1462页。

③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44— 45页。

④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35页。

⑤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49— 51页。

⑥苑书     93— 95页。

⑦苑书     97页。

 

他上次奏说相关之事大 约过 了一 年 半,已值中法 战争正式爆发 之 际,时局已急剧变 化,形势愈发 紧张 ,期 间发生诸多要事 ,譬如清政府对前敌将帅频繁调整; 法 国政府否定李鸿章与 其驻华公使 宝海达成的 《 李宝协议》,并撤销宝海驻华公使 职务; 在河内附近的 “纸桥之战”中“黑旗 军 ”力歼法 国军官李维业 ; 法 军 准备进攻山西、 北宁等 地,如此等等。 张之洞密切关注着 相关消息,满怀愤懑,用心筹 思,向朝廷再次建言。 在《 法 衅已成敬陈 战 守事 宜折》 中,他指斥“法 兰西贪悖不 道,翦我属国,逼我边 徼,胁越立约,意犹未厌,攻夺不 已。 闻法 人 接我照会后,漫不省改,依然进兵 ,攻取 北宁诸镇,必欲吞灭刘 团,尽有 越地。 且闻其调集兵 船,为 将来 恫吓之 计。 事 势如此,边 患已亟”。鉴此,他陈说战 守事 宜 17 条,曰“决战 计”“固根本”“择战 地”“用刘 团”(指刘 永福部 队 )、“用越民 ”“务持久”

“散敌援”“筹 饷需”“备军 火”“速文报”“备重 臣”,再加上“防津”“防烟台”“防旅顺”“防粤”“防江南 、 闽、 浙”等要地的筹划。 ① 每条皆非泛泛空言,而有着具体的筹策论说。 可以看出,此折中就战事 提出的 诸多 应对 举措,虽然内容繁多 ,但多 集中论述“战 ”“守”之事,将“援越”“防粤”甚至中国其他诸多要地联系起 来 ,通 盘考虑。 其奏言中充满主战和积极御 守之 刚硬意味,但此时 已经 比较务实,再嗅不 出多 少“清流”之 味。

同日 ,张之洞正缮发 上述奏折之时,“适闻法 人 攻下越南 宁、 西两镇(按 :指北宁和山西,而 此时所闻此两处为 法 军 攻下似非确实),援兵 失利之 报”,在感到“不 胜愤懑焦灼”的 情况下又上《 法 患未已不 可罢兵 折》,称法 人 图越窥滇,中国不 能不自固边 境,朝廷遂“命 滇、 桂两路出师”,“又命 彭玉麟督 办广东海防”,“又照会 各国陈 说曲直,明言用兵 ”,此皆属“常经 正理”,而 因“法 人 贪戾逞兵 ,复陷北圻数城,援师偶挫”。张之洞恐怕此时 必有 人 以撤兵 、 弃越、 闭关、 息事之说“煽惑朝廷”,特上此折以坚朝廷力战之心,防止出现“前 功尽弃,而 后 患不 可胜言”的结果。 他“切恳皇太后 、 皇上凝神定虑,勿以匆遽失策”,而 切忌“忽而 趋战 ,忽而 罢兵 ,将帅无所适从,诸军为之解体”。又特 别请求,因“事 机日 急”,应敕下廷臣,连同他的前疏“一 并迅速会 议,听候宸断 施行”。果然,朝廷令

“军 机大 臣、 总 理各国事 务衙门王大 臣会 同妥议具 奏”。② 当时 朝廷在此事 上难有 既定主张而 广为征询大 臣意见之 急切境况,可见一 斑。 张之洞似已预料到朝廷在众议之 下会 犹疑不 决,又附片专奏,称“此举关系大 局 ,固宜令廷臣会 议,以收集思广益之 功”,而 又特 别劝诫朝廷,“致胜之 要 ,则 尤视圣心之 定与 不 定耳。 从来 举大 事 者,必须毅然担当,不 计小 利小 害,乃能成功。 而 兵事为尤甚,洋务为 尤甚”,还针对 中法 战事,结 合古今情况,进行具 体申说,归根到底其宗旨,既像该片标题中所谓“越事 关系大 局 请断自宸衷”,又包括劝太后 听取 臣工之赞画 ,尤其是 召见“三亲王”(指惇亲王奕誴、 恭亲王奕、 醇亲王奕譞),“令其深思熟计赞于下” ③。 张之洞提此建议,一方面意在防备王公大 臣意见纷乱,影响太后 决策; 另一方面亦是 担心太后 不 纳臣下意见而 一意孤行。 其目 的 是切实保 障当时 体制 下“臣谋君断 ”应有 “模式”的 通 行。

从张之洞虽是 同日 所上的 这 两折一 片看,他所认知并感受到的 中法 战事背景情况并不 尽相同。 第一折是 鉴于“越事 ”形势日 趋紧张 ,尚不是因骤闻突发 事 件而 上,而第二折及一 片则是因突闻“法 人 攻下越南 宁、 西两镇”而 速成。 事 实上,当时 他所闻者并不特别准确,因为 北宁、 山西之 役实际尚未正式爆发 ,起 码法方尚未攻下这 “两镇”。当然,当时 已在战事爆发 的 临界点 ,局 势骤然异常紧张 ,外 传信息纷纷,所以造 成张之洞的闻讯而 信。 而 也差不 了几天,就在光绪九年 (1883 年 )十一 月中旬,法 军 便开始进攻山西,这 也就是通常所说“中法 战争”的 正式开始。

 

①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183— 189页。

②苑书     190— 192页。

③苑书     192— 193页。

总 之 ,张之洞在晋 抚任 间,就已经 热切关注“南 徼”和“越事 ”,并发 言参议,受到清廷重 视。 而正因为 此,清廷在中法 战争中发 布将张之洞调任 两广之 上谕,张之洞遂有 了实际入局运筹和指挥战事之机缘。

张之洞入粤之 际,中法 战争已正式爆发 近半年 。 此时对山西和北宁之战败负责的 广西巡抚徐延旭和云南 巡抚唐炯已经 被革 职逮问(继任 者分别为 潘鼎新 和张 凯嵩); 李鸿章与 法 国代表福禄诺也已经 签订《 中法 会 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而 张之洞来粤抵任后,“北黎冲突”(也称 “观音桥事变”)旋即发生,战事进一 步扩大 。 张之洞虽未亲临前 线指挥战事,但兼负统筹部署的 重任 ,运筹帷幄,遥为 指拨,并布防广东,为 此竭心尽力,作 出自 己的 特有贡献。 严格 说来 ,他此时 不仅是 “运筹”,在诸多 事 情上更是 实际“运作”了。

一是设法 筹 措军 费,认真布置海防。 军 费,是 战争的财力保 障,而 这也正是 当时 清朝最急需的 ,广东同样财政紧张 、 需款急迫。 前督张树声 在任时,因海防吃重 ,经 费不 敷,曾奏请息借香港汇丰银行商 款 200 万两,除从中先提用 100 万两外 ,其余 100 万两本来 留备购买铁舰而 未提用。 光绪十年 (1884 年 )三月间,因库储匮绌向该银行提取 ,以应急需。 而 “闰五月以后 ,海防更加紧迫,添募勇营,购办战 守各具 ,所用业 逾巨万”,又加“奉拨湘军 营饷”,还有 广西出关的 方 长华部 月饷,“以及协滇、 协桂、 援闽、 援台添募之军军火之 用”。这 样,前 借款到同年 九月,“仅余五十万,勉敷本省防营三个月军 粮之 需,设使 兵 端一 开,则 用项 更难预计”。根据本省 “各库既无可再筹 ,要 需又急如星火”的 情况,张之洞提出,“拟请照前 借章程,再向汇丰、 宝源 等 行借定银一百万两”。① 除此次之外 ,它项 借款还有多笔 。 据张之洞后来自 述,“到任 (按 :指到粤任 )后为本省 海防借款二百 万两,为协助滇、 桂,越南刘(永福)、唐(景崧)两军 及台湾,共 借五百 万两,合前任、 本任 ,共 借洋款九百 万两。 先经 奏明,分各省 认还。 嗣户部 派广东筹 还,乃独立认筹 ,分十五年 还清,专取给于本任 内新增洋药、 厘金中饱一 款”②。 可见张之洞为御外而 筹 借洋款及“独立”筹 还之 魄力。 在财政窘迫的情况下,这不失为 支 撑战事的一 条途径,正如有 的研究者所说: “这 无疑大有助于增强军 力,以御外 侮。”③

张之洞还尽心筹 划海防,到任之初,在“法 人 渝盟 ,警报狎至”的 形势下,“就力之 所及、 时之所能者,竭力措置”。他首先摸清广东的 海防情况,认识到粤省 带海为 疆,而 海防之 重点有 4 处,即

“省 防”“琼防”“廉防”“潮防”。“省 防”指广州之 防,是 “最重要而最难”之 处,他列 举其具 体表现,分析其防守条件,认为 “三洋海面,以粤为 冲”,而 原先的 备御 办法 “罕有 成画 ”,故而 和相关大 臣,

“三令五申,考校 督 趣,夜以继日 ,舌敝唇焦”,才得以“部 署略定”④:“省 防”的前路虎门、 中路黄 埔、西南路南 石头 及其各分路,以及陆防东、 西两路,皆分派有专门的 驻军 ; 其余琼州、 廉州、 潮州三防,亦皆派专 门守军 。 这是张之洞在光绪十年 (1884 年 )九月初上奏所言,朝廷对 此表示了肯定: “览奏布置海防情形,所筹 均甚妥协。 即着 该督会同彭玉麟等 ,督 饬各军 ,并激励民 团,随 时 认真训练,严密备豫,以期 缓急足恃。”⑤

 

①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253— 254页。

②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2册,第 10615页。

③冯天瑜、 何晓 明:《张之洞评传》,南 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75页。

④苑书     249— 250页。

⑤苑书     253页。

张之洞的防务筹 措,不 只限于粤地,还涉及闽、 台。 光绪十年 (1884 年 )六月十二日 ,他《 致总署》 云:“屡接闽电,情形危急,船厂若扰,各处皆震”,“法 注意在闽,敌入内河,颇 虑断 后 ”,我船当 “于口门外 遥尾缀之 ,勿与 博战 ,待敌入内,则 下雷于口门断 之 ”,如此“处处作 势牵制 ”,敌“则 各口皆不 敢深入”,“此十船可作 十万人之用”。① 此乃战 术谋划,他还直接派兵 支 援。 同年 六月十七日 ,他在《 致总 署》 电中说,“粤兵 不 敷,闽事 甚危,移缓就急。 潮去闽近,近已令署提督 方 耀飞调游击方 恭,敉潮勇五营往援”②。 同时 ,张之洞还拨发 接济 台湾的军火饷项 ,饬广东善后 海防总 局 及军火局 竭力筹 措,给“铭军军饷库平银二万两,又购觅哔呠地洋枪一千四百 杆,码子五十二万粒,洋火药六百 桶”③,雇用轮船送往台湾。 张之洞不是只顾自 己辖区 利益的 自 私官员 ,此后 他协济外省 区的事例常有 ,如其所述,他在中法 战争期间,共 济 台湾 40 万两银,滇军 200 万两银④。

二是 酌情增募勇丁,精心选贤调将。 增募勇营,是 为 了适应战时需要 。 当时军旅不 敷动 用,而绿营已当衰落之时,加之 其制 度 僵化,平添不 易 ,张之洞便主 要 在添募勇营上大 做文章。 据其上奏,他曾饬令在粤的前正定镇总 兵 娄云庆、 记名提督 王永章各添募勇丁1000 名; 咨会 署水师提督 方耀添募勇丁 2000 名; 署陆路提督 郑绍宗添募勇丁 2500 名,并炮勇 300 名; 饬令补用副 将黄 德耀招募勇丁 500 名; 署广州协副 将记名总 兵 邓安邦在原有 所部 勇丁 1000 名的 基础上,再添募 1000 名; 署阳江 镇左营守备李炳泰募勇 500 名,新会营右营守备伊林安募勇 500 名,尽先守备叶良募勇 500 名(均归郑绍宗统率调度 ); 署大 鹏协副 将赖镇边 在原带勇 300 名的 基础上再添募 200 名; 署水师提标后 营游击黄 增胜在原带勇 400 名的 基础上再添募 600 名; 顺德协副 将利辉 配足水勇 1000 名,并添募陆勇 300 名; 署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黄 廷耀添募红单船 6 号 ,配足水勇,并另募炮勇 300 名; 潮州城守营都司方 鳌添募炮勇 500 名; 高 州镇张 得禄添募 1000 名; 钦州营参将莫善喜添募 500 名; 署钦州镇吴 全美、 署雷琼道王之春添募勇丁 1000 名; 此外 。 还有 张之洞选募亲军 100 名,张 树声 添募亲军 50 名,倪文蔚选募亲军 50 名。 ⑤ 总 算下来 ,仅此次所奏添募的 勇丁就达一 万五六千名,为 数不 少,且各有 明确着 落。

添募勇丁之外,张之洞还在选贤调将方 面颇 费心思。 最为 关键的 ,是 对 冯子材的 起 用。 冯为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 ,自 幼有 豪侠之 气,中年 参加天地会反清起 事 ,旋接受清政府“招安”,跟随向荣镇压太平军 ,曾隶属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破灭后 他领残部对抗太平军 ,官至总 兵 ,同治三年

(1864 年 )被擢至提督 。 后 镇压广东、 贵州民 众的反清斗争 ,并多 次进入越南 ,或“督 剿”转移至此的 吴 亚中天地会 起义军 ,或帮助越南 “剿匪”。面对 法 国的 侵越谋华,冯子材正义 满怀,力主 援越抗法 ,但受广西巡抚徐延旭排挤,在忧愤和失望下,于光绪八 年 (1882 年 )称病离职返乡。 张之洞出任粤督后,物色 将才,自 然想到了冯子材。

光绪十年 (1884 年 )闰五月张之洞到粤不 久,即于六月上旬(至晚中旬)写信问候冯子材,六月二十一 日 又致信冯氏 ,说“法 人 弃信背盟 ,呈兵 要 挟”,“防务日 亟,万一 始终决裂,战局纷纭”,“拟请阁下速将团练密加部 勒,营哨官分别派定”,酌带赴敌,并向其询问军 务上的 一 些事 情,最后 称,

“阁下威略老成,熟悉沿边 地理,专 赖良谋,无任 翘切”。⑥ 九月二十二日 ,张之洞致电广西巡抚潘鼎

 

①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 稿本抄本》 第 2 辑 第 5册,郑州:大 象出版社 ,2014 年 ,第 191— 192页。“总 署”即总 理衙门的 惯用代称。

②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 稿本抄本》 第 2 辑 第 5册,第 193页。

③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239页。

④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2册,第 10615页。

⑤苑书     1册,第 258— 260页。

⑥苑书     12册,第 10169— 10170页。

 

新 ,言简意赅地说明起 用冯氏的理由:“冯虽老,闻未衰; 旧部 多 ,成军易; 由钦往,到粤速; 在越久,水土习; 用土人 ,补遣便。 将才难得,节取 用之 。”①张之洞的热诚督 促,不 但坚定了冯子材出山的 决心,而 且促使 其快速成行。 至十二月末,张之洞遂向清廷奏明冯子材病痊出山,“统军会剿”②。 冯子材的 复出,无疑是 出于他对 法 国侵略者的 义 愤和援越卫国的 正义 感,但也与张之洞的识才、 延请分不 开。 随 后的事实证明,正是 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 取 得了中法 战争中的 关键一 役———镇南 关大捷,谱写下可歌可泣的 英雄篇章。

三是 统筹 考虑,提出战 略筹 划和具 体布置。 张之洞不是只顾本辖区 ,而是着眼全局 统筹 考虑。他在光绪十年 (1884 年 )末即提出:“熟筹 今日 敌情事 势,我不 能遽逐法 虏以去鸡笼,法 亦不 能尽破我军 而 据台地。 惟有 力争 越南 ,攻所必救,庶不 致(法方)率其丑类,肆毒孤台。 越圻渐恢,台围自解。”此战 略筹 划绝非盲目 作 出,而是在考察 了法 军对闽台的 侵扰以及“各省 疆臣,渡兵济饷,百 计俱施,然以阻隔重 洋,艰难殊甚”等 实际情况,又具 体分析了法 军动向:“法 屡添新兵来华,大 约赴越者三之 二,赴台者三之 一 。 复据西电,法 人 决意并力先逐桂军 出越,再图上拒滇南 ”③,从而 慎重 作出的 。 从战争的发展和最后 收局 看,这 一战 略筹 划基本是 正确的 。 正是 中国军 队 在中越边 境战场———镇南 关的 决定性胜利,很快促成了法 国在台湾和中国其他地方 战事之终结 。

张之洞也不 乏对战事的具 体布置。 他不 但关心和筹 划前 线军 队 的 驻行进止、 军 饷筹 措、 取 胜奖赏等 事 ④,而 且还具 体教 以战 术。 如光绪十年 (1884 年 )腊月底,他致电潘鼎新 、 冯子材、 王孝祺和“西营务处”:“西人 教 我军与法 人战有 三要义:一 、 低枪 ; 一 、 散队 ; 一 夜战 。 曾告刘省帅(按 :指刘铭传),近来书言行之 有 效,末一 策尤善。 月来 屡胜斩获,皆夜战 也。 务望采纳,总 宜夜袭,至要 。

我路熟,彼生 疏,且西人 夜必熟睡,分番扰之 ,使不得息,自 困矣。”⑤至于他对 冯子材所率“萃军 ”,以及右江 镇总 兵 (淮军 将领出身)王孝祺所率“勤军 ”的 指点 来 看,更是 细腻周到,并且不 仅限于军事 本身,还涉及人 际关系。 起 初他努力协调冯子材等 人与潘鼎新的关系,但见到潘氏的地域和派别成见不 除、 蓄意为 难后 ,便为 “粤军 ”争 取 公道,向清廷奏陈 潘鼎新的短处,建议“朝廷速简知兵 大员督办广西关内外军务,移潘他处”⑥,随 之 潘氏 被革 。

四是 对 清廷“乘胜即收”方 针的抗争与遗憾。 清廷极力支 持和赞同李鸿章等 人的“乘胜即收” 主张,这种出于畏敌而 尽快求和的 思想,成为 其了结 中法 战争的基本方 针。 张之洞对此甚感遗憾,甚至非常激愤。 光绪十一 年 (1885 年 )二月二十三日 ,他致冯子材、 王孝祺电报中说,“奉二十二日电旨,和约业经允定,三月初一 日 停战 ,十一 撤兵 ”,“兵 机方 利,我撤则 敌进,险失气沮。 设有 反 覆,必蹈去年 覆辙。 现已奏请缓撤,俟奉旨再飞达”。⑦ 他既传达了朝廷“停战 ”“撤兵 ”的 旨意,又明确表示自 己不 同意此策。 其所说“现已奏请缓撤”,是 指同日 请总 署的代奏:“条款未定,万万不 可撤兵 ! 臣之洞谨昧死上陈 ,恳圣明熟思。”语短意明,直言无隐,态度 甚坚。 不过,此电刚发 出后 ,即接北洋来 电,告“和议已画 押,奉旨撤兵 ”。他又急忙致电总 署请求代奏,谓“窃谓停战 则 可,撤兵 则不可,撤至边 界尤不 可。 关外兵机方 利,法 人 大 震,中法 用兵年余,未有 如今日之得势者,我撤敌进,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中法  战争》 第 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 458页。

②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271页。

③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265页。

④详情可参见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7册,第 4958、 4959页。

⑤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7册,第 4960页。

⑥苑书     3册,第 1913页。

⑦苑书     7册,第 5004— 5005页。

徒中狡谋,悔不 可追”云云。 ①

而 此时前敌将士正处在乘势进攻灭敌的 亢奋之 中,接到清廷停战 撤兵的 命令,“皆扼腕愤痛”②,“拔 剑斫地,恨恨连声 ”,甚至“痛哭太息之 不 已”③。 与张之洞持相同态度 的 彭玉麟,则有诗曰:“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 回。 不使黄 龙成痛饮,古今一 辙使 人 哀。”④明面上表达了对 李鸿章(“宰相”)实际也暗连清廷惯于“和戎”造 成恶果之 悲愤:这使得如今的抗法 ,就像当年抗金英雄岳飞“直捣黄 龙府(指金国都城),与 诸君痛饮”的 激情豪言一 样,最终落空了!

不 管 是 张 之 洞 还是 彭玉麟,虽然都怀着 这 般深深的 遗憾和痛切,但他们又都是 清朝的 荩臣,最后不 能不 服从清廷的 决定。 当接到张 之 洞 意为 请求“缓撤”的 电报后 ,总 署回电转达的 廷旨中有 言,“幸而 获胜,尚觉得不 偿失,一 有 蹉跌,更伤国体”,饬令如期 停战 撤兵,“倘有 违延,朝廷固必严惩”。⑤ 口气已是 十分严厉。 此后张之洞虽不 无“量力”抗争,但终究 无力回天。 到四月二十七日 李鸿章等 与法 国签订《 中法 新 约》 ⑥,虽无割地、 赔款,但清朝仍丧失其它若干权益。 中法 战争终以中国“不 败而 败”、法 国“不 胜而 胜”告结 。 不过,张 之 洞 的 御 外 军 事 运 筹 并未因此结 束,而是继续进行了下去。四

张 之 洞 的 军 事 运 筹 与 其“洋务”思想、 实践,貌似不 相关联,实则 紧密联系,二者互促共 进,甚至两相绞合,互为 依托。 张氏是 在现实急需的军事运筹中发展洋务思想、 着 手洋务实践,而 洋务思想的 发展和洋务实践的 展 开,又促使 其军事运筹水平得到提高 。

很明显,张之洞的军事运筹,已经 不 限于传统意义 ,而 在很大 成分上融入了借鉴西方的新因素。 因为 他针对的交战 国是法国这种西方资本主 义 强国,武备乃至战 术上较为 先进,而自己又热衷接受新事物,这自然刺激他学 习西方“长技”以制 敌的 心志。 于是 ,他着 眼军事运筹,首先在“军事 洋务”即“求强”方 面直接致力。 他说,“自 强之 本,以操权在我为 先,以取 用不 穷为 贵。 夫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器械不 利,与 空手同”,“自法人 启衅以来 ,历 考各处战事,非(我)将帅之 不 力,兵勇之 不多,亦非中国之 力不 能致胜外 洋。 其不 免受制 于敌者,实因水师之 无人 ,枪 炮之 不具……如有 力械,何敌不 摧? 兹虽款局 已定,而 痛定思痛,尤宜作 卧薪尝胆之 思。 及今不 图,更将何待?”⑦这是 张之洞在中法 战争刚刚结 束之时做出的反思,虽不 无当时 洋务派主 要着眼武器、 军事表象的 目光限制之通 病,但确实又是 其内心被此战 深深刺痛之 体现。 战局上中国虽在最后 占了上风,但不等 于其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特 别是 在兵 器装备方 面中方 尤居劣势,反 差明显。 张之洞对此痛心疾首并立即付诸实际行动 ,力图改变 现状。

光绪十一 年 (1885 年 )五月,他上折提出,由曾“久在津、 沪”的 总 兵 李先义 所部之“广胜军 ”,在 “采用湘、 淮规制”的 基础上,进一 步避短用长,“专 备洋战 ”,即使 用“洋式军 火”和外 国战 法 ,但“洋操阵式,麇聚方 行,队伍甚板,进退迟钝”,“断 宜弃之 不学”。⑧ 鉴于“各国武备,近以德国为 最精”

 

①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3册,第 1917页。

②罗惇曧:《中法   兵事本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中法         战争》 第 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 26页。

③胡传钊:《盾墨留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中法   战争》 第 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 602页。

④彭玉麟:《羊城军 中有 感两首》,阿英:《中法    战争文学 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 ,第 68页。

⑤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3册,第 1919页。

⑥王铁崖编 :《中外 旧约章汇编 》 第 1册,北京:生 活 · 读书 · 新 知三联书 店,1957 年 ,第 466— 469页。 该记载处称此条约为《 越南 条约》。

⑦苑书     1册,第 307页。

⑧苑书     1册,第 313— 314页。

的 情况,他在战争期间就通过驻外 公使 李凤苞、 许景澄联系,并在香港物色 ,计得德国教 练七名,来粤教 习军 队 ,并在战后继续加强相关工作,奏请清廷对 雇募的 德国教 习予以奖赏鼓励,有 旨依准。 ① 张之洞又针对 “粤省 现无水师兵 轮,六门海口内外 扼守无具 ”的 实际,在中法 战争刚一 结 束,就奏请试造 四艘浅水轮船(名“广元 ”“广亨”“广利”“广贞”)。在一 年之后造 成之时,他亲往阅验操演,感觉“船身转捩颇 灵,行使 亦速”,“虽系华工 所造 ,视洋造 者尚堪仿佛”,“应俟筹 有 款项 再行添造多只,以固粤防”②。 而 限于粤厂条件,张之洞向技术先进的 闽厂“定议协造 ”铁胁快轮一 艘,穹甲快轮 3 艘,分别命 名“广甲”“广乙”“广丙”“广丁”。“广甲”马力 1600 匹,其余 3 艘均 2400 匹。另又协造 拟名曰“广庚”“广辛”“广壬”“广癸”的 中号 兵 轮 4 艘,每艘马力 400 匹。 张之洞还于广东黄 埔船厂开造 拟名“广戊”“广己”、每艘马力 400 匹的 浅水兵 轮两艘。 这 样,续造 计为 10 轮。 当然,这 仅属中等 ,除甲、 乙、 丙、 丁 4 艘尚可在大 洋助战外,其余 6 艘战时只能守口、 巡洋,总 之 ,“较之 南 北洋在外 洋所购巨舰相去尚远”。③ 的 确,北、 南 洋特 别是 北洋有 国家拨款优先发展的 特 殊条件,而 广东主 要 凭借一 己之 力特 别是 官绅和商人集资来筹造 兵 轮,弥补以往没有 新 式战 船的 缺憾,开启创办之 功,就此而 言,张之洞的魄力和运筹功效可见一 斑。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于光绪十三年 (1887 年 )五月奏报,在“省城大北门外 二十里番禺县属之石井墟购地三十一 亩有 奇”,还购置机器创设起 “枪 弹厂”,称目 前“即可试火开造 ”,并拟添设厂屋,陆续购办机器扩充。 ④

鉴于当时人才急缺之 问题,张之洞主张通过创办水陆师学 堂来 解决。 他于光绪十一 年 (1885 年 )五月上奏提出此意向,而 到光绪十三年 (1887 年 )六月专 门上折奏报此学 堂事 ,可视为 该学 堂开办之 始。 到光绪十五年 (1889 年 )十月(七月初即有 其改任 湖广总 督之命,至此他即将正式卸任两广总 督 ),其奏报广东水陆师学 堂的 发展情况⑤,则 说明办学 堂初效已显。 总 之 ,张之洞来粤之后 ,意识到水陆师学 堂对 于学 习西方科技、 储备军事之才的 重要功用,奋然开创之 ,揭开了广东的水陆师军事教 育 发展的新篇章。

并且,张之洞已不 仅限于“求强”的军事方 面,还扩及“求富”的 更广领域。 譬如,在开办工 矿企业 、 展 敷电线、 修筑铁路等 事 上的筹议或实践,而这些事 项不仅是 以军事为主要 出发点、 与军事直接关联,而 且又远远超出军事,涉及工业体系、 社 会经济等 诸多方面。 特 别是重工业,如炼铁厂的筹 设,在张之洞尚任 两广总 督的时候已经 是 其运筹之重点,而 及至调任 湖广总 督 ,他接续实施并踵事 增华。 总 之 ,张之洞在“洋务”方 面敢想敢说、 勇于实践。 毛泽东回顾中国民 族工业“不 能忘记” 的 几个人 物,首先说“讲到重 工业,不 能忘记张之洞”⑥,这是对 他的 中肯评价和称道。 而 张之洞之所以与 重 工业关系如此密切,自 与 其御外军事运筹分不 开。

 

①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314— 315页。

②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464— 466页。

③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577— 579页。

④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558— 559页。

⑤苑书 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第 1册,第 729— 732页。 张之洞在此折末尾有 言“ 现在广东创设水陆师学 堂已逾两年 ”,而在该奏开始则 揭明“ 光绪十三年 六月”奏该堂“ 酌定课程并调熟悉大 员 总 办”等 事 ,可以看出他是 以光绪十三年 六月上奏时作为该学 堂开端的 。

⑥《 张 敬礼同志谈话记录 》,《大生纺织公司年 鉴(1895— 1947)》,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407页。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