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20世纪通史中的清史研究
20世纪通史中的清史研究
 

    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修史传统的国家,当代人修当代史,后代人为前代修史,就是这种优良传统的体现。这种优良传统在20世纪以来清史的修纂中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现在,国家已经决定编纂大型清史,为此成立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 戴逸 教授为首的编纂委员会。为了给大型清史的编纂提供历史借鉴,这里把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做一简要的回顾,也许是有益的。

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从所包括的内容上说,大体上可分三个方面:一是通史类清史著作,二是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著作中清代部分,三是专题史著作中清代部分。从时间上讲,根据国家政治生活对学术工作影响及历史学本身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考虑,又可划分四个阶段:1901年至19499月为起始阶段,194910月至19665月为初步发展阶段,19665月至197610月为挫折阶段,197610月至2002年为深入发展阶段。如果从清史著作的体裁体例发展变化方面考虑,和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又有所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1年至19499月是多种体裁体例的清史著作并出阶段,194910月至197610月是以章节体为主的阶段,197610月至2002年是出现综合体以及各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纷呈的阶段。考虑到体裁体例的选择在大型清史编纂过程中的重要性,它是新清史编纂的基础,关系到能否反映新编清史的广博深厚内容以及时代特色,所以,本文在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阶段划分上,以清史著作体裁体例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为主,同时吸取上述四阶段中的有关内容,而进行必要的融和。此外,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在时间上跨越了100多年,在地域上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在类别上涉及到几百种书籍,其中包括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人著作,搜寻全这些图书有一定难度,在内容和体裁体例上给以概括介绍也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这一切还望方家给以谅解和指正。

 

一、多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并出阶段:1901年──19499

 

在清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一些人就已开始撰写清朝的历史。由金陵江楚编译官书局编辑并于1903年出版的《清朝史略》,陈怀编、1910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清史要略》,是20世纪最早的清史著作,可惜这两部书的最初版本现在已很难找到。民国建立后,有关清史的著作多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9月,通史类清史著作近20种。其中,既有纪传体,如《清史稿》,也有纪事本末体,如《清史纪事本末》,还有编年体,如《清鉴纲目》、《清鉴易知录》,也还有新体章节体,如《清史讲义》、《清史纲要》等,反映了这一阶段多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并出的特点。此外,这一阶段还出版了近60种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著作,近70种专题史著作,这些著作中也多有清史内容的叙述。下面选择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些著作做简要介绍。

(一)通史类清史著作

首先是纪传体的《清史稿》。该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朝历史的未定稿,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见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稿》出版说明)。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清史稿》的有柯劭忞等100多人,从1914年到1927年,历时14年。1928年开始出书,有“关外一次本”、“关内本”、“关外二次本”之别(见《清史稿》出版说明)。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该书内部发行本,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总计529卷(参阅《清史稿》目录)。《清史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书充满了唯心史观,编撰者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来叙述清代历史,诋毁反清革命和斗争。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该书虽然是在民国年间编成,但是编撰者都是旧文人,有些还是清代“遗老”,因而他们的立场是站在清王朝一边的。此外,由于该书成于众人之手,编写时缺乏彼此照应,完稿后又未能复核改定,匆忙刊行,没有认真校对,所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时间、事实、人名、地名多有差误、遗漏、颠倒之处,史事论断也有错误,还有的地方甚至文理不通。尽管《清史稿》存在上述缺点和错误,但是,这部书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该书把所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会典》、清代的《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汇集和整理,使人们能够了解到比较系统的清代史事。此外,该书的一些“志”和清末人物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见《清史稿》出版说明),因而该书的这部分内容就更有参考价值。

其次是纪事本末体的《清史纪事本末》。该书80卷,黄鸿寿撰,进步书局1915年出版。本书从满洲初起到宣统退位,分80题记述了清代重要史事的本末。每篇叙事各按年月编排,自成首尾。编者间于篇末附以评语,抒发对某些史事的见解,并对一些地理、官爵等名称不一、译音互异的情况加注说明。该书编写取材主要依据《东华录》,并汇参其他各书。

再次是编年体的《清鉴纲目》和《清鉴易知录》。《清鉴纲目》,16卷,卷首1卷,印鸾章撰,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该书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有纲有目,自太祖开国起,至宣统逊位止,以皇帝顺序,把清代268年的事迹,简其撰述,详其考证,成为衔接《明鉴》的史书。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有清一代家国兴亡政治得失。《清鉴易知录》,正编28卷,许国英编纂,广育书局1918年发行。全书内容主要取材于《东华录》,有纲有目,记事自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凡10268年。该书正编1──2记顺治朝事,3──6记康熙朝事,7记雍正朝事,8──11记乾隆朝事,12──13记嘉庆朝事,14──15记道光朝事,16记咸丰朝事,17──18记同治朝事,19──27记光绪朝事,28记宣统朝事。附录有“十朝大事表”,“国际交涉重要事实摘录。”

最后是章节体的一些史书。如果说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是我国史书编撰所采用的传统的体裁体例,那么,章节体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史学影响、随着近代新史学的兴起和读者平民化而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体裁。章节体适合对历史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展现历史发展的大势和规律,用这种体裁写出的史书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因此,在多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并出的阶段,章节体清史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阶段章节体清史著作主要有以下数种:

《清史纂要》,刘法曾编,上海中华书局19147月发行,到19402月已印刷9版,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该书采用章节体,共769节。在第2章至第5章,把清朝的历史分为崛兴、极盛、衰弱、改革及灭亡四个时期。满州初起至后三藩是崛兴时期,康熙亲政至和珅营私蠹国为极盛时期,嘉庆中衰至天津教案为衰弱时期,光绪入继至清室灭亡是改革及灭亡时期。在第1章,作为概论,简述了清史与前代历史的不同,清代的世系。在第6章,专述清世文明史,内容包括地理沿革、对内对外关系、文化变迁、风俗礼教、民生状况、制度变更等。第7章是结论,分析了清室勃兴的缘起,清廷极盛的由来,清祚覆亡的原因。

《清史讲义》,汪荣宝、许国英编,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出版。汪荣宝任职清京师译学馆讲员,所撰为3编,止于太平天国失败。1913年,许国英补第4编,记光绪、宣统年间事。该书分绪论、第1至第4编五部分。编下为章,章下不分节,而直写小标题。该书在绪论中提出了对不同体裁史书的看法,以及历史怎样才能成为科学,认为:“纪传之属,详于状个人,而疏于谈群治。编年之作,便于检日月,而难于寻始终。要之事实散漫,略无系统,可以为史料,不可以为历史。历史之要义,在以钩稽人类之陈迹,以发见其进化之次第,务令首尾相贯,因果毕呈。晚近历史之渐为科学者,其道由此。”该书把清朝历史分为开创、全盛、忧患、改革四个时期。清朝创业之始,迄三藩、台湾平定,清朝之基业定,是为开创时期。康熙中世迄乾隆末年,文治武功,清朝全盛时代,是为全盛时期。嘉庆初年迄于咸同之际,内忧外患,专制帝国之命运,駸駸告终,是为忧患时期。同治、光绪以后到清末新政实施,改革之事告终,建设之局方始,是为改革时期。在具体内容上,该书详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缺乏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内容。

《清史大纲》,金兆丰著,上海开明书店19358月发行。金兆丰曾任清国史馆实录馆纂修,纂修宣统实录,并参与《清史稿》修纂。遗著《清史略》,开明书店出版时易名《清史大纲》。该书分16章,章下不分节,以一、二……为序。第6章以前,讲关外政权时期,包括统一建州各部,与明战争,征服朝鲜,征服蒙古,太宗称帝。第6章以后,叙述清代史事,以皇帝治政为主线,文治武功,外交,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等。第11章讲疆域、财政、官制。第16章专有一节讲清儒、学校、军制、国用、刑律、礼乐、货币、客卿等。

《清史讲义》,孟森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10月出版。该书分两编,第1编总论,下分4章,章下有节,论述清史在史学上的位置,清史体例等。第2编各论,下分5章若干节,分讲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等。该书内容不全,清史没有写完。该书在论述清史在史学上的位置时指出:能统一国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权,能绵历年岁,则(清史)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义全矣。(民国)政府之意亦非谓清不当有史,但未认《清史稿》即为清史。在谈到清史体例时,该书认为:(《清史稿》)“时宪书”志中全载“八线表”,篇幅占全志2/3。八线表为步天济算之用具,……无需密至七八位……不应浪费篇幅。“畴人传”应并入经学为宜。儒林一传,沿清代学风之弊,以词章为文苑。考据即为儒林,考据中专究文字学者,明明文苑耳。灾异变五行,是进步,然所载事目,仍拘于五行之分项,岂非矛盾?狂人服异二事,不应有。

《清朝全史》,日本人稻 君山著,但焘译订。该书分84章,章下是标题。第1章为总说,从第2章开始,每1章讲一个问题,从明代对于满洲的策略,直到宣统帝退位。该书在谈到史料的运用时说:今本实录,乾隆以后,一经重修,颇有讳饰。太祖、太宗、世祖三朝,日本别有传抄本三朝实录,记载回殊,清初之事多所采辑。

《清代通史》,萧一山著,分上、中、下三卷,总计16篇,每卷各二册,有北京中华印刷局19231925年版,商务印书馆19271928年版等。该书卷上6篇,从后金汗国成立与发展,到康雍时代武功与政教,包括清初学术思想。卷中5篇,从乾隆鼎盛及嘉庆乱事,到太平天国起灭与同治中兴,包括清代经济与社会状况上,汉学隆盛时清代学术。卷下5篇,从光绪时代朝政及外交失败,到辛亥革命运动酝酿及成功,包括清代经济与社会状况下,今文学运动与东西文化输入。在卷上导言后,是清代大事表。全书还有清帝爱新觉罗世系表,清代学者著述表,清代学者生卒年表,清代外交约章表,清代宰辅表,清代军机大臣表,清代督抚表等。蒋梦麟在序中,称该书取材宏富,叙述详确。李泰棼在序中,称该书于官爵、禄位、兵刑、选举、学校之制,多纳于表,卷首并详列大事,俾读者一目了然。李大钊在序中,称该书取材既极宏富,而于文明与政治诸象,统摄贯通,以为叙述,且合于社会诸象悉相结附、不能分离之史理。

(二)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的清代部分

这阶段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多采用章节体。含有清史内容的著作主要有以下这些:

《中国史》,王桐龄著,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印行。该书分4编,第4编为近世史,专讲清代史事。本编又分两期,第1期为清室勃兴时代,叙述清初到嘉道年间的历史。第2期为清室衰亡时代,叙述嘉道年间到清朝灭亡的历史。由于种种困难,第2期没有写出。在结构上,该书的第4编分序论、本论两部分。序论用3节篇幅,介绍了近世史的参考书,近世史的特殊局面,清室兴亡的原因。本论的第1期中,用29章,叙述从清初外征到嘉道两朝内治的历史。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该书以纪事本末体,而去其琐碎事迹。每一时代盛衰兴亡大事,多用统括的形式,以12章说明。每一时代之终,必详载其时代制度、学术、宗教、风俗、实业,以观其社会文化之兴替。每章每节终了,附载本章本节事迹表。每时代之终,附载大事表。每大人物出现,附载本人事略表,或与其他伟人比较表。

《中国通史》,周谷城著,上下册,开明书店1939年出版。该书除导论、结论外,分4编。在第3编“中世后期──封建社会之持续”中,在第8章至第10章里,叙述了清前期的历史,包括满族建国、巩固统治的理学、各种反抗运动等。在第4篇“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其中第1章到第7章,讲的是晚清历史,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反抗运动、各国以武力逼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殖民地化、中国经济与图强御侮、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教育学术及思想变革等。

《简明中国通史》,吕振羽著,上下册,三联书店19495月香港出版。该书的第15章第711节,叙述了清代的历史,内容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及封建制度的崩溃,清代各项制度、宗教、哲学、科学、文艺等。作者在1941年写的序中说:我写的这部书与有的史书颇多不同,最重要的,第一,我是把中国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把握;第二,我注重于历史的具体性,力避原理、原则式的叙述和抽象的论断;第三,我尽可能照顾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极力避免大民族主义观点的渗入。

《中国通史》,上下册,吕思勉著,开明书店1940年出版。该书在绪论中说:史学之所求,一是搜求既往的事实,二是加以解释,三是用以说明现社会,四是因以推测未来,而指导我们以进行的途径。上册18章,分别讲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每个问题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清史的内容,只是不详细。下册第19──54章,其中第48章叙述明清的兴亡,第49章讲清代的盛衰,第50章概述中西初期的交涉,第51章叙述汉族的光复运动,第52章讲清朝的衰乱,第53章叙述清朝的覆亡。上册以具体问题分类,下册按朝代先后为序,清代的历史包含其中。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著,冀中新华书店1947年出版。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下编叙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上编又分两个分册,1840年──1905年为第1分册,1905年──1919年为第2分册。晚清的历史包含在上编中。具体内容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的反英反满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的自强与第一次割地狂潮,甲午战争及第二次割地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附录是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

(三)专题史著作中的清代部分

这阶段含有清史内容的专题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也多采用章节体,代表性著作有:

《中国政治史》,周谷城著,中华书局1940年出版。该书弁言中说,本书研究重在洞明每一时代支配政治之主要社会势力。全书分5编,第4编第2章第3节叙述了清代的专制,内容包括帝国之树立、宗室之制裁、政治之机构、绝对的专制。第3章第3节讲清代士大夫。第5编标题为民主政治之创造,晚清政治史包含其中,具体内容有列强对华之压迫、社会阶级之变化、民主政治之创造、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等。

《中国军事史略》,张其昀著,正中书局1944年出版。该书凡例中说:本书以朝代为经,以事为纬,对于我国历代之军事演变,如兵制兵源与兵役之法,军政与军令系统,名将与重要战争,军器军需与其对战术之影响,皆溯其源始,迹其递嬗,论其得失,俾于我国军事各方面之沿革著其涯略。全书分4章,第1章为兵役与兵制,第2章是军政与军令,第3章为兵源与将才,第4章是兵器与军资。具体到清代,叙述了旗营制、勇营制、军机处、兵部、火器等情况。

《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著,上海黎明书局1937年出版。该书作者在初版序中说:我在本书的基本出发点是,哲学思想虽能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基本上却是被决定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形态,并与之相适应,随着其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第1编导言中,作者重申:清代地主阶级的各派哲学也完全与其时的社会情况相适应。该书在第10编第3章,论述了黄宗羲、 唐甄的非 君论,王夫之的经济欲望论,以及龚自珍和魏源的学说,称它们是萌芽状态中的市民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该书分两篇,第116章讲子学时代,第216章讲经学时代。其中,第2篇的第15章、16章叙述了清代的哲学,内容包括汉学与宋学,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戴东原等;清代的今文经学,包括清末的立教改制运动,康有为、谭嗣同、廖平的哲学思想等。陈寅恪在该书的审查报告中,称该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

《中西交通史》,向达著,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全书10章,第78910章叙述了清代的史事。第7章讲明清之际天主教士与西学,第8章是18世纪中国与欧洲,第9章讲十三洋行,第10章是鸦片战争与中西交通之大开。书后附录“中西交通大事年表摘要”,时间从顺治元年到道光二十四年(1644──1844年)。全书有16幅图,包括南京条约签字图、马戛尔尼像、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外国商馆图、乾隆时长春园线法山图等。该书叙论中说:本书的目的只在探索中西交通初步的史实,略略著其梗概,将中国同欧洲在政治、文化方面初步的交通情形作一鸟瞰的叙述,所以即以鸦片战争为全书结束。

《中国外交史》,钱亦石著,生活书店1947年出版。该书的第234章讲述了清代的对外关系。在第2章“国际资本主义前期中的中国外交”标题下,叙述了欧人来华、中英通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第3章叙述资本主义侵入时的中国外交,讲了英人、法人、日本、帝俄对中国的侵入。第4章讲帝国主义初期的中国外交,内容包括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义和团事变与辛丑条约,日俄战争与日本对南满的侵略,辛亥革命前后的国际对华投资等。

《中国教育思想史》,任时先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该书第10章讲了清代的教育思想,包括清代的教育方针,反对理学与科举的思想,理学派的教育思想,西学输入后清代的教育思想,清代教育思想的要点等。第11章叙述近代的教育思想,包括鸦片战争以后和辛亥革命以后的教育思想等。

1901年至19499月这一阶段,所以出现多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并出的局面,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一阶段清朝政权日益走向衰亡直至国家政权发生更替,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后代为前代修史,是我国的传统。此外,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等体裁体例,有它们自身的长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官方和个人编纂史书常用的体裁体例,因而这阶段无论官方还是个人编纂清史,很自然地就选择了这些体裁体例。章节体在这一阶段的清史著作中广泛使用,如前所述,它是时代的产物,相对中国旧有的传统体裁体例,是一种新生事物,而这种体裁体例又有它的长处,所以也为众多的史学家所采用。

 

二、以章节体为主阶段:194910月──197610

 

1949 1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国历史──包括清史研究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前期,约有17年的时间,在大陆,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把是否懂得历史看成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成立了有关科研机构,出版了专业刊物,加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因此,清史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不过,由于教条主义的“左”的思想的存在,历史研究包括清史研究在内,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后期,约有10年时间,在大陆发生了“文化革命”,学术活动几乎停止,清史研究受到了严重挫折。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0月──197610月,大陆及港台地区出版了7部清史专著,其中有4部是上一阶段已出书的重印。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著作60余部,专题史著作100余部。由于大陆受“文化革命”的影响,成果有限,所以,上述著作中的绝大部分是港台地区出版的。从体裁体例上说,这一阶段的清史著作,虽然有个别的采用了纪传体,但是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章节体。因此,以章节体撰写清史著作,就成了这一阶段体裁体例上的一个特点。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做简要概述。

(一)通史类清史著作

《清史》,这是这阶段唯一的一部用纪传体编纂的清史著作。台湾清史编纂委员会编、台湾国防研究院1961年出版,全8册。该书包括本纪25卷、志136卷、表53卷、列传315卷,又有南明纪5卷、明遗臣列传2卷、郑成功载记2卷、洪秀全载记8卷、革命党人列传4卷,总计550卷,872万余字。张其昀在该书的序中说:(清史)以《清史稿》为蓝本,广采时贤之论议,鸠集众长,妥慎修订,正其谬误,补其缺憾,名曰《清史》,以续历代正史。旨在存一朝之旧典,故于《清史稿》之原著,不欲大事更张。该书叙例中说:今修订《清史》,一以官书为准。修史务存大体,凡重要关键所在,则不可缺。如太祖攻明,以七大恨誓天,为借口兴兵之由,《清史稿》略而不书。戊戌政变后,慈禧复垂帘听政,几废德宗为昏德公,史稿曲为之饰。庚子拳乱,慈禧实启之,史稿未尝质言。宣统逊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优待皇室条款,史稿亦略之。此皆国家治乱兴亡大关键,不可不书,今悉补入。此外,该书的一些志在《清史稿》的基础上也有所增删。有人评论这部书是“由某某私人机构将《清史稿》改头换面。”(见杜维运在“二十年来我国的史学发展”讨论会上的发言,载《史学与社会科学论集》第51──55页,台湾明文书局1983年版。)

《清代通史》,萧一山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219631972年出版,全5册。这是萧一山对其原3卷本的《清代通史》所缺篇章的补充之作,主要是补充了1840年以后的内容,对鸦片战争以前的内容改动较少。庄吉发评论该书说:“(清代通史)以政治为纲领,统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诸种现象,于各时期中而并述之。原书所述,为清代史,亦即清代的中国史,而非清室爱新觉罗氏一姓的兴亡史。其记述方法虽稍老旧,所用资料又极庞杂,考证不精,疏漏之处颇多,但仍不失为较详尽的通史著作,其学术贡献是可以肯定的。”(庄吉发:《清代全史》与清史研究,载《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四届讨论会,台湾国史馆1998年印行。)

    《明清史》,李洵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该书第5──9章叙述清代史事,内容包括清的建国与明帝国在农民大起义浪潮冲击下的灭亡(1596──1644年),17世纪后半期的40年民族战争(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44──1683年),清廷在全国统治的巩固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1684──1722年),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各民族间关系的加强(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年,1723──1785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二十年,1786──1840年)。全书有插图18幅。

(二)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的清代部分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著,5卷,全9册,其中卷5明清部分中华书局19561958年出版。本书以史料为主,吸收我国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之长,用排比史料的方式,叙述了自秦统一至辛亥革命两千多年的政权更替、典制沿革、民族变迁和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该书在卷5上“明之衰亡”部分,叙述了满洲的崛起,包括清太祖的兴起,清太宗时期的制度,对内蒙古的平定等。在卷5中,先列清世系,附帝系表,然后叙述顺治之始基、康熙之统一、康乾施政之张弛、康雍间国内外诸民族、乾隆“十全武功”、清之中衰、人民反抗、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母后临朝、维新开始、外患迭乘等史事。在卷5下,继续叙述戊戌变政、义和团、清末时局、辛亥革命等史事,以及明清两代社会生活,包括制度、生业、学术等。

    《中国历史纲要》,尚钺主编,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该书从第6章第6节开始叙述清代历史,包括满清侵占中国与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满清民族牢狱的统治与反满运动的继续发展,满清对少数民族的征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等内容(“满清侵占中国”为书中原话)。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下册第8章,在“外族统治  严格闭关  社会停滞  西洋资本主义侵入时代”标题下,叙述了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历史,包括入关以前的满族、满族侵入与汉族反抗、清朝的制度和政治、清朝的文化政策、清朝的经济状况、鸦片战争以前的国际贸易等。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第34册,人民出版社19631964年出版。该书第3册从第8章第6节开始叙述清朝前期的历史,包括清兵入关及统一全国、清朝的社会经济、清朝的政治、清朝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清朝的对外关系、文化(哲学思想、考据、史学、编纂图书、四库全书、小说和戏剧、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算、地图测绘、建筑艺术、绘画)等内容。第4册从第8章开始叙述晚清的历史,内容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农民革命(1840──1864),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64──1905),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及其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1905──1911)等。

    《中国近代史提纲》(修订本),胡绳著,中共中央高级党校1960年印行。该书总计5章,第1──4章,叙述了晚清的历史,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侵入中国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1840──186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的形成(1864──1895)、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和失败了的农民反侵略斗争(1895──1901)、资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运动及其失败(1901──1912)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稿》(第1卷),戴逸编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书总计5章,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这一时期的晚清史。内容有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防御阶段(失败)。

    《国史大纲》(修订本),钱穆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出版。该书第8编清代之部,第42──46章专述清代历史。在“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士气”、“狭义的部族政权之民变”、“除旧与开新”等标题下,叙述了满族的兴起、入主中原、清代政制武功、乾嘉以前的学术、变乱、清朝覆亡等史事。

    《中国近代史》,(前苏联)齐赫文斯基著,北京师范大学等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4年出版。该书分4编。第1214节,叙述17──19世纪中叶封建的清王朝(1644──1840)。第2547节,叙述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农民战争和非汉族人民的起义(1840──1895)。第3735节,叙述清帝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和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开始(1895──1911)。第4320节,叙述清王朝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1919)。该书把清朝的建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胡绳曾说:苏联的有些中国历史研究者把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上推到17世纪中叶清皇朝建立时。这一方面是把西欧历史的分期强加到中国历史上来,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象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种分期方法是非科学的,是中国历史学界断然加以否定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近代中国史稿》,上下册,本书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上册内容包括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蓬勃兴起的太平天国革命,反对英法联军侵略和沙俄鲸吞中国大片领土的斗争,太平天国英雄们为保卫农民政权而斗争,中国社会加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保卫祖国边疆反对法国侵略的中法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中日战争。下册内容包括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沙俄“黄俄罗斯”梦想和抗击英俄侵略西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等。

(三)专题史著作中的清代部分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该书第4册第8编叙述了清初至清中叶(1644──1839年)的文学,包括清初诗文词、戏曲作家,洪升和《长生殿》,孔尚任和《桃花扇》,《聊斋志异》,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弹词鼓词和民间歌曲,清中叶的诗文等。第9编叙述了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包括晚清文学中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小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戏曲和民间文学等。

    《中国外交史》,刘彦著,李方晨增订,台湾三民书局1962年出版。该书原名《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又名《中国近时外交史》,叙事起于1516年葡萄牙人东来,止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革命军收复汉口、九江租界止。内容包括大大小小的外交事件,边疆划界纠纷,以及对外战争的经过等。李方晨增订后,全书扩大到45章,其中1──15章叙述晚清外交史,包括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北京,俄国侵略中国东西国境,玛加理事件,琉球、安南、缅甸丧失,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八国联军入北京,日俄战争与中日关系,西藏问题,日本国威膨胀压迫中国,各国对于清末之压迫等内容。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卷,(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三联书店195719581960年出版。该书第1卷题目是“1834──1860年冲突时期”,用26章篇幅叙述了中国早期对外关系;第2卷标题是“1861──1893年屈从时期”;第3卷题目是“1894──1911年被制服时期”。第12卷正文前是大事年表。邵循正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说:它所引用的资料,现在看来,依然有不小的可利用的价值,而看法则是荒谬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著,本书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内部发行)。本书原书计划分7卷,全书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1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2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3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4卷),化学、化工(第5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6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7卷)。其中每卷都含有清代科学技术史的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萨孟武著,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出版。该书第6篇第4──7节叙述清代政治思想,包括黄黎洲与顾炎武反对专制的思想,王夫之的社会进化论与民族思想,鸦片战争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如太平天国的民族思想,西洋思想的输入,革命与维新两派的言论斗争,孙中山思想等。

这一阶段清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几乎成了章节体的一统天下,从根本上说是时代的产物。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文化革命”结束,在大陆,是强调阶级斗争,强调意识形态的。一方面,史学研究强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史学著作则强调它的教育功能,人们阅读历史著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现实的阶级斗争,以便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在港台地区,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于大陆,但是其政治色彩也是很浓的)。章节体所具有的长处,很适合表现对历史规律的揭示,适合对历史全过程的描述,也适合对某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所以,章节体也就成了这一阶段清史著作中体裁体例的主要形式。当然,章节体的表现形式简快明了,通俗易懂,无论对作者写作,还是对读者阅读,都很方便,这也是它成了这一阶段清史著作中的主要体裁体例的重要原因。

 

 

 

三、出现综合体以及各种体裁体例清史著作纷呈阶段 197610月──2002

 

“文化革命”结束以后,大陆的史学研究逐渐进入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中国学术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也扩大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视野。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包括清史研究在内,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港台地区的清史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这一阶段各种体裁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出版了20余种,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史著作各出版了100余种,反映了这一阶段包含清史在内的史学研究的繁荣。出现综合体以及各种体裁体例的清史著作纷纷问世,是这一阶段的清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一)通史类清史著作

首先应当关注的是综合体的《清朝通史》,朱诚如总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总体上采用综合体,论述军政大事比较翔实,勾画了有清一代300余年的盛衰变化。具体到各部分,体裁体例又不尽相同。综述部分,采用章节体,朱诚如主编;太祖朝至宣统朝史事,采用纪事本末体。其中,太祖太宗朝,阎崇年主编;顺治朝,李治亭主编;康熙朝(上下),王思治主编;雍正朝,冯尔康主编;乾隆朝(上下),周远廉主编;嘉庆朝,张玉芬主编;道光朝,喻大华主编;咸丰同治朝,马东玉主编;光绪宣统朝,余同元主编。另有大事记,孟宪刚主编。此外,还有《清史图典》,全12册,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是《清朝通史》的图录部分,意在以图片的形式连缀整个清朝的历史。基本上以朝代划分卷次,总体篇章结构是以历史的时间顺序为经,通贯全书的主体,以社会组织结构析分各个卷次的描述重点,使各个朝代的历史特点得以充分表现。内容基本上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大类。第1册太祖太宗朝,图片522幅;第2册顺治朝,图片496幅;第34册康熙朝上下卷,图片734幅;第5册雍正朝,图片356幅;第67册乾隆朝上下卷,图片693幅;第8册嘉庆朝,图片407幅;第9册道光朝,图片468幅;第10册咸丰、同治朝,图片532幅;第1112册光绪、宣统朝,图片666幅。

   其次是纪传体的《清国史》,1875卷,又不分卷若干种,清国史馆编纂,嘉业堂钞本,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该书包括自清太祖至清德宗11帝本纪,地理、食货、礼、兵、乐、天文、时宪、选举、艺文、职官、仪卫、舆服、河渠、刑法14志,王公、大臣、循吏、孝友、儒林、文苑、忠义等人物传14934人。“系现存卷帙最繁富、门类较齐全之清国史馆史稿传抄本”(吴格:《清国史》影印说明)。由上述可知,《清国史》一书编纂于清代,只是出版于1993年。

再次是编年体的《清通鉴》和《清史编年》,主要有:《清通鉴》,戴逸、李文海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书在序言中说:(该书)著述宗旨、编纂体例上取法司马光《资治通鉴》,力求撰写成一部观点正确、史事翔实、取材丰富、能反映时代精神、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通鉴体编年史书。对清代近300年史迹,详其史实,著其人物,明其典章制度,考其记载同异,述一代之盛衰,究世事之治乱,示过往之教训,揭历史之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学术性,并充分吸收纪传体的长处。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按年月编排。惟重大史事,适当地集中,或回溯,或延伸,追踪其来龙去脉,使首尾完整,一目了然。文字则使用浅显文言,以收文损事增、明晰易懂之效果。重要人物,撰有小传,大多系于其逝世年月之下。该书前编32卷,述1583──1643年史事。正编268卷,述1644──1911年史事。附录包括人名、地名等索引,主要参考文献。

《清通鉴》,章开沅主编,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本书起于 1644 2 8 (清顺治元年正月一日),下迄 1912 2 12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记述了其间268年史事。该书“序言”中称本书的特色是: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编年体史书的优良传统,但在内容采择、资料搜集、史事考订、叙事方法诸方面又力求有所创新。一是规范“通鉴”体裁,注意扬长避短;二是扩大记事范围,丰富“资治”内容;三是记载史事系统、完整。

《清史编年》,12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起陆续出版,又有2000年版。该书是采用编年体裁,自清朝入关时起,对清代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人民群众的起义斗争,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重大的自然现象等方面,按时间顺序予以综合编纂的清代史料长编。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取材于清代各类官书,并参用档案、方志、文集、传记、笔记、谱牒、稗史等。第1卷顺治朝,史松、林铁钧编;第23卷康熙朝上下,史松、林铁钧编;第4卷雍正朝,史松编;第56卷乾隆朝上下,郭成康编;第7卷嘉庆朝,林铁钧编;第8卷道光朝,陈桦编;第9卷咸丰朝,尹福廷编;第10卷同治朝,杨东梁编;第11卷光绪朝上,潘向明编;第12卷光绪朝下,宣统朝,迟云飞编。郭影秋在“序言”中说:《清史编年》实际上是一部编年体的史料长编,但它与旧的编年史书有所区别。主要在于它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整理、分析、扬弃和归纳复杂的清代史料,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准确地揭示清王朝兴起、发展、衰落和覆灭的全部历史进程。

最后是章节体的清史著作,主要有有以下几种:

《清史简述》,郑天挺著,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本书是作者1962年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讲课时的记录稿。作者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包括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特点,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644──1723年),清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1723──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标明章节,而是用的序录号,实际上也属于章节体的形式。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两册1995年人民出版社又再版。该书的范围从满族的先世和满族的兴起开始,叙述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为止。在第1册中,叙述了满族的兴起与后金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清军入关镇压农民起义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及早期的统治政策,17世纪后半期的唯物主义进步思潮,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及其政权机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租赋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此外,书中有清代全图等地图2幅,插图42幅。在第2册中,叙述了清代的阶级结构和18世纪前期的阶级斗争,沙俄早期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的文化政策和汉学的发展,清代前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日益腐朽,以白莲教为主的各族人民大起义,19世纪前期的社会思潮,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书中有插图53幅。

    《清史简编》,上编,本书编写组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前言中说:这部书叙述了从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197年的历史。依据清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从164410月清王朝的建立到16648月李来亨农民军失败,是第一时期;从16649月到17962月川楚陕流民大起义爆发,是第二时期;从17963月到18405月鸦片战争前,是第三时期。在具体叙述上,该书内容包括满洲贵族汉族地主相勾结扼杀大顺政权和清王朝的建立,清初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持续发展,康、雍、乾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空前统一和边疆与内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嘉、道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和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高涨等。书后附大事记表(1403──1839年)。书中还有选图、插图60余幅。

    《清史》,上编,郑天挺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叙述了清代前期的历史,包括满族的先世、努尔哈赤的兴起与后金政权的建立、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发展与强大、清军入关与统一中国、清朝入关后的制度及满洲习俗的演变、康熙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经济恢复、清初经营边疆和巩固统一的战争、雍正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清高宗继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等内容。

《清代全史》,10卷,王戎笙总负责,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总体规划是按照清代 历朝 君主在位的先后,分为几个阶段,以每个历史阶段为1卷,每卷各1册,共计10卷。每卷主编依次是:李洵、薛虹,王戎笙,郭松义,王戎笙,韦庆远、叶显恩,喻松青、张小林,龙盛运,宓汝成,徐彻、董守义,刘克祥。庄吉发评论该书说:各卷力求放眼世界,注意信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所创新,亦有所突破,确实是一部足以反映现阶段大陆清史研究水平的学术专著。如何利用新出史料针对书中的瑕疵疏漏进行纠谬工作,并扩大研究领域,进行增补工作,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庄吉发:《清代全史》与清史研究,载《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四届讨论会,台湾国史馆199812月印行)。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该书叙事起于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全书21章,分别叙述了21个问题,包括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内容。

(二)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的清代部分

这部分著作中,综合体大型《中国通史》最引人注目。该书由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陆续出版。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周远廉、孙文良主编,1996年出版。本卷叙述清前期的历史,起自努尔哈赤建国(1616年),下限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全书分甲、乙、丙、丁四编,分章节。甲编序说,介绍基本史料,研究概述,编写旨趣。乙编综述,概括介绍清前期的历史,包括后金兴起,清的确立,入主中原,康乾盛世,嘉道渐衰,白莲教和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天地会,少数民族,台湾的开发,中俄关系等内容。丙编典志,叙述清前期的农学和农业技术,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手工业技术及有关工程,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商人、商业、商镇,政权机构及其职能,军制和法制,礼俗,官修图书。丁编传记,包括努尔哈赤等47人传记,以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有图版20幅。第11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下,龚书铎主编,1999年出版。本卷体例同于第10卷。甲编序说中介绍了基本史料和研究概述。在乙编综述中,叙述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洋务活动,新阶级的产生,中国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清廷预备立宪,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皇朝灭亡等内容。丙编典志,叙述了近代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的情况,农学技术,工程技术,土地制度,租佃关系,自然经济的瓦解,交通邮电,河工、漕运、盐政的衰败,海关、关税和子口税,法制,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宪政,兵制,秘密结社,新学堂的开办和留学运动的兴起,学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丁编传记,包括林则徐等35人传记,以及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医药学、科技社团与科研机构等。附图30幅。

章节体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通史》第8910册,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199319861992年出版。该书第8册第5编是明清封建制时期。从第9册第3章开始,叙述清代历史,包括清朝统治的建立,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定,乾嘉时期的清朝,封建经济的衰落──清初至嘉庆,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概况(理学、汉学、学术著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中国史稿》,第7册,本书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该书用9章的篇幅叙述了清代前期的历史,包括清朝的建立及全国人民的抗清斗争,康乾时期的政治(上)  巩固全国统治和维护领土完整的斗争,康乾时期政治(下)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康乾盛世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政策,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概况  民族间友好联系的加强,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清朝中期的政治  农民阶级斗争的高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殖民者的斗争,鸦片战争前的文化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该书上册在绪论中,分两章叙述了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以及中国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第1编,叙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第2编,叙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封建统治者“办洋务”,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下册第3编,叙述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第4编,叙述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清朝灭亡。

《中国近代史稿》,已出版3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人民出版社19781984年出版。本书原是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近代部分,后独立出来,叙述1840──1919年间的史事。该书已出版的3册中,第1编叙述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封建经济的破坏,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和农民战争(1840──1864)。第2编叙述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形成,中国人民为反对列强的统治和瓜分中国而斗争(1864──1901)。附录有大事年表。3册共有图片101幅。

(三)专题史著作中的清代部分

这部分著作多采用章节体,包括:《中国军事通史》,总计17卷,军事科学院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中第16卷是《清前期军事史》,邱心田、孔德骐著。该卷把清前期军事分为四个时期,即关外时期,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 清军入关;顺治至康熙朝前期;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乾隆后期至道光中期。对不同时期的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军事哲学和战略战术)进行了论述。第17卷是《清代后期军事史》,上下册,施渡桥等著。该卷在论述清代后期的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军事思想时认为:清代后期的军事武器装备不断改善,编制体制日趋合理,作战方式日益近代化,国防建设逐渐改善,近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8卷,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以传世典籍、考古材料和档案文献等作为主要的史料来源。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六个方面:教育政令,学校教育制度,书院制度,选举考试制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第5卷清代上(1644──1840),马镛著。叙述了清代前期的文化政策,国子监,满族官学,地方官学,书院教育,蒙学与社会教育,科举考试。第6卷清代下(1840──1911),金林祥主编。叙述了晚清封建教育制度,太平天国的教育制度,近代中国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会教育制度等。

《中国文化通史》,10卷,名誉总主编龚书铎,总主编郑师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的总序中说:全书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注重阐述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揭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色。在体例上力求创新。为了能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问题论说与部门描述很好地结合起来,设计了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时代精神、文化论争、文化交流等重要章节。意在重宏观透视,着力突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特色。该书清前期(1644──1840年)卷,赵云田主编,叙述了清前期的社会和文化,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精神,纷繁的文化论争,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博大精深的学术,哲学的发展,异彩纷呈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的新趋向,教育和科举制度,史学的发展,璀璨的文学,多彩的艺术,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清前期的社会风俗。晚清(1840──1911年)卷,史革新主编,叙述了晚清转型的社会和转型的文化,在救亡和变革中锻造的时代精神,新旧、中西之争,中西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的改革,从“变易”观到进化论,变革时代的儒学和诸子学,晚清社会的宗教文化,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近代新史学的提倡,晚清文学新景观,艺园新貌,新旧教育的兴替,新人耳目的声光化电,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晚清社会的移风易俗。两卷各选有100余幅插图。

《中国社会通史》,8卷,龚书铎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该书把对社会史学科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研究之中,力图描摹出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构造、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状态以及社会变革的情况,以期对其发展规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清前期(1644──1840年)卷,赵云田主编;晚清(1840──1911年)卷,史革新主编。两卷都包括疆域、环境和生产力,人口和民族,家庭、宗族和社区,阶级和阶层,群体和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调控,社会保障,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信仰和社会思潮,多种形式的社会变革等内容。两书中各有20余幅画图。

《中华文学通史》,10卷,张炯等主编,华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该书的第4卷古代文学编有清代文学的内容,讲的是清前期的情况。包括清代文学概况,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聊斋志异》,洪升与孔尚任,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雍正、乾隆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翟黎里与维吾尔文学,藏族传记文学《颇罗鼐传》,藏族作家文学,《儒林外史》,《红楼梦》;嘉庆、道光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清代汉族民歌,弹词,宝卷、鼓词及其他,满──通古斯语民族神话,满族传说《尼山萨满传》,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藏戏,清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第5卷近现代文学编“近代文学”中,有晚清文学的内容。包括启蒙文学家龚自珍,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道光、咸丰时期的传统诗文流派,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学,同治、光绪初期的传统诗文流派,西学东渐中的文学新变,古典小说的衰变,近代前期的戏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界革命,诗界革命,清末传统诗文派及其衰微,古典戏曲的终结与现代戏剧的萌生,翻译文学,蒙古族文学,满族文学,维吾尔文学,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10卷,白钢总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第10卷,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叙述的是清朝政治制度,包括清朝的历史特点与政治体制的演变,皇帝制度与中央决策系统,清朝的中央行政体制、直省行政体制、边疆行政体制、司法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评议等内容。

《中国风俗通史》,12卷,陈高华等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清代卷,林永匡、袁立泽著。该书叙述了清代饮食、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生产、信仰、岁时节日、游艺、交际、社会组织等风俗,以及中外风俗交流的情况。书中有选图及插图40余幅。

《中国边疆通史》,7卷,马大正总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其中,《中国边疆经略史》,马大正主编,叙述内容包括清朝边疆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对各边疆地区的治理,清代边疆的开发等。《东北通史》,李治亭主编;《北疆通史》,赵云田主编;《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西藏通史》,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南通史》,方铁主编;《海疆通史》,张炜、方坤主编。以上各卷叙述中,都包括清朝对各边疆地区的统一,以及在各边疆地区的政区建置、辖区设治、军事戍防、民族变迁等内容。

《中国历代民族史》,8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其中《清代民族史》,杨学琛著。该书分地区,系统介绍了满族和东北诸族、蒙古族、陕甘宁青诸族、新疆诸族、藏族和门巴洛巴族、川滇彝羌诸族、云南白傣诸族、黔湘等省苗侗诸族、中南地区壮瑶诸族、东南地区高山黎畲诸族等在清代的发展变化,包括清政府的政策和管辖,各民族的社会状况,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反帝反封建斗争等内容。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该书第5卷,原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叙述清代的启蒙思想,在1957年独立于4卷本的《中国思想通史》之外,单独出版。1995年始合并到《中国思想通史》中,作为该书的第5卷。该卷以时间为序,分别叙述了17世纪、18世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惠栋、戴震、龚自珍等人的启蒙思想。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值得介绍的专题史著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中国经济通史》等著作,由于一时看不到,只好等来日再介绍了。

这一阶段出现综合体以及各种体裁体例的清史著作纷纷问世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清史重新认识的结果,是清史研究走向繁荣的必然;当然,这也与史学工作者对各种各样的体裁体例的长短深思熟虑后加以改进分不开。

20世纪后半叶起,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都出现了许多新发明新创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很快,许多方面也日益融入世界的潮流中。这样,站在变化着的社会的时代高度,回顾历史,许多问题都有了全新的解释。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影响了对历史的认识。就清史而言,一方面人们要考虑到修史者所处时代的特色,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并把这种关注用于对清史的观察中;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所写的清史著作要反映出清朝所处的时代特点,在注意这种时代特点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关注的那些内容,比如国家统一,民族凝聚,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等在清代的表现。正是因为新时代精神的需要,人们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清代历史,并把这种新的认识表达出来,于是也就有了各种体裁体例的清史著作的问世。

还应当看到,历史原本是丰富多采的,既有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生活。而以往的一些清史著作,多重视政治军事,对经济和文化则有所忽视,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是关注不够。人们在现实中看到了生活的丰富多采,也需要对历史上人们的各方面生活有所了解,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一些专题史清史著作的问世,就是适应了社会上人们的这种需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史学著作的各种体裁体例,前曾指出,就它们对历史内容的表现形式而言,是各有长短的。章节体有其优势,所以才在史学著作的体裁体例上几乎一统天下几十年。其它各种体裁体例也互有短长。怎么样充分发挥各种体裁体例的长处,并有所创新,用以表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一直是史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著名历史学 家白寿彝 先生说:“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单一的体裁如果用于表达复杂的历史进程,显然是不够的。断代史和通史的撰写,都必须按照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体裁,同时又能把各种体裁互相配合,把全书内容熔为一体。近些年,也许可以说近几百年,我们这个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因而我们的通史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表达更为广泛的现象。就专门史来说,体裁的问题,比写通史要简单一些,但单一的形式还是不行的。今天我们要采用综合的体裁来写历史,不止是要吸收古代历史家的长处,还应该超越他们”(《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这反映了这阶段历史学家们的思考和行动,也是这阶段出现综合体以及各种各样体裁体例清史著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几点思考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情况,联系当前我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编纂大型清史,感到以往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对当前我们的工作,有很多启发借鉴之处。下面,就从体裁体例、编纂内容、应当注意的问题几方面,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体裁体例方面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实际上已经就体裁体例问题谈了不少意见,这里再做一简要的概括,并就大型清史的编纂应当用新综合体进一步谈些想法。

如前所述,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各种体裁体例都有,比如章节体、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这既和当时的时代有关,也与各种体裁体例自身存在的长处分不开。(这些长处,在《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大纲》中多已述及,此处不赘。)从当时所处的时代看,正是清末民国,国家政权发生更迭的时候。继承以往的修史传统,为前代修史,于是有了纪传体《清史稿》的编纂。章节体是在近代新史学兴起和读者平民化的形势下,受西方史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体例,从根本上说也是时代的产物。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编纂史书的体裁体例,有许多长处,因而也为许多学者编写清史时所采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阶段的清史著作,有些已不单纯使用一种体裁体例,而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例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有些用章节体编写的清史著作,不仅有图,还有各种表,甚至人物传。应当说,这是对以往单一体例史书的突破。

在通史类清史著作发展的第二阶段,章节体成为人们编写历史著作的主要体例。这既与当时人们渴求历史(包括清史)知识有关,也与当时的历史著作企图阐释某种规律、或者加深说明某一主题的编写主旨分不开。因为章节体的适合综合论述,简快明白的表现形式,不仅方便人们阅读,也适合作者的贯通阐述和表达。这一阶段有些章节体清史著作,吸收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长处,在体例上有所变通,并广泛采用插图,是对史书体例的一种些微变革。

在通史类清史著作发展的第三阶段,在体裁体例方面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有的以章节体为主,也有的以编年体为主,还有的以纪事本末体为主,而各自吸收其他体裁体例的长处。例如有的编年体清史著作,不仅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还吸收了纪事本末体的长处。有的纪事本末体的清史著作,既吸收了章节体的长处,也吸收了编年体的长处。创新的综合体史书(包括清史内容)的出现,是这一阶段通史类清史著作在体裁体例方面的一大发展。在这种创新的综合体裁体例下,把章节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图、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创新精神在历史研究(包括清史研究)领域培育出的成果,为我们编纂大型清史在体裁体例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戴逸、 李文海 教授在《我们今天要写一部怎样的清史?》一文中提出:大型清史的体例、体裁、部件、篇幅需要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拟定一个比较完善而可行的方案。清史的编纂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修史的传统,应该和已有的二十六史相衔接,吸收已有史书的优点,但清代后期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跨进,历史内容和单纯的封建社会很不相同,修史的体例、体裁、方法不能不变化,应该超越前史,有所创新。他们还具体提出,大型清史可否考虑设置以下部件:编年……传记……通史……专史……表……图……纪……清史著述书目(《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大纲》第33──34页)。应当说,这种设想和20世纪以来我国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体裁体例的发展变化情况一脉相承,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可以作为全国专家学者讨论大型清史编纂体裁体例构想的基础,也是大型清史编纂时所要采用的体裁体例的基础。

我们编纂大型清史应当采用新综合体,这在实践上,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 和罗尔纲 先生已经在他们的著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们应当在他们探讨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另外,从理论上讲,编纂大型清史采用新综合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史学研究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唯一选择。

前曾指出,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优良的修史传统,一部二十四史集中反映了这种传统。进入近代以后,在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下,我国的修史工作开始了新阶段,章节体史书的出现就是这种新阶段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修史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体裁上的创新是这种进展的表现之一。因此,“继承──发展──创新”应当是我们在21世纪之初编纂大型清史在体裁体例方面所遵循的原则。“继承”既是继承我国历史上为前代修史的传统(因为《清史稿》未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也是吸收已有史书的优点,既包括已有的二十四史,也包括近代以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有史书。“发展”实际上就是“与时俱进”问题。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修史也应当坚持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型清史体裁体例的选择。“创新”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有所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应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回观清代历史,用新时代所体味的精神,用于对清史的观察,用新的体裁体例,全方位的表现丰富的清史内容。总之,继承、发展、创新是我们编纂大型清史选择体裁体例时应当坚持的原则,而新综合体正是这种原则的最好体现。

(二)内容方面

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一般说来,专述清史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在内容方面较为丰富,而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所含清代部分内容上相对说来较为薄弱,专题史著作中所含清代部分就某一专题来说内容也还丰富。这和这些著作编撰的宗旨不同有关,是可以理解的。

在具体内容方面,有的详于政治、军事、外交,而缺乏思想、文化和社会;有的虽然也涉及到了地理沿革、对内对外关系、文化变迁、风俗礼教、民生状况、制度变更、实业、学术、宗教等内容,但只是一带而过,缺乏深度。也有些著作,叙述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中外关系、人民群众斗争、著名历史人物活动以及重大自然现象,内容比较全面。有些著作,只叙述清代有关史事,而不注意清朝历史的分期;而有些著作,在叙述相关史事的同时,也注意清朝历史的分期,或分为勃兴、衰亡两个时代,或分为崛兴、极盛、衰弱、灭亡四个时期,也有的分为开创、全盛、忧患、改革四个时期,等等。有些著作,既注意史实的叙述,也注意观点的阐释,比如公开说明要避免大民族主义观点等;而有些著作,则强调注重于历史的具体性,力避原理原则式的叙述,以及抽象的论断。

以上所述的有关著作,无论内容的详略怎样,都为我们所要修的大型清史应当包括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所要表述的深浅程度,提供了借鉴。我们应当在以往著述的基础上,编纂出一部内容详略得当、繁简适度的大型清史。

这里就清史内容的完整性问题再谈一些不成熟意见。所谓清史内容的完整性,应当是指整个清代的历史内容,既包括1840年以前的清朝历史,也包括1840年以后的清朝历史。而这在以往的清史著作中,是存在问题的。其表现是,有些著作把清代历史分割成两部分,1840年以前的清朝历史称为清史,1840年以后的清朝历史归入近代史的范畴。这样,一些清史著作把清朝历史只写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显然,这样做就使得清史内容不完整了。当然,这种在内容上对清史的分割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这里不拟多说。只是应当强调的是,我们今天编写的大型清史,是完整的清代历史,是按照清史的体系来撰写的,1840年以后的清代历史,也应按清史的体系来写。

(三)存在问题

20世纪以来国内已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存在那些问题呢?我们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再从立场观点以及史实的叙述等方面进一步说明。

首先,关于立场观点问题。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有些著作看,主要是立场观点问题。比如肯定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把清朝的建立当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这些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述及,此处不再重复。我们国内的有些著作,也存在立场观点问题。主要是:一是一些提法不妥。比如“满清侵占中国”,“满清民族牢狱”,“满清对少数民族的征服”,“满族侵入”等。二是一些著作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对清王朝持尊崇态度,对一切反清活动持否定态度。三是“文化革命”中出版的一些著作,鲜明地留下了那一时代的痕迹,缺乏科学性,实用主义的史学味道过浓。这一切都启示我们,我们将要修的大型清史,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从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实事求是地阐述清代历史,坚决摈弃违反科学精神的“影射史学”。

其次,从一些史实的叙述看。以往的一些清史著作,有的史实阐述不准确,甚至是附会传闻。史实叙述不实,原因很多,我们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但是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术著作的科学性,影响了读者对清史的认识,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编纂大型清史,一定要注意史实的准确。

那么,我们究竟要编纂怎样一部大型清史呢?在《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大纲》中,对我们要修的大型清史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或应该实现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多种设计,对人们考虑这一问题有很大启示。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已经出版的通史类清史著作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要编纂的大型清史,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档案、实录、方志、政书、文集、笔记、日记、外人记述等资料,既继承优秀的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世界先进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全面准确地揭示清朝建立、发展、兴盛、衰落和灭亡的过程,以及有清一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各种人物的活动等,既能为今人提供全面、准确的清史知识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又能增强人们对复杂历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二十四史之后专述清朝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专史。


(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