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小说《热血痕》介绍
小说《热血痕》介绍

《热血痕》作者李亮丞,四卷四十回,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二月上海作新 社印刷、发行,文中有夹评,回后有总评。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叙述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吴越间斗争故事。陈音和卫 茜是故事的主角。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及其许多臣 民都被俘到吴国去做奴隶。越国青年陈音的父亲也被俘去。这年十月,陈音到 吴国去探望。他走到越国边界西鄙城,看到吴国人诸伦,正仗着其叔父诸无忌 (吴国将军)的威势,在强夺越国人魏安泰老头的希世珍宝“盘螭”剑,越国人 毛狮子打抱不平,竟被诸伦打死。陈音义愤填赝,连续三次去诸伦家盗取宝剑, 前后杀死六人,均未成功。最后,一个不留名的侠客暗中相助,陈音才得把宝 剑送还老人,并赠送旅费,叫他与其孙女卫茜立即躲避到越国山阴去。陈音到 了吴国都城,看到越俘备受痛苦,甚至国王勾践也亲自给吴王夫差执鞭。他找 到吴国将军原楚的府第,看到自己父亲正牵马而出。他尾随到旷野,趁放马之 际倾诉离衷。不料,马脱缰绳,闯入原楚别墅的花园,踩了花木,他父亲便被 原楚活活打死。蒲席一裹,草草埋掉。陈音痛不欲生,乘夜挖出父亲尸体,洗 去血污,重新安葬。他醮水磨刀,誓杀原楚。终于有一天,他探知原楚外出打 猎,便跟踪而往,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了原楚。他急忙逃离吴国,途经太清 宫,遇到原越国牙将因伤残后隐居于此的宁毅。各诉爱国情怀,两人十分相投。 宁毅告诉他,楚国的弓弩甚是厉害,“弩之所向,鸟不及飞,兽不及走”,便劝 他去学习,借此报国雪耻。于是,陈音便向楚国进发。走到黄坭岗,他遇到强 盗蒙劲,正欲强奸其兄蒙杰之妻。他杀死蒙劲,救了蒙杰之妻,护送到济南其 舅父家。他回来在洪泽湖船上,又遇水贼行劫。他制服了水贼。水贼头目雍洛 等竟愿改邪归正,永远相随。同船有楚国右尹王孙繇于之弟王孙无极以及其子 王孙建、女王孙秀华,因陈音而得免于难,因而感恩,便带陈音入楚都,住进 自己家中。此时,楚国掌管弩弓的二太子,因为一个希世珍宝翡翠瓶被水贼洪 龙劫去,正要调兵去攻打。急于想学习弩弓的陈音,由于王孙繇于的引荐,便 带领王孙建、雍洛等投入二太子的水陆大帅府幕中,任巡绰官。他凭着无比的 勇猛与智慧,曾救护楚国大将屈光,先后杀却洪龙将领洪涛等四五人,并深入 巢穴,擒住洪龙,还潜入旋涡,捞上了悲翠瓶。因而他深受二太子的赏识,便 住入宫中,管理弩弓队。从此,悉心学习弩弓。

至于卫茜,自逃离西鄙不久,因祖父突然生病,耽误行程,以致又被诸伦 追上,“盘螭”又被夺去。祖父受越国关尹杨禄第的酷刑而死。她没入诸家为奴。 诸伦九姨太见她貌美,怕被夺宠,便设计陷害,借故把她打得昏死过去,又剥 去衣服,抛到雪地里。幸好有只狗偎倚着,才未冻死。她又被抛入河中,这只 狗又啣她上岸,被她干娘救起。她在干娘家中养好身体,便与干娘一起逃往山 阴南林去,准备在干娘内侄家暂住。途中遇上强盗贾兴与仇三,干娘被抛入河 中淹死,自己被卖入妓院。恶小熊孔坚霸占了她。在逼她成婚之际,她用酒壶 砸死熊孔坚,乘夜逃出,进入苎萝村,遇上施夷光。恰巧,施夷光也被熊孔坚 逼嫁,得知此事,高兴万分,便认她为姐姐,并让叔父施良认她为义女。施良 护送她去南林,途经羊头堡,被强盗杀死。她撞石自杀,未遂,强盗又来逼奸; 正在危急之际,恰巧广成子巡空而过,雷劈强盗,把她救上崆峒山学剑术。

再说陈音。他学习弩弓,一连九年,精通其技。于是,便与雍洛一起离开 楚国,到齐国济南去,找到赵平与蒙杰。在团聚欢宴之际,蒙杰突然提起山上 一位少年逞凶之事,使陈音马上想起西鄙那个不留名的侠客,尤其是留给他的 那张 “牤山不远,与子为期”的字条。这样,他与雍洛、赵平、蒙杰等便一起 上牡山。他们在牤山上先经 “恶战”,后因读了晏冲的 “遗书”而明白了真相。 原来,不留名的侠客就是隐居在牤山的晏冲,与之 “恶战”的就是晏冲的两个 徒弟,一个叫司马彪,另一个就是卫茜的哥哥卫英。原来卫英九岁时,被人拐 走,晏冲夺下,便带到这里来学艺。陈音听到的逞凶少年就是他。随之,大伙 即下牤山。而后,卫英与司马彪一起去山阴,寻找卫茜。陈音带着蒙杰等到西 鄙。突然陈音看到一张惊人的布告,说是卫茜杀了诸伦一家四十余口,夺去 “盘螭”宝剑,又杀了越国关尹杨禄第一家十余口,于是悬赏万两银子,四处捉 拿。原来,卫茜在崆峒山学艺已成,广成子叫她下山为家为国报仇雪恨,而陈 音,完全不知道卫茜的曲折经历,所以,惊奇莫解。他看望了父亲的坟墓,便 向会稽进发,而卫茜,报仇雪恨之后,也向山阴而去。途中杀了贾兴和仇三,在 当年遭强盗逼奸的关头堡,正好卫英、司马彪与盗交战。她上前相助,从而兄 妹相认。卫茜追击残余强盗,恰巧又与陈音等相遇。群英大聚会之后,卫茜去 山阴乡下南林; 陈音、卫英、司马彪、蒙杰等去会稽,找到了已在勾践处任职 的宁毅,申述了自己报国雪耻之志。由于宁毅的引荐,得到勾践的召见,便任 命陈音督练弩弓,兼练水军,雍洛为辅。卫英、司马彪、蒙杰等均委以重任。这 时,夫差杀了伍子胥,勾践准备伐吴,须要斩却一条孽龙和一条毒蛇以振士气。 可是,未得能人。陈音推荐卫茜。为此,勾践便也暂时不计卫茜杀却杨禄第一 家之事,先录用了她,以后将功折罪。卫茜斩却孽龙,射杀毒蛇,果然军民欢 欣鼓舞。夫差正好带了精锐部队去黄池大会诸候。勾践乘虚进兵。陈音督水军, 卫英督陆军,卫茜督剑士,一场大战,杀死吴国的王孙弥庸,迫使其太子自杀。 继之,又在长江边和松江城挫败吴军,把夫差困于阳城。夫差求降,暂时罢兵。 但是,夫差继续“荒淫酒色,不理朝政”,勾践再次伐吴。卫英为副师,陈音督 弩弓队,卫茜督剑士队,司马彪、雍洛、蒙杰等均辅助指挥。首战于大江,杀 却吴将王子姑曹,进而围困吴军于笠泽。吴军利用粗竹筏软障护营,暗设机关, 可以自由支起与卸下,以致利在速战的越军连攻不下。陈音潜水夜探,查清了 支卸的总机关,他激于爱国义愤,不计个人安危,便要求排除这个总机关,以 便吴军的粗竹筏和软皮障失去作用。果然,越军因此而攻下笠泽,而陈音却在 执行这一重任中壮烈牺牲。夫差逃回姑苏,越军四面围攻。卫茜仗着“盘螭”宝 剑,杀死吴将诸无忌,陈英斩却吴将季楚,完全消灭了吴军主力。夫差逃奔阳 山,求降未许,终于自杀。卫茜耽心西施被勾践所害,趁勾践追击夫差之际,便 把西施救出吴宫,潜送山阴南林,使之终老于此。她自己于越军胜利班师之时, 感到“国耻已雪,家仇已报”,也感到勾践之为人,很快便也隐居去了。卫英等 一批武将,眼看范蠡出走,文种被杀,便也求闲而去了。

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十分鲜明,作者在首回之前的 《满江红》词中就流 露出来。且看:

闲煞英雄,销不尽填胸块垒。徒惆怅横流无楫,磨刀有水。侧注 鹰瞵横太甚,沈酣狮睡呼难起。叹鲁阳,返日苦无戈,空切齿。 局中人,都如此,天下事,长已矣! 且抽毫摅臆,撰成野史。热血淋 漓三斛墨,穷愁折叠千层纸。愿吾曹,一读一悲歌,思国耻!

要求人们“一读一悲歌,思国耻!”正是作者期望于该书的社会效应,也就 是该书的主题所在。对此,作者在回首“发凡”中又加以伸说: “人将辱我,我 不能预防之是无谋; 人方辱我,我不能抵制之是无勇; 人既辱我,我不能报复 之是无耻。”作者认为: “无谋者愚,无勇者怯,无耻者鄙”。这样的人,“不惟 人不耻我于人类,即自问亦不堪以人类自待”。这话,对清代末年正遭受世界烈 强不断侵凌的我国人民说来,确是 “推勘尽致,锥心刺骨之言。” (第一回礼卿 评语)所谓“锥心刺骨”,就是深刻地剀切地激发人们,使之不愚、不怯、不鄙, 面对烈强的侵略,能够有谋、有勇、而且知耻,即敢于“报仇雪耻”。直至该书 末了,作者更借大侠晏冲的《四字贴》来一画龙点睛:“报仇雪耻,是大丈夫”。 可见,作者非常强调这一主题。

为此,作者塑造陈音和卫茜这两个 “报仇雪耻” 的英雄形象。

陈音,出身于社会低层,自小喜欢练武,“不是蹿山逐兔,就是泅水摸鱼”。 到了二十岁,便学得通身武艺。就在这个时候,吴越战争爆发了,越国被打得 大败。作者就把他置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逐步展示“报仇雪耻”者的特色。 首先,作者让他遭遇了这么三件事: 一、他去吴国探望父亲经西鄙城时,亲眼 看到了吴国豪绅诸伦欺凌越国平民的事实,激起他的亡国之恨,“纳不住心头火 起,一股愤气直往上冲”。这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具体的磨励,并且初步 表现了他的智勇行为。二、他进入吴国都城时,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国君与其它 被俘者的悲惨情状。尽管是君王之尊,一旦被人打败,也只得为人执鞭,“低头 而行”,他不禁“霎时面如喷血,连耳根通红了。”他还听到种种议论,“有叹惜 越王的,有讥笑越王的……”,真如“刀扎心肝,油煎肺腑”,连腿都发软了,也 不忍心看下去。随之,是他自己父亲的惨死。他不由 “眼睛一黑”,“昏了过 去”。国恨家仇,满腔悲愤,更进一步激起了他的爱国之情,增强了他誓欲“报 仇雪耻”的决心。当他打定主意,奋不顾身,准备杀掉原楚的时候,有一节描 写月夜磨刀的文字,相当出色:

(陈音) 勉强按着痛父的悲伤,进些饮食,到了夜间,带了牛耳 尖刀,去到寓屋后面的溪边,细细的磨,把刀锋磨快了,又把刀尖锋 也磨好,连刀背刀柄通身磨得雪亮。在溪边扯了些乱草把刀拭得明晃 晃的,用指头在刀口上试一试,真个吹毛可断、刹石立开,心中大喜, 掌着刀,默祷道: “刀呀,我自小儿把你佩在身边,从未离开,今日望 你脔割仇人的头,饱吸仇人之血,你须要替我好好的出力,方不负我 平日宝重你的意思。”

雪我大恨,宰我仇人,必须用刀; 刀锋利了,更能 “脔割仇人的头,饱吸仇人 之血”,自然“大喜”。这“喜”,是悲中之喜,喜在借此可以略解我之怨之恨之 愤之怒。此刻,有“水声呜咽、”“月色清凉”,更衬托出陈音准备报仇雪耻的悲 壮心情。三、就在陈音经过殊死博斗,杀却原楚,夜宿太清宫的时候,与 “老 宁毅擎杯谈国事”。这个老宁毅,满怀忠义,一面对他畅论报仇雪耻之志,“要 把国耻两字镌在心里,联络众心,筹画远计,大家在富国强兵上用一番精力,心 坚气奋,艰险不辞”,一面赞许陈音是“分君忧,雪国耻的伟器。”这无疑使陈 音受到一次积极的诱导与鼓励。此后,陈音通过各种手段,先后 “联络” 了雍 洛、蒙杰、司马彪、卫英、赵平等大批忠义爱国志士,在 “富国强兵” 以至打 败吴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大作用。这与宁毅的诱导与鼓励自然分不开。随 之,他听了宁毅的指点,为了报仇雪耻,学习弩弓技术,就“一心往楚国去”了。 以上种种,使陈音的爱国思想及其智勇行为得到多方面的磨励与表现。此后,在 洪泽湖上突然遇盗,却能化被动为主动,终于打败了对方;入楚后,探铁崖、擒 洪龙、捞宝瓶等,表明他的爱国思想与智勇行为向着更深纵地发展。

以上,只是陈音的一个方面。作者还有意展示他的另外一个方面。

当他在黄坭岗上救护蒙杰妻子的时候,正是夜深人静,就这么孤男少妇共 处于荒郊无邻的一室之中。他看到这个少妇“满脸发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神 情,便发出铮铮誓言:“天地在上下,鬼神在四旁,我陈音是个戴发嚼齿、抑强 扶弱的男子汉,稍有亏心,天地鉴察,鬼神不容。”果然,他便与这个素不相认 的少妇以兄妹相称,并让她骑马,自己步行,不辞千里跋涉,一路护送到济南。 这里,相当充分地表现了他一种光明正大、磊磊落落的气概,表现了他这个刀 不离手的 “报仇雪耻”者更有另一种宝贵性格。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已 提及的 “探铁崖”之时,他于绿杨深处突然听到有人高歌: 开始是“叹王纲之 解纽”; 继之是叹 “豪杰具有雄才兮,每遭时之不偶”; 终之是自叹“生不逢其 时兮,急急如丧家之狗”。他知道是一种由于“时命所限,虽有奇材异能从何表 现”者的悲愤之音。这里隐藏着的必是个年老英雄。尽管重任在身,战机紧迫, 他还是“趁着歌声寻去”,准备“同他谈论。”他认为,如果能够“把他牵引出 来干功立业,岂不是椿美事”。果然,高歌者是个“通经史”、“爱刀枪”,且能 “马上纵横,水中起伏”的英雄人物,名叫赵平。经过他的劝说动员,终于出来 效力,先协助楚国攻破洪龙巢穴的 “拱卫”要地铁崖,在剿灭洪龙的战争中立 功; 而后,又协助越王督练水军,在打败吴国的战争中出力。看来,陈音不但 能够认识人才,而且具有爱护人才、引荐人才的高尚风格。有的人往往见英雄 而不识,反而笑之骂之,或者固然识之,却又忌之嫉之,从而害之,而陈音,从 国家大事着眼,期望英雄人物能够“干功立业”。这确是一种“贤宰相”的宽广 胸襟。作为一个武夫,这就显得更为可贵。

陈音,决不只是一个普通的 “报仇雪耻”者形象,而是一个具有多种素质 的英雄。当他学成弩弓之技,回到越国参与伐吴战争的时候,自然也就表现了 一种非凡的气概。他不仅冲锋在前,杀敌争先,而且敢于在江口独力截击吴王 夫差的主力; 尤其是在吴越战争的决战阶段,他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破 除吴军的粗竹筏软皮障。当时,连越王勾践也认为“太险”,加以劝阻,他却认 为,如果拖延时日,“国耻何日能雪,大仇何日能伸?”他完全以国家民族利益 为重,豪迈地发出铮铮誓言:“但得国耻尽雪,大仇克报,臣虽死九泉亦螟目!” 果然,他就在这一关键战役中功成而身死。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是手指战友, 速去“助战”;人们赶来的时候,他留下一句遗言,就是“休忘国耻!”陈音,作 为一个“报仇雪耻”者形象,就这样耸立在读者面前。

卫茜,“先祖曾有人授过武职”,但到她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她父母早已 双亡,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相继病故与失踪,只是与祖父“朝夕相依”。这样的 身世,自然不大会有一般女孩子那样的娇、骄之气。由于诸伦夺剑,致使祖父 被投入监牢,以致受酷刑而死。她自己被判为诸家作奴。亡国的辛酸,破家的 悲惨,直接铸就她“报仇雪耻”的性格。她发誓“立定这报仇的主意”,要“时 时刻刻以报仇为事”。此后,诸伦八姨太的诬陷,干娘的惨死,强盗的迫害,使 她这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子,由于亡国破家,就这样遭受接二连三的磨难,其 怨愤自然是愈积愈深,其“报仇雪耻”的欲望正如蕴藏在火山底层的岩浆,一 有时机,自然便要喷爆而出。唯此之故,当她学成剑术而回到西鄙之时,一夜 之间,便把吴国豪绅诸伦家的四十七口和越国关尹杨禄第家的十二口统统杀光。 特别是诸伦家,直接迫害过她的“诸伦及伊第八妾殷氏、第九妾杨氏和第十妾 粉蝶儿、管家婆马氏”,等等,全部“脔割,血肉狼藉”。这,正是她“报仇雪 耻”欲望的初次然而又是集中的表露。接着,她在山阴古庙里摔死毛贼贾兴和 仇三,在羊头堡接连杀却好几个强盗,也都是“雪耻”欲的发泄。而后,她以 “待罪之身”(因为杀了越国关尹杨禄第一家),仗着自己高超的剑术,奋勇杀死 一条毒蛇和一条毒龙,极大地鼓舞了越国军民,改变了越国 “军心久怯”的局 面。这都是她“报仇雪耻” 的重大行动,对越国的伐吴之战无疑起了极大的作 用。接着,卫茜便投身于先后两次的伐吴之战,先后杀却吴国大将王孙弥庸、王 子姑曹,并凭着她满怀“报仇雪耻”气概,仗着“盘螭”宝剑,依靠仙传的剑 术,先挫败莫邪宝剑,使之飞向空中,“瞥然而没”,随即斩了诸无忌;接着,又 把季楚手中的吴鸿、泸稽两钩斩为四段,致使“季楚张皇失措”,便一剑斩之。 吴王夫差不得不悲叹:“孤屡被围困,赖以逃脱者,均赖此两般神物,一旦丧失, 孤不免矣。”不久,便自杀。越国的伐吴之战,终于得到彻底胜利,卫茜无疑起 了重大的作用。然而,作为胜利者的卫茜,毕竟不是一般世俗的将军,尽管如 越王勾践所说的,她“屡立奇功”,应当 “厚加封赏”; 但是,她却于此时毅然 地留了一张柬贴,表示: “国耻已雪,家仇已报”、“孑身来往,戛然一笑”,便 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在《热血痕》一书中,除了陈音、卫茜这两位最有代表性的“报仇雪耻”英 雄形象,还有卫英、赵平、蒙杰、司马彪以及雍洛、陈继志、宁毅、刘颖等。他 们都为越国的伐吴战争立了大功。都堪称为“大丈夫”。然而,他们在战争胜利 之后,眼看走了范蠡,杀了文种,认识到越王勾践,“嫉功妒能、难为相处”,很 快便都退隐山林,栖身渔樵。“报仇雪耻”,原来为的是国家与民族,不是为的 个别国王,更不是为的自身的荣耀,所以,该书的结尾也就完全避免了那种功 成名遂便接受加官晋爵之类俗套。

该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描绘到一些极其次要的即使是一闪即逝的人物时, 往往也寓意颇深,妙处横生,让人从中得到不少的启示。且以一些小官僚形象 为例。西鄙镇的里正,知道杀却原楚的陈音住在鼎新客店时,便指店主人为 “窝藏刺客”,“罪名可了不得”;当店主人“向他咕噜了半天”,准备向他行贿时, 他便“忽而点头,忽而摇头,忽而皱眉,忽而叹气”; 而当店主人“将一个包裹 塞在他手里”时,他便激昂慷慨地说:“我与你,至交好友,这是天大祸事,我 不替你耽代些儿,如何对得住平日的交情?”继而又转过口气:“银钱值个狗屁!” 继而又转过口气: “只是,我若是不收下,你又不放心……”且看,明明是乘人 之危,以权谋私,又要标榜“交情”,装成不肯谋私,一个芝麻绿豆式的官僚的 丑恶心态,便暴露得何等充分。又如越国关尹杨禄第,要逼使卫安泰承认自己 潜入诸伦家盗剑杀人一案,既说: “看你这个样儿,如何上得了那样高的房屋, 杀得了许多的人,依情理想来,定然不是你做的事。”又说:“却是你乘夜逃走, 现被拿回,宝剑又明明在你身旁,依情理想来,又定然是你做的事”。就按照他 自己的“情理”,明明是自相矛盾;既然如此,却又不去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 办案,而是屈从于吴国人的淫威,轻率地动用大刑,把卫安泰折磨致死。这里, 也不过寥寥数笔,一个毫无民族气节,任意草菅人命的小官僚形象,便也跃然 纸上。又如云梦城的驻防长官卢伯,一知道上头的斗元帅将要到来之际,立即 “传齐哨弁,正言厉色”地吩咐下去: 首先,“诸位须知道,此回是个大差,与 往常的差事不同”; 为此,迎接时“要把旌旗儿弄得齐齐的,刀枪磨得亮亮的, 衣甲要鲜明,船只要整洁”; “还有一庄顶要紧的事,大队到时唱名迎接要提起 中气,放开喉咙,跪下去要一字儿排齐,站起来要一字儿立好……”等等。究 竟为什么要搞出这么虚伪的一套呢?他自己说: 只要大帅见了 “含笑点头”, “升官发财就不难了”。这里也不过是利用几句“自白”,就把官场中那种虚伪奉 承以求升官发财的本质揭示出来了。以上种种,全是描写小官僚中的丑态。然 而,这难道仅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现象吗?一般读者恐怕都不会这么想的。“借 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作者分明是在搞一种形象化的 “时评”。

这部小说,语言简炼,而且雅正,并无明清小说中常有的低级趣味以至庸 俗的噱头之类。结构也严整,从越国战败,英雄人物萌发“报仇雪耻”的欲念 开始,以越国战胜,英雄人物或牺牲或归隐结束; 自始至终,头绪单纯,主要 以陈音和卫茜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把一系列人与事串连起来; 而陈音和卫茜这 两个人物,大多数场合都是一来一往,轮流出场,所以,全书给人鲜明的 “一 线穿却”之感。

至于该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些地方略有偏离主题之嫌,如 第十一回至二十回,整整占了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写的是楚国二太子与水 贼洪龙争夺宝瓶的战争,陈音只是二太子手下一个小小的巡官,虽然有擒洪龙、 捞宝瓶之功,表现了他的神勇与机智,毕竟是一个次要角色; 在这里,作者化 了过多的笔墨,去描写楚国二太子与洪龙双方众多的人与事,这些对“报仇雪 耻”这个主题到底关系不大。二是,卫茜这个主要英雄形象,写得比陈音逊色。 前半阶段,在她为奴、被盗等一系列遭遇中,基本上是一个“柔弱女子”的形 象。作为一个未来的英雄,似乎略有不足之感。至于上崆峒山学法,又去西鄙 城报仇,事甚重大,却全是侧笔,几句带过,给人印象不深。此后的一些正面 描写,主要如落雁峰下杀孽龙、诛毒蛇;在伐吴战场上挫败莫邪宝剑,斩断吴 鸿、沪稽两钩以及接连杀却吴国众多将领; 还有于攻破吴都之际送西施潜回绍 兴南林,一夜之内“转回吴都,天尚未明”;等等。这些都带有半人半神的色彩。 不得不说,这使现实主义精神受到了损害。

瑕不掩瑜。个别部分的失误,并不妨碍大体上的成功。在当时的不少历史 小说中,从思想与艺术诸方面来考察,这总是比较优秀的一部。在今天,我们 仍可以从中受到不少的教益。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