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荀子》是什么书
《荀子》是什么书

思想著作。战国末荀况撰。三十二篇二十卷。成书于战国末年。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卒于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荀子曾与楚将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之前,又西入秦,见秦昭王及应侯范睢,打破“儒不入秦”的先例。五十岁时始游学于齐国稷下,以德高年长屡被推为“祭酒”,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后遭受谗言,去齐至楚,被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后被杀,荀子因废,即留居兰陵,设教著书。其学生著名者有韩非、李斯。终老于兰陵。

《荀子》一书除个别几篇为其学生著外,绝大部分出自荀子的手笔。他在晚年可能还作过最后一次整理和编次,其中有小部分是由他的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此书流传到西汉,经刘向整理校定,从三百二十篇中除去重复,定为三十二篇,取名《孙卿新书》。唐代杨倞把《新书》三十二篇重新分为二十卷,又把各篇次序作了一些变动,并为之作注,成为《荀子》的编定本。

《荀子》在体例上与《论语》、《孟子》不同,它是由三十二篇独立的论文编排辑集而成,每一篇都有一独立的中心思想或论题,篇名大都即表明该篇的主旨。《荀子》三十二篇为:《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 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各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荀子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文学、音乐、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

《劝学》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他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来说明个人生活环境对人的学业和道德成长的重要;他劝告人们要进行广博的学习,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背《诗》、《书》,杂而不专。全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伦理浅显、流畅,妙语、警句不断,是一篇出色的论文。

《修身》、《不苟》、《荣辱》各篇主要阐述了荀子的道德修养思想。荀子指出,是否注意道德修养,是关系到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问题。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要达到礼义的要求,一方面应发挥个人的努力,另方面要靠良师的教化。他说,治气养心的方法,最直接的途径是按照礼去做,最关键的是得到好的老师,最能发生神妙作用的是专心一志。《荣辱》篇则阐述了他的荣辱观。他认为,只要遵循礼法,重视师法教化,努力奋斗,就能尊贵、荣耀,反之就会卑贱、耻辱,以礼义为荣辱的标准。

《非十二子》、《解蔽》等篇阐述了战国诸子的思想及其荀子对他们的评价。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道、儒、墨、法等六家十二子:它嚣、魏牟、陈仲、史鰌、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墨析、宋钘、子思、孟轲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他指出,六家、十二子的学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必须通过严肃的思想斗争才能肃清其影响,使“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以达到“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思想目的,形成政治上“一天下,财(裁)万物”的统一局面。在《解蔽》中他更进一步分析了各家思想的局限性——“蔽”。他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他主张解除各家学说蔽于一隅的局限性,以达到全面的学说。荀子的评价、批评虽不能说完全公允,却反映出处于战国末期的他顺应天下统一的趋势为学术的统一所作的努力。

《仲尼》、《儒效》、《王制》、《王霸》、《强国》等篇主要阐述了荀子的政治社会思想。《仲尼》篇通过对齐桓公不计私怨、任用管仲、改革政治和经济、从而称霸的分析,认为要想达到“百里之地而天下一”,只用“霸道”不行,更重要的还必须用“王者”的治国之道。《儒效》篇借“大儒”抒发作者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肯定“大儒”“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政治主张,宣传“大儒”“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用人路线。认为只有重用“大懦”才能达到“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统一局面。《王制》篇是荀况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在这篇论文中他为统一的封建王国描绘了一幅理想蓝图。政治上,他认为治国必须遵循后王之道,加强君主集权、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在经济上,他提出了根据土地好坏、产量多少征税、保护山林鱼泽、加强物资交流等一系列的主张。《王霸》篇主要阐明了如何加强国家政权的理论,认为国家政权的关键在于掌权者执行一套什么样的治国原则和任用什么人来掌权。《强国》篇主要内容为阐明如何使国家强盛。他认为,必需实行“隆礼尊贤”,“重法爱民”的治国原则。一个国家不仅要拥有统治天下的重大权力,而且还要运用这种胜人之势,去实行礼义,推行胜人之道。

《富国》篇主要阐述了富国的措施,是荀子经济思想的代表作。该篇以富国之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他认为,必须“明分使群”,尚贤使能,“赏罚严明”。他又分别提出和阐明了“节用裕民”、“强本抑末”、“开源节流”等各项具体政策。

《君道》、《臣道》、《致士》诸篇是他的人才思想和用人之道的代表作。他要求国王诸侯应该“慎取相”、“县国具”,实行“尚贤使能”的用人路线,“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选拔一批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来作卿相辅佐,掌管国家政权。他认为,大臣道德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封建礼法的贯彻、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因此君主要谨慎地选择大臣。同时,他要求大臣应该严格遵循封建礼义。他认为,招纳贤士对国家的安危存亡十分重要,要以言论行动等各方面进行考察,注意“进良”和“退奸”。

《天论》、《解蔽》、《性恶》等篇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著述。《天论》篇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并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顺应自然勉而努力,反对一味赞美、颂扬天而忽视和抛弃人事努力。《解蔽》篇中,荀子提出“解蔽”的思想,即克服认识、思想和学说中的片面性。他认为,任何人的认识和任何思想、学说都易于“蔽于一曲”,而“蔽”是有危害的。应该克服片面性,必须“知道”,即认识“道”。“夫道,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各家的理论“皆道之隅也”,从而克服片面性,达到全面的认识。《性恶》篇中,他与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性恶”学说。他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就是“性”,人性即“目之好色,耳之好声,口之好味,心之欲求”等,顺其无节制的发展就会导致争夺、残杀,因而人性是恶的。他认为,善来自于后天人为,即“伪”,他主张“化性起伪”,对人性以“圣人之治,礼义之化”而改造之。

其余,《礼论》篇阐述了“礼”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荀子的社会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议兵》是他的军事理论和思想的代表作;《乐论》则阐述了他的音乐理论;《正名》阐述了他的名辨思想。他在这里深刻分析了名实的关系,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主张;《成相》、《赋》两篇则是他的文学作品。《成相》采用古代民歌的体裁阐述其政治思想,保存了古代文学的资料。《赋》由五篇赋,两篇诗歌组成,文章言简意赅,笔法生动优美。假寓言的表现形式,更是独具风格。

《荀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是今人研究和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战国末期社会政治状况、学术的发展演变等的重要资料。《荀子》 一书语言严谨、言简意赅,生动流畅,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上乘之作,也是今人习读古文的绝好读本。

《荀子》一书自刘向初次整理后,至唐代之前一直无人注解。唐代始有人为《荀子》作注,有杨倞《荀子注》。宋代有黎錞《荀子校勘》,赵汝谈《荀子注》,洪咨夔《荀子注》等,其中杨倞注流行最广,宋以来历代都有刻本。杨倞《荀子注》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影宋台州刻本《古逸丛书》本,浙江书局的《二十二子》,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抱经堂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代注解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最佳,《荀子集解》有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一九八八年九月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今人注解有:《荀子简释》,梁启雄撰,一九五六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排印本。《荀子简注》,章诗同撰,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荀子新注》,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撰,一九七九年排印本。《荀子今注今译》,熊公哲撰,一九七五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