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齐心一力典故出处介绍?
齐心一力典故出处介绍?

东汉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皇帝的宗亲和宦官之间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使得汉朝政权获得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导致董卓抓住机会,控制了朝廷还有天子。实际上东汉末年的衰败几乎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各方诸侯也伺机而起,准备割据土地称王称霸,只是董卓刚好抓住了入住朝廷的最好时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齐心一力”,就和东汉的衰败有关,一起来看看这次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后汉书·臧洪传》,时间是在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主人公是臧洪。原文如下:

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

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剪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邈立即召见臧洪并与之交谈,便请臧洪去见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结成了很好的关系。张邈之前与这些人有约定,正好张超赶到,大家就将计划确定下来,又与各州州牧、郡守在酸枣召开大会,设置坛场,准备盟誓。但在盟誓当天,众人相互推辞谦让,没有人愿意首先登坛。最终,众人都推举臧洪主盟。

于是,臧洪整衣登坛,歃血盟誓说:“汉室遭遇不幸,皇纲失统。奸臣董卓趁机作乱,祸及皇帝和百姓。有识之士都担心国家沦丧没落,四海遭受倾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纠集义兵,共赴国难。凡是同盟之人,一定要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以尽到臣子的节义。即便被斩首断头,也不会有二心。若有违背盟誓者,一定会丢掉性命,不会留下后代。皇天后土,祖宗神灵,都能明鉴。”臧洪言词声调慷慨激昂,听到他言词之人,莫不激动振奋。但是,诸侯们却各自怀着犹豫之心,没有人站出来愿意先行进军。不久之后,诸军粮草储备耗竭,将士们离散而去。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臧洪在盟誓中提到的“齐心一力”,意为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这也是由臧洪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的争斗进入了白热化。先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斩杀了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后是袁绍等人诛灭宦官。一夜之间,外戚与宦官这两大势力灰飞烟灭。不过,随着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废掉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末朝廷沦为傀儡。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发关东诸侯的愤怒,众人组成联盟向董卓发动进攻,这便是俗称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不过,这个联盟的创始人既不是袁绍也不是曹操,而是时任广陵郡功曹的臧洪。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来看,联军无疑都占有优势。但为何最终无法获胜呢?关键原因是各路诸侯不愿在战争中消耗自己的实力,都想坐享其成,避而不战,人虽多但心不齐,故此无法战胜董卓。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