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虽死无恨典故出处介绍
虽死无恨典故出处介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果把自己的爱徒处以军令状。诸葛亮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大家肯定也都不会陌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虽死无恨也是出自马稷之口,马稷心中明白自己做错事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就算诸葛亮杀他也不会记恨他。其实马稷随军出征很少犯错,没想到犯了一次错就让他人头落地,想必内心也是非常的后悔。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虽死无恨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主人公是马谡。原文如下:

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马谡临终前写信给诸葛亮说:“你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我也把您视为自己的父兄一样。希望您能深深体察大舜杀了鲧而启用禹的大义,使我们一生的友谊不会因为我的死而消失。我马谡虽死,但也在黄泉路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恨。”马谡被杀之时,蜀军十万将士为之哭泣,诸葛亮也亲自到场祭奠,对待马谡的孩子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

后来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当年晋国与楚国相争,楚国迫使成得臣自杀,晋文公喜形于色。如今天下未定,您却杀了才智之士,岂不是太可惜了?”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致胜天下,是因为他执法严明。杨干乱行,魏绛则杀了他的仆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天下分裂,征战才刚刚开始,如果再不讲法纪,那将靠什么要讨伐贼寇呢?”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马谡在信中所提到的“虽死无恨”,意为即使死去,也会不留下遗憾。这也是由马谡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马谡被诸葛亮逮捕的原因,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是因为他在街亭之战期间不执行诸葛亮的战前安排,导致惨败而回,迫使诸葛亮的“一出祁山”惨淡收场。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一面上表自责,一面下令严惩街亭之战中战败的几位将领。作为此战的最高指挥官,马谡罪责难逃,被处以极刑。这个结果对马谡而言并不冤。

作为诸葛亮多年的挚友,马谡深知自己的失利无论是对蜀汉帝国还是对诸葛亮本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故此,他在这封信中不仅没有为自己的罪行辩护,而是充满了自责。一句话,马谡认为自己的死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诸葛亮。而对于马谡的死,诸葛亮的心中也非常悲伤。这一点可以从马谡被杀时诸葛亮到场祭奠及与蒋琬的对话中都可看出来。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