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不毛之地典故出处介绍和释义解读
不毛之地典故出处介绍和释义解读

其中三国中,可能只有吴国没有什么大的内斗,曹魏和蜀汉也都经历了不少的勾心斗角。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蜀国里的一次故事,其实诸葛亮为人已经算非常不错了,但也还是有人对他怀恨在心。所以这件事诸葛亮也是禀报了刘禅,刘禅当然是最偏袒诸葛亮的,所以把他赶到一个不毛之地。不毛之地这个成语也就是这么来的。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廖立传》注引,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所牵涉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后主刘禅,另一个是长水校尉廖立。先来看看原文: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诏曰:“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这段话的大意是:《诸葛亮集》中有诸葛亮上奏给后主刘禅的表章中称:“廖立侍奉先帝没有忠孝之心,镇守长沙是开门放进敌人,主管巴郡又认为那是愚昧和没有才干之人干的事,跟随大将军这诽谤责难,陪守先帝灵柩竟敢在灵柩旁持刀杀人。陛下继位后,普遍晋升官职称号,他随即考核做了将军。但他却当面告诉微臣说:‘我为什么该在那些将军当中,不上表推荐我为上卿,只让我屈居五校!’我回答:‘担任将军就要进行考核。至于上卿之职,连李严都没有获得,因此你就只能是五校。’从此以后,他便心怀不满。”

后主刘禅随即下诏表示:“三苗扰乱政局,舜帝便流放了他。廖立狂妄惑乱,我不忍心施以极刑,赶快将他迁居到不生草木、庄稼的荒地去吧!”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后主刘禅诏令中的“不毛之地”,意为不生草木、庄稼的荒凉之地。这句成语并非刘禅所创,而是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中的“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丧人,赐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妥焉,请唯君王之命。”

如果单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廖立被贬的理由似乎是对官职不高心怀不满,但实际原因却是挑起了蜀汉帝国内部荆州系与益州系的不和,其主要针对的目标便是诸葛亮在奏章中所提到的李严。

在廖立看来,他自己属于荆州派,又是诸葛亮的副手,理应得到更高的职位。但出于内部团结的需要,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对益州系的代表人物李严非常器重,委以高位,这便引起了廖立的不满。《三国志·廖立传》中曾经提到:“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故此,廖立经常当众发泄自己的不满,这让荆州系与益州系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为了维护大局,诸葛亮不得不上表罢黜廖立。只可惜数年之后,两大派系的矛盾依然无法调和,最终诸葛亮罢黜了李严。关于这个问题,在田余庆先生所著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