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并日而食典故出处和意思介绍
并日而食典故出处和意思介绍

诸葛亮可以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了,当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很多神话。不过在正史中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学过,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其中一个成语并日而食的故事,来看看并日而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发生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所牵涉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后主刘禅,一个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先来看看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先帝考虑到汉朝与曹魏势不两立,帝王之业不能偏居一隅而安稳,所以嘱咐微臣征讨魏国。以先帝那样明察秋毫的本领估量微臣的才干,知道微臣本领微薄而面对的敌人却是非常强大、但是不去讨伐敌人,帝王之业终将会衰落。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去讨伐贼寇。因此,先帝将讨贼的重任交给了微臣而丝毫都不犹豫。

微臣接受这一重大使命后,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想到要北伐首先必须南征,所以在五月份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这不是微臣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能偏据于蜀中,因此甘冒为难来执行先帝的遗命,而有人却认为这么做是错误的。如今曹魏恰好在西面疲于依附内部的叛乱,又要分兵前往东部战线作战,这正是进攻他们的大好时机。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于这份名为《后出师表》的奏章当中,叫做“并日而食”,意思是两天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形容环境艰苦,后来也被用作生活贫困。不过,这句成语并非诸葛亮首创,而是出自西汉戴圣所撰《礼记·儒行》中的“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并日而食。”

在这份奏章之中,诸葛亮再度提到了北伐的意义,其中阻击为关键的则是“不伐贼,王业亦亡”。由于曹魏地处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远比蜀汉的力量强。如果蜀汉不主动发动进攻,就将是坐以待毙。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一搏,削弱曹魏的实力,进而实现先帝刘备中兴汉室的宏愿。

诸葛亮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历来引起不少争论。但客观地来说,蜀汉国小力弱,实力有限,连平定内乱的南征之战,诸葛亮都要“并日而食”,面对强大的曹魏帝国,想要取胜就必须倾尽举国之力。

纵观诸葛亮的数次北伐,诸葛亮虽然取得一定战术效果,但并未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反而削弱了蜀汉的实力。可见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即便如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注定最终会失望而归。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