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东林八君子是哪八位
东林八君子是哪八位

东林书院建于公元1111年,当时正处北宋末期。而东林书院出名是在明朝年间,由学者顾宪成等人发起的讲学在国内引起热潮。其中东林八君子分别指的是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和叶茂才。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各位讲讲有关东林书院的历史,以及这八位君子的故事。如果你比较感兴趣的话,那就不要错过下文啦。

1、东林书院简介

东林书院最早创于北宋政和年间,由当时极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杨时所建,一直以国学为育,因其思想和教育都相当前卫,书院就人气广聚,成为朝代的名校。

后来,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逐渐走向衰败,直到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在朝为官的无锡人顾宪成因口祸及上书,惹恼皇帝而被削职归家。因其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回到无锡就花钱将破落不堪的东林书院进行整修,招生办学并亲自担任老师潜心学问,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

东林先生是明万历八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其秉性耿直,嫉恶如仇却又分不得个轻重,因直言上书且辩语过激,被贬为桂阳州判官,连降了三级。六年后才调回京城,任吏部郎中,掌管大小官吏的升迁和调动,自认为权大语重,便在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时,也不领会皇帝的暗示,一连提出几个自己看重的人,哪晓得都是皇帝的厌恶之人。由于不识时务再遭皇帝动怒,这回不是降级而是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虽然办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他毕竟是个爱彰显的人,便利用讲学之余来宣扬他的政治主张,甚至是牢骚满腹,其张扬的个性为以后遭劫留下了伏笔。而影视剧将东林人描述的高深莫测、武功盖世,甚至是谍影重重,显然是凭空捏造,这也是很多人对东林书院曲解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感觉光说却不能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符合现实或是正确,便找来自己的亲弟弟顾允成,这顾允成也非是凡人而且比哥哥更为张狂,参加殿试时竟然在卷中毫无隐讳,直接评论朝政,连皇帝的宠妃、立储等事也是夸夸其谈,而且言词慷慨激烈。

把监考官给吓个半死,认为此人不知天高地厚,有作死之奏,便将考卷送给大学士王锡爵过目,不料竟被老大人一眼相中,遇着政治奇才一个,就此因祸得福被录为进士。

在哥们实在是嚣张,还没等到分封职位就生出妖蛾子,不知从哪儿听来消息,说有人诋毁宰相海瑞,立马就跳出来上书。是不是吃饱了撑着了?你又不是官员,对官场上的事又能知道多少?这种自不量力真是天下少见。

后果是被夺了冠带,遣送回家反省。三年后才被提用,先是任南康府教授,后历任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本以为会吸取教训不再鲁莽。哪晓得根本不是个省事的主,那日皇帝心血来潮要同封三个儿子为太子,顾允成想都不想,挺身而出说皇帝坏了祖宗规矩。

哪个皇帝能咽下这口侮辱之气?

当即将他降为光州判官,他倒是有志气,放任不去赋闲在家。见哥哥所邀便来书院讲学,同样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发泄心中的不平。其实,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气候,而真正让东林书院扬名于世,且带来灭顶之灾的却是另有来人,这个人就是高攀龙。

2、东林八君子

高攀龙也是无锡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任行人司行人,不知是无锡的水土关系还是其他因素,高也据有顾家二兄弟的同样毛病。不但“爱上书”,而且都是大手笔,因看不惯当朝首辅王锡爵的所作所为,见议论人不少便果断出手,结果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仅干了一年就辞职回到了无锡,立即被同病相怜的顾家兄弟请来教学,高也不含糊,又拉来几个伙伴,将书院进行了扩建。

这时候的东林书院绝非讲学那么简单,这里已逐渐形成了讽论朝政、指陈时弊、裁量人物的重要场所,当然,也不缺少锐意固新。

他们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一时引起朝野上下共鸣,连一些在职官员也参入其中,影响极为深远。他们自称“东林人”,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座右铭,还制定了《东林会约》,每年召开二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广发名帖邀人讨论国事。

虽属是发泄不满一吐为快,对国事也无多大促进作用,但相应的人实在不少。又聘来同属无锡的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钱一本和薛敷教五人加入团队,他们在这里教书论政,被世人称为“东林八君子”。

可笔者一直犯着迷糊,这八人功大无非就是恢复了东林书院,而在教学上并无可圈点之处,总感觉与拉帮结派的“小集团”而相近,称他们为“东林党”倒是合符些,也许我的拙见不被认可,那再来聊聊后来的这五人。

这五人都算是无锡人,钱一本和薛敷教虽是常州人,但无锡归常州府管辖。五人全是进士出身,为官也都不小,却并没干出过人的成绩,倒是无一不是被革职而归,才进了东林书院。其原因皆为性格耿直、缺乏城府,但可以肯定的是做人绝对没有问题。

安希范十九岁就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第三年就高中进士,有“神人”之誉,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工作兢业成绩不斐。在参加招干考试且通过的情况下,本应晋升官位,但却受工龄所限,同事们都提议多报二年工龄,他却一口拒绝认为这是欺骗。

当被任命为吏部验封司主事时,对上司作为颇有微词,甚至是直言相告从而遭贬,降职后性格依然不变,又上书最终落个被削籍处分。刘元珍曾任兵部郎中,仗着年少气盛竟落人把柄而被要挟,结果是害人不成反被削籍。

叶茂才倒是个血性男儿,在南京太仆寺当少卿时,适逢朝官树党,排斥东林人,他极讲乡气,上下游说不果便毅然辞官回乡,后来虽然官复原职,但没干一年还是回了东林。钱一本更加耿直,才当知县刚获提拔御史还没到任呢!就上书控告顶头上司,结果被上司遣边。

后来调到福建任道御史,又告福建巡按,皇帝认为人品极有问题,这回落了个削职为民。

薛敷教有点冤枉,两个上司为争官位闹得不可开交,也不晓得他吃了哪门子药,竟然鬼使神差地上书,结果招来责难,说是他煽动、蛊惑而为,意要混乱国本。

这么一上纲上线还得了,被遣返家反省三年,在东林教了三年书,期满后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仅干了一年又卷入“三子同封”事件遭到贬职,这回干脆没去上任待在了东林。

3、东林被毁的真因

上面所叙可以看出,东林书院并没做出什么出格之事,充其量就是几个仕途不畅之人在泄愤而已,更无反朝或是乱国一说。那为什么会遭到朝廷无情镇压呢?自然是朝廷的腐朽不堪而成,贪官污吏拉帮结派,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响仗义执言、毫无避讳,岂不被人利用来借机铲除异己。

大贪官魏忠贤由于不得人心,引得朝廷上下皆是怨声载道,也是东林人议论最多,指责最多的人,魏忠贤早就有除之之意,则是逮不着机会。当看到到自己的大位岌岌可危,不弄出个事来还真的没法收拾反自己的人,杀鸡儆猴和莫须有是他最擅长的手段。由于他对东林这帮人一直心存愤恨,便添油加醋说他们聚众论政,对朝廷说三道四,对皇帝的贬职怀恨在心,有图谋造反之嫌。

还像模像样地拉出个黑名单,再经过一番游说,果然讨得圣旨开始抓捕所谓的东林党。其实,八人中有的都已不在世了,而倒霉的大多是在职官员,你说冤不冤?不但三百多人遭殃,东林书院被毁,连全国的书院都跟着遭殃,这在我国历史上都难找第二。

说到底“东林事件”就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朝廷腐败落魄之前奏,尽管后来的明朝末期皇帝给以了平反,也恢复了书院,但其政治影响及后果却是无法挽回的。

有人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书院有着很大关系,此言绝对有过。我们的影视剧也是借题发挥,把东林书院说的是神乎其神,让历史失真也非是正道。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人,业余写作,已发表作品三百余篇。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