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秋去冬来、春暖乍寒的时候,各地的大街小巷中都会弥漫着一种非常让人迷醉的香味,这就是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的火锅味儿。是的,在寒冷的冬天,还真找不到比吃火锅更好更方便的美食了。现在问题来了:大概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开始吃火锅了呢?
或许有人以为,最近几十年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才开始对火锅情有独钟,但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开始享受火锅了。
火锅,古时也被称作“古董羹”,据说它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可以想象的传统烹饪方式,火锅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导热,进而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其特色为边煮边涮边吃。再直白一点说,只要锅子的底部有火,那基本就可以说是火锅(或者说具备了火锅的雏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时代使用什么样的锅子,用的什么燃料,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变迁,火锅的形态也不断变化。如《滕王阁序》中说的“钟鸣鼎食”,这个“鼎”就是西周时期的用“鼎”煮肉,每当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国君或贵族就会将整片的牛羊肉通通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
“鼎食”的原理,大体也能和火锅也能搭边,只是这鼎青铜所制,受热较慢,而且体积庞大不易移动,煮好的肉恐怕必须分食而不能聚而食之了。当然,像西周时期的用鼎煮肉,当时被叫做“羹”,这种能不能称为最早的火锅形式,恐怕还是值得商榷的。
秦汉以后,随着铁器、陶器的发明与进步,原先用来煮肉的青铜鼎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各种铁制或陶制的用来煮肉的小型器皿也就是俗称的“锅”开始普及,这样的话,那时的“火锅”也就离真正的火锅越来越近了。
据记载,秦汉时期流行一种烹饪法,其用看起来像是细脚大肚汉的“镬斗”,再将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这种烹饪法当时称之为“濯”。如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这或许也算得上是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方法。
三国后期,也就是曹丕称帝时,据记载有一种铜制的“五熟釜”,也就一只锅内分为五格,用不同味道的汤料涮煮不同的食材,这种做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鸳鸯火锅,但更严格说的,堪称如今的九宫格火锅。不过,“五熟釜”的做法只是尝试,并未得到流行。
等到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的做法就逐渐多起来了。
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原生活在寒冷地区,他们经常食用牛羊肉,而火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热气腾腾,汤物合一,边煮边吃,非常实用方便。当时,就有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这基本就相当于目前大号的铜火锅了。
唐朝以后,火锅的吃法开始盛行,官府或名流家中设宴,往往用铜制火锅招待客人,时称“暖锅”。宋朝以后,火锅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美食,民间十分常见。
当时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就有大量火锅应市。再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也有与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同时期的契丹,也盛行吃火锅、涮羊肉。1984年时,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敖汉旗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画着一群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很明显,这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在吃涮羊肉的情景。同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也同样喜欢火锅的吃法,如元世祖忽必烈就极为喜欢火锅,当时的“生爨羊”,就是现在说的“涮羊肉”。
明朝以后,火锅的做法更为精细,如食书《宋氏养生部》中,即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不同做法的记载。清朝时期,火锅不但常见于民间,而且成为清宫中大受欢迎的冬令佳肴。此时,作为宫廷菜的火锅,器具更加精致,吃法也更加讲究。
据目前保留的存物看,清宫火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水烧开后,就可以把生鱼、生肉、蔬菜等放进去煮了。比如某次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中,其中有一件是慈禧太后使用过的“银寿字火锅”,这件火锅做工考究,造型完美,通体银质,由锅、盖、烟囱、闭火盖组成。火锅的闭火盖上雕有镂空“卐”字纹,锅体满布金银圆“寿”字、蝙蝠纹等,寓意“福寿万年”。
清宫中另一种常见的火锅是组合式火锅,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既可以温热食物,也可以直接上桌煮食。如前文说的展览也展出了一件乾隆皇帝使用过的锡制火锅,就是这种。
这种火锅号为“一品锅”,边长约一寸,其中包括碗、碟、盖、座等25个构件。在其正方形的锅内,有5个锡碗,每个碗均配錾刻花卉图案的盖,碗下设有酒精碗。锅身有4个插孔,配4个支架,可以承接盛放不同的蘸料的小盘,可谓做工精细了。
此外,还有一种火锅是所谓的“简便火锅”。顾名思义,这种火锅只有火碗、碗架和酒精碗三个部分,各部分可分开。使用时,将酒精点燃,即可使碗内食物加热或保温了。
通常来说,火锅虽然有铁锅、砂锅、瓷锅等不同材质制成,但大部分人使用的,还是导热性较好的铜制成。为了彰显皇家生活的考究,清宫中大多使用银质火锅,其中原因,或许不仅因为它们属于高贵的银器,而且还有验毒的功效。
此外,为了彰显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清宫也有一些银镀金、锡、陶瓷等材质制成的火锅,这些火锅大多制作精美,表面装饰十分华丽,几乎就等同于艺术品。在这些特殊的火锅中,最为精致的恐怕要数那些色彩斑斓的掐丝珐琅锅,这样的精品,恐怕也只能是皇家专用了。
至于民间,老百姓倒不是很在乎火锅的材质而在于火锅的食材和吃法。在清末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流派,各种锅型、餐具、食材、吃法,也都各具特色,相互取长补短。应该说,近代的这些火锅做法,目前也都有流传,经常吃火锅的朋友,想必是十分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