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四)
戴逸
当前,历史科学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碰到了许多间题和困难。国家由于财政拮据,对人文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学校缺少经费。历史学人才的培养颇不景气,教学和研究工作待遇菲薄,学生望而却步,故招生的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不畅,经商成风,旁鹜他业,使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非常需要人文科学,需要历史学人才。其实,社会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历史学家是很不容易的,不仅国家要投入,学校要重视,学生本人更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谓“百年树人”,是说造就人才必须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的风气与环境。前人说过,优秀的历史学家应具备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我把前人说的这八个字转换成“资料、思想、文采、道德”。含意不完全相同,而大体上还是接近的。“学”是指知识、资料、信息;“识”是指理论、思想;“才”是指文才、才华;“德”是指道德、人格。这是对历史学家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位历史工作者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用功夫,努力锻炼,不断提高,才能成为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历史学家。
四、道德
做人有做人的道德,其中即包括了做学问的道德,做学问要遵循学术行为的规范。人品和学问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衡量和评价学者的两把尺子,伟大的学者,其道德文章均为世所景仰。
治学应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应把学术当做神圣的事业,崇高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孜孜屹屹、锲而不舍,不热中名利,不畏惧困难,不追求功利,一心一意探索历史真理。从搜集材料、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撰写文章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不是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是追逐时髦,趋时媚俗。引用一条史料,拈出一个证据‘都要查清来历,注明出处,不是信手转引,人云亦云,否则别人错了,你也跟着错下去,闹出笑话来。下一个判断,必须谨慎,证据确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证据不足,宁可存疑。历史学家重视的是客观事实,排除一切单凭主观的臆测和猜想,不可以为取得轰动效应而故作惊人之笔,不可以做毫无根据的翻案文章。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应标明来历,尊重他人的劳动。至于有意的抄袭、剿窃或掠夺他人的成果,更是科研工作者所不容许,是学术道德的沦丧。
治学应有谦虚宽容的精神,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学术上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会防碍自己的继续进步。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胸襟旷达。胸怀像山谷那样空阔广博,才能容纳得下许多东西,骄傲自满就装不进去新的知识。骄傲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因为骄傲自满的人实际上并不了解自己,也并不了解客观世界,他对主观与客观都作了错误的估计。中国古话
说:“夜郎自大。”“夜郎”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但他只看到周围的邦国都比自己小,误以为自己最大,最了不起。他不知道,在不远的距离之外,就存在一个比它大许多倍的汉朝。因此,“夜郎”是无知的、愚昧的。中国还有一句古话:“井蛙窥天。”坐在井底的青蛙所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圈那样大,实际上天是
宽广无垠的。因此,井蛙也是无知的、愚昧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引向失败。三国时的马傻熟读兵书,颇有名气,自以为将才出众。他太骄傲自满,不服从诸葛亮的指示,听不进王平的忠告,把军队驻扎在远离水源的山岗上,被司马兹包围,打了败仗,丢失街亭,闹得身败名裂。做学问的人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吸收教训,培养起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品德。
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每一步取得的科研成果都只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对自己的学问和成果,一定要清醒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在今天,知识量急剧膨胀,科学的进步一日千里,已有的许多知识迅速地被超越。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一定要充分尊重,认真听取,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使学术健康发展,不断进步。不要因为有人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提出不同见解而一触即跳,大发雷霆,即使有些意见,听起来不甚有理,论证尚不充分,也应抱宽容的态度,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对旧权威的挑战和突破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一种新的理论和学说,当它初出现时,可能并不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得更加成熟,最后闪耀出真理的光辉。骄傲、偏见、狭隘、保守是科学发展的大敌。
治学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研究学问是探索未知领域,追求客观真理。而真理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被大家所认同、所接受,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明白地宣告未被众所认同的真理会遭到许多人的误解,被斥责、唾骂,甚至遭到迫害。科学家要敢于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而献身。世界科学史上布鲁诺为宣传和捍卫哥白尼的天文学说,被教会处以死刑,这是众所共知的著名事件。
撰写历史,涉及当时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常常会触犯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更会引起强烈的反对,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敢不敢面对事实,秉笔直书,这是对历史学家的严峻考验。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两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里说了古代两位历史学家刚正不屈,敢于揭露历史真实的故事。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很有权势,杀掉了国君齐庄公,齐国的太史据事直书,在简册上写了“崔杼拭其君”,崔杼看了大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仍然这样写,崔杼又把他杀了,又一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崔杆也把他杀了。太史最后一个弟弟仍然这样写,崔杼感到不好对付,没有杀他,把他释放了。当这位太史的弟弟离开崔杼家,在大门口看见南史氏拿着简册在那里等候,南史氏说:他听见太史一家因如实记录历史真相而全被杀害,他怕这件事没有人记载下来,特意赶来记录这段历史。既然没事了,历史真相已经记下来,他也就回家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为如实记录历史而前赴后继,不俱杀身之祸,淫威与残杀是不能够阻止历史学家说真话的。还有晋国的太史董狐,当时晋灵公与大夫赵盾的矛盾很尖锐,赵盾逃出了国都,但走得不远,没有离开晋国的国境。他的
弟弟赵穿发动政变,杀死晋灵公,赵盾就回来了,还当他的大夫。董狐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气,辩解说:“晋灵公不是我杀的。”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你负责国政,没有离开国境,回来后又不对赵穿治罪。你是政变的后台,杀君的策划者,这即是诛心之
论。古代的历史学家非常尊重历史事实,非常注意褒贬是非。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正是我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历史学家应该抛开利害得失,排除一切干扰,坚持真理,坚持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
以上谈了资料、思想、文采、道德,这是对历史学家四个方面的要求,从这些方面进行锻炼,加强修养,就能够成为优秀的历史学家。
编后语:戴逸先生是当令海内著名史学家,长期以来从事历史学教育和研究,不但桃李遍及环宇,而且治学门庭广阔,博大精深。这篇文章是日前戴逸先生来津参加纪念张伯岑诞辰120周年大会期间,在南开大学历史未所作的一次学米讲演。现应本刊之约,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资料来源:戴逸《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思想要求》,《历史教学》,199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