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魏裔介
魏裔介
 

魏裔介,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①]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人(河北省柏乡县)。祖魏纯粹,明万历时知县,后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父魏柏祥,明天启元年考授县令,未就任。魏裔介兄弟五人,他居仲,为其父所钟爱器重。[②]从八岁起,他先后从师于张从野、陈孔昭等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七岁。[③]次年,明朝已处于崩溃的前夜,魏裔介深感“民困已极,四方有瓦解之患”,但仍抱着“可以挽回”之望,曾拟托人转上二疏,主张“大蠲积逋”,“收拾人心”;“清理卫所,选将练兵。”[④]某大臣劝曰:“策虽善,恐时不能用,不如藏器以待时。”[⑤]魏裔介从其言,返回故乡,在“讲习经术世务”、“究心明体达用之学”时,[⑥]注视着形势的变化。 

清顺治三年(1646年),魏裔介入京会试,考取了进士。是年三月,为庶吉士。同年,清廷以顺治名义赐给他名画十余轴,其中有宋徽宗的《鹰关九思竹》等珍品。[⑦]从顺治四年七月至顺治十一年三月,他已由工科给事中逐级升至兵科都给事中。 

魏裔介认为,大乱之后,“务在捐烦涤苛”,剔除明末弊政,鼓励垦荒,与民休息,才是“固本宁邦之至计”。[⑧]于是在顺治六年“首陈宽逃人之法”,[⑨]顺治“亲政”后,他再次疏言,由于逃人法“甚严结果“天下嚣然”,“盗贼蜂起”!如今,所报逃人“几无虚日,而获者甚少”。此事至关“国家元气,小民休戚”,应正视其弊,责成州县,奖惩分明。否则“如谓舍此之外,别有峻法”,“则治乱安危从此攸分,岂寻常政事小小得失而已哉”。对于灾荒频仍,地方官查报迟缓,催征如故,“蠲免赋税,有名无实”,致使众多流民“有父母夫妻同日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至于饿死路旁为豺狼所食者更“不知其几何矣”。他认为,应速“拯救”。[⑩]顺治阅后“大感动”,[11]指明魏裔介所奏“俱属急务,著所司速议以闻”。[12]随后发银二十四万两,命吏部尚书王永吉等十六人分往各府县“赈济”灾民。[13] 

清朝初年,不少典制尚未完备。魏裔介对此非常重视。早在顺治五年二月,他就希望年青的顺治帝能“少而勤学”,[14]举行“经筵日讲”。[15]顺治八年以后,他又两陈疏言,请顺治勤于朝政,“行召对以求救时之政”;逢五视朝,“虚心咨访”群臣之见。[16]如是则“君德清明”而治可图。顺治立行其说,并于顺治十年正月定每月逢五视朝之制。 

顺治对魏裔介在给事中任上的突出表现非常赏识,多次召见。顺治十二年十月(165511月),“破格简拔”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旋升左都御史。顺治在中和殿召见时勉励他说:“此番擢用,出朕之意,非有他人荐举。不可听人引诱,须力破党羽之习,以付眷注。”[17]表示了对他的宠信和期望。此后,他常常“诣行幄,备顾问”,[18]赐宴行宫,与顺治谈今论史。有一次,顺治问及民间收获情况,他直言无隐,“百姓困苦,丰年所收,仅供官税。”又一次,顺治称赞唐太宗是“英主”,魏裔介则意味深长地说:“晚年无魏征苦谏,遂穷兵高丽,至贻后悔!”[19]每语多所规谏。 

魏裔介对农民起义至为痛恨。他十八岁时,因“流寇日炽”,随其父率众守城,并“悬以敢死之赏”,[20]暂时保住了柏乡。明崇侦十三年(1640年),“寇盗纵横”,明势日危,他只得“题诗壁间”,掷笔叹息。[21]清军入关后,他虽表示“不愿即仕”,[22]但时过未久,便下定了仕清的决心。为了尽快镇压农民军在西南等处的激烈反抗,他费尽心机,多次向清朝统治者献计献策。他认为“蜀为滇黔之门户”,故应先取蜀,次破粤西,造成“滇黔势蹙”,再行攻取,便成“自然瓦解”之势。清政府采纳其言,后来三路进兵,“悉如所画”。[23]顺治十三年前后,清军在扑灭农民军掀起的第二次抗清高潮中穷追堵截,屡遭重创。魏裔介主张如李定国等“悔罪来归,不妨许以封侯之爵”。否则,“便当穷兵追讨”![24]对于郑成功,则应严密布防,扼守险要,使其“片板不得到岸”,“坐而受困”。[25]并招其降将,“并力合剿,勿使事久生变”。[26]此后,顺治又按照他的请求,派兵驻防镇江,沿成定制。孙可望降清后,魏裔介曾怒斥其向清廷借银并为其弟讨“勘合”是“悖礼背义,越分干名”。孙可望闻之“大惧”,“自此胆落”。顺治称赞他“上疏之言最是,如此乃不负职掌”![27]此外,有关农政、圈地、财赋、吏治等等方面,他均有建言。其中,有不少奏议都获准实行。 

顺治十四年七月(16578月),魏裔介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能图等人奏请更定“世职袭例”,触怒了顺治。顺治认为这是“变乱成例”、“受托市恩”、“情弊显然”!严令吏刑二部议罪。部议魏裔介革职,顺治从其议,令“戴罪留任,照旧办事”。[28]指责他自“越众优升”以来,辜负了“非同泛泛”之望。从此,魏裔介屡遭申斥,并被罚俸一年和革去太子太保及所加一级。而他却一如既往,疏言很多,力图“振刷”。顺治十七年六月,他疏劾大学士刘正宗与大学士成克巩“相为比附”,“蠹国乱政”。[29]顺治“览疏震怒”,同时对他不及早举劾也极为恼怒。于是,将他们三人一并革职,由刑部严审议罪。魏裔介再遭谴责之后,虽有议政王等疏其所劾多属是实,应免罪补用,但没有实现。其时,他“势孤寡援,人咸危之”,暂时离开了政治中心。这段时间,他本着“即罢斥归田”,“复何忧哉”?[30]潜心研究理学,辑刻自己的著作。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2月),顺治帝福临去世,八岁的康熙帝即位。直至康熙八年,先由苏克萨哈、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后是鳌拜专权。是年四月,魏裔介补原官。康熙二年三月加太子太保,五月改升吏部尚书。次年十一月(16651月),再升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当时,鳌拜势焰日炽,辅臣之间论事每每“争执”,他“调和异同”,[31]“解纷决策”,[32]且仍留心于国计民生。当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七月决定加派练饷时,魏裔介虽补职未久,但他对此事之弊深表关注。同年十二月,他在奏疏中指出:近闻各地之民“虽然勉完此项,而人穷粮贱,剜肉医疮,其苦难之状,有难以笔舌形容者!若年年加派,稍遇凶荒,百姓之流离死亡,岂能支乎”?他建议合计天下之兵粮,如果足用,加派“即应全部停止”。此所谓“为百姓,即为国家”,“培根本而长久治安之要也”。[33]清政府从其言,命户部“作速刊示”,自康熙元年起“通行停止对于康熙二、三年间的民间旧欠”,他要求豁免,认为“追之无益于国,徒苦民耳。”[34]清廷遂下蠲免之诏。 

康熙元年二月,吴三桂俘杀了明桂王朱由榔。魏裔介认识到云南虽平,但地处边陲,当有长久之策,应派满洲兵镇守。否则,“倘或戎寇生心,鞭长不及。”鉴于前史,“荆襄乃天下腹心,“据水陆之胜”,因此,当选一大将,一领兵数千而常驻之。“无事则控扼一形势”“有事而提兵应援”,这是“百年久远之计而非徒今日之谋也”![35]清廷未从其请。后来,三藩之乱,首起云南。而康熙的第一个行动正是命一大将,兼程荆州,“固军民之心”,“以遏贼势”。[36]对此,时人服其“先见”,后人赞之“卓识”。[37] 

魏裔介仕清以来,多次担任科场之职。其中,他所主持的康熙九年二月的会试被誉为“文体一变”、“得人最盛”。[38]魏裔介也因此名盛一时。但是,时隔不久,这次会试却成了他再次遭参的引线。 

是年五月,御史李之芳首先举劾他在此次会试中派家人向被取为中上卷的二十四人报信,胆敢“走漏消息而窃福”。其次,与鳌拜亲信班布尔善“朋比相倚”、“擅权害政”,并有意违反朝廷制度,使其在朝亲属均得升转。[39]而吏部都察院在“会勘”后也奏明,李之芳所参其亲属升转诸事“皆实”,其他则“无市恩徇情之处”。因事在赦前,可以“勿论”。但魏裔介在回奏时,以李之芳因是刘正宗的同乡而“挟仇诬构”,[40]这既非事实,且“牵引已结之案”,乃属“悖旨”,[41]应削级罚傣,康熙免之。不久,又将他补授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尽管如此,魏裔介对此次被劾仍深有其感。他抱定“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的宗旨,[42]于次年正月二十八日( 167138)上疏“以病乞假”。[43]康熙随即应允。离京时,朝廷内外饯送者达数百人。这年他五十六岁。 

自康熙十一年起,魏裔介家居十六年。他一生著述很多,而多数则完成于此时。早在顺治十年,他在研究《性理大全》与二程理学的基础上写成了《约言录》内外篇。那时,清初统治者正在极力提倡程朱理学,当此书与《薛文清读书录纂要》问世后,“海内言理学者咸推”之。[44]他“学宗朱子”,[45]认为“至周张程朱,而孔孟之学始著,其功大矣”。[46]提出“千古圣学之极,则格物致知”。抨击管子、商鞅、荀子、李贽等“皆知之蠹也”![47]他后来编纂的《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致知格物解》等书,其目的即在于明孔孟之道而“不惑异端”。[48]因此,他还曾疏请顺治“讲求朱熹”等人的著作。康熙十九年,他六十五岁时完成的《希贤录》正是综述了以上著述的思想,所谓从致知格物至治国平天下“俱蕴括其中矣”。⑩他的诗以陶渊明为宗,文则推崇韩愈等人。著有《屿舫集》、《昆林小品》、《兼济堂集》等等。其史学著作则是历时十二年而成的《鉴语经世编》七十二卷,他在书中“论断”了上下数千年的“成败得失”。[49]主张读书必读史,但不必“随古人论断为是非”,而应“得其肯綮之所在”,[50]验古知今,以求济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魏裔介病重。在此之前,康熙虽没有忘记这位老臣,然多属学问往来。从康熙十八年起,康熙曾分别赐他《日讲四书解义》等三部书,他在答谢疏中仍如以往,强调“崇节俭,奖清廉”,“恤灾荒,均赋役”,康熙表示赞赏。但由于多种原因,他再也未得起用。他虽然有时以“功名让后贤”自诩,有人也称他“可舒则舒,可卷则卷”,“勇退急流,需沙以衍”。但他自闲居后的真实心情却是“君才自十倍,天意竟三分”![51]并遗命家人将这首他人之作刻在其墓石之上。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五,魏裔介病逝。康熙准其以原加赠之衔按例祭葬。雍正十一年,特旨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遣官祭奠,二年,“御制碑文表其墓”并追谥文毅。[52]时人曾说,自宋朝欧阳修以后,他是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漠”之人。后人评价他条陈时事、“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53]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将他同并称“二魏”的另一名臣魏象枢(山西蔚州人)作了比较,认为“其相业胜蔚州多矣”。[54] 



[①]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 

[②]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4页。 

[③]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56页。 

[④]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6页。 

[⑤]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6页。 

[⑥]《国朝耆献类征》卷3<宰辅三·魏裔介>。 

[⑦]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7页。 

[⑧]《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 

[⑨]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8页。 

[⑩]《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查解宜责州县疏>、<请行召对以求救时之实政疏>、<流民急宜拯救并发赈疏>。 

[11]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15页。 

[12] 《清世祖实录》卷81,第8页。 

[13]《国朝先政事略》卷3<名臣·魏文毅公事略>。 

[14]《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 

9<崇讲学以弘圣德疏>。 

[15]《汉名臣传》卷3<魏裔介列传>。 

[16]《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9<请行召对以求救时之实政疏>。 

[17]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17页。  

[18]《晚闻先生集》卷6<魏裔介列传>。 

[19]《碑传集》卷11<徐乾学·柏乡魏公裔介墓志铭>。 

[20]《碑传集》卷11<徐乾学·柏乡魏公裔介墓志铭>。 

[21] 乾隆三十一年修《柏乡县志》卷6<人物二·魏柏祥>,<人物二·魏裔介>。 

[22]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6页。 

[23]《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9<敬陈用兵大势疏>;《晚闻先生集》卷6<魏裔介列传>。

[24]《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11<陈请抚剿兼施以安民生疏>、<计兵食以恤民力疏>。

[25]《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10<急庙筹以纾民力疏>。 

[26] 国朝先政事略》卷3<名臣·魏文毅公事略>。 

[27]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2223页。 

[28]《清世祖实录》卷110,第11-12页、第17页。 

[29]《清世祖实录》卷110,第11-12页、第17页。卷112,10-13页;卷136,13-15页;卷130,第56页;卷132,第45页。 

[30]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2528页。 

[31]《清史稿》卷262<列传49·魏裔介>。 

[32] 乾隆三十一年修《柏乡县志》卷6<人物二·魏柏祥>,<人物二·魏裔介>。 

[33]《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11<陈请抚剿兼施以安民生疏>、<计兵食以恤民力疏>。 

[34]《清圣祖实录》卷5,第19-20页。 

[35] 乾隆三十一年修《柏乡县志》卷6<人物二·魏柏祥>,<人物二·魏裔介>。《请驻兵荆襄以防要害疏》。 

[36]《平定三逆方略》卷1 

[37]《国朝先正事略》卷3<名臣·魏文毅公事略>、《啸亭续录》卷3<魏柏乡相公>、《碑传集》卷11<任启运·魏公传>。 

[38]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35页、《碑传集》卷11<任启运·魏公传)。  

[39]《清圣祖实录》卷5,第19-20页。卷33,第12-14页。 

[40]《清圣祖实录》卷34,第19-20页。 

[41]《清史列传》卷5<魏裔介>。 

[42]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35页。 

[43]《清圣祖实录》卷5,第19-20页。第15页。 

[44]《文献征存录》卷1<魏裔介>。 

[45]《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24<封周张程等伯爵朱熹并从祀>。 

[46]《学案小识》卷6<白乡魏先生>。 

[47]《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1<知统翼录序>。 

[48]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15页,第44页。 

[49]《碑传集》卷11<徐乾学·柏乡魏公裔介墓志铭>。 

[50]《兼济堂文集》卷9<裁冗员以苏民困疏>、<畿辅应沾蠲荒之实惠疏>。卷I(读史綮言序>。 

[51] 畿辅丛书刊本《魏贞庵先生年谱》第253页,第15页,第43445053页。 

[52] 乾隆三十一年修《柏乡县志》卷6<人物二·魏柏祥>,<人物二·魏裔介>。 

[53]《碑传集》卷11(任启运·魏公传>、《文献征存录》卷1<魏裔介>。 

[54]《啸亭续录》卷3<魏柏乡相公>。 

 

(资料来源:《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165页)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