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光绪帝的一生
光绪帝的一生
   

 

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1871814)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的槐荫斋。其父弈譞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七子,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光绪帝在同治帝病故之后被指定继承皇位,成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九代皇帝,在位34年。 

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1875112)夜,载湉被送进皇宫,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入宫的第二年,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就读,由学问渊博、颇著声名的翁同龢、夏同善等授读。光绪帝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是内外交困、百孔千疮。幼年的光绪帝在毓庆宫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与他一生的事业和坎坷的命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即入书房,读诗作文,每日皆有课程,除了汉文功课外,还有满洲 师傅 教授满文以及练习骑射等事,忙忙碌碌,薄暮始休。幼年的光绪从反抗、适应到渐渐着迷于学习。帝德教育是毓庆宫的必修课,翁同龢将《孔子家语》中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论说,当作座右铭向光绪帝灌输。因为只有懂得了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才能为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朝筹划补救之策。因此,在光绪早期思想中,“民惟邦本,兢兢求治”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当皇帝的只有爱民,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君只有孜孜求治,才会使天下臻于太平。光绪帝的这种爱民思想,在他早年的诗作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他写了一首《围炉》诗,抒发了当时的思想感情: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少年光绪帝从自己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居然能想到老百姓的困难,是难能可贵的。除了爱民求治思想外,光绪帝还树立了“求贤若渴,破格用人”的观念。光绪帝在毓庆宫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翁同龢等人在毓庆宫十多年中,向光绪帝传授了大量知识和行政经验,但年轻的皇帝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仍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首先是慈禧,这位西太后自两宫太后垂帘后,就一直是清朝的实际执政者。这位光绪帝的亲姨妈,手腕圆滑,权欲极强。眼见光绪已长大成人,而朝政仍不欲下移。另一位是自己的生父奕譞。这位亲王“仪表俊伟,工骑射,负气敢任事,聪颖弗其兄,而爽劲过之”,然而,他却在慈禧面前显得唯唯诺诺,小心谨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内心希望光绪帝早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但又不敢以此触犯慈禧的利益,给光绪留下了许多难以弥合的后患。 

慈禧太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强行将自己弟弟、都统桂祥的女儿立为光绪帝的皇后。光绪帝虽然很不喜欢慈禧安排的这位皇后,极不情愿这桩婚事,但无力摆脱。光绪 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 1889215),光绪帝册立、奉迎了皇后,大婚后不几天,慈禧便颁布懿旨,宣布将政权交给光绪帝,却同光绪的父亲奕譞暗中达成了另一项协议《酌拟归政事宜折》,这份至关重要的奏折,显示了慈禧太后虽然允诺光绪帝亲政,但对于朝廷的用人行政仍具有最终的裁决权力,这一举措使慈禧的干政举动制度化、合法化,光绪帝仍不能真正地执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半岛上掀起了“东学党”起义的浪潮,日本政府一面竭力怂恿清政府派兵赴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一面又以保护日本使馆与侨民和协助朝鲜平乱为口实,派遣大批军队自仁川登陆,兵力已远在清军之上。清廷照会日本撤兵,日本非但不予理会,反而不断进行挑衅,处心积虑地要点燃战火。对于日本所要挑起的战争,光绪帝主张予以严厉回击,然而主持前方战事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却将光绪的督战上谕置之脑后,采取保存淮军实力的作战方针,不敢南下接应,幻想依赖俄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出面调停。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 1895212)日本侵略军攻陷刘公岛,清王朝经营数十载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政府派出李鸿章赴日本乞和,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为: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半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俩;4.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驶入以上各口;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的签定,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引起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对,掀起了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热潮。光绪皇帝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马关条约》签署一个月后,光绪帝见到了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陈述变法图强方略的奏折,这就是《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认为,先事不图,临事无益,亡羊补牢,犹为未迟,中国只要当机立断,速图自强,同样可以拯救。这些精辟的论说是光绪帝闻所未闻的,“穷则变,变则通”的观点在这个年轻的皇帝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光绪帝在这份上书中学到了如何筹划自强之策,看到了振衰起弊的前景。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11月)德国侵略军借口山东巨野发生的教案,悍然出兵侵占了胶州湾,沙俄的军舰也紧急动员,向旅顺海面驶来。英、法、日等国列强也张开血盆大口,等待时机,要将中国瓜分吞食。中国处于这样的危机局面下,使光绪帝更坚定了要变法图强的决心。然而,守旧势力对于改革疾首蹙额,他们联合起来,纷纷上书,声言祖宗成法千万不可变。但光绪帝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慈禧太后表明:“太后若仍不给以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 国之 君”。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1898611),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光绪帝终于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颁布国是诏书这天起,至 八月六日 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光绪帝维新事业的光辉顶峰,也是他急剧失败的转折点。在变法维新期间,共颁布了二三百件变法上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各省、府、州、县设立农会;各省设商务局;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发展铁路和采矿业;举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许其自谋生计。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地方商务。 

2.  政治方面: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给予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改革律例,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力行保甲、团练,编练海陆新军,各省军队改练洋操,使用洋枪,并统一制度。筹设武备学堂。 

4.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堂。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提倡西学,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光绪推行变法新政,引起顽固官僚的恐慌和不安。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拼死反对新政,挑唆慈禧太后阻挠和破坏新政改革。慈禧为了巩固其权力和地位,于 921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她再次临朝“训政”。变法维新中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曾对别人说过:“朕不自展,死生听天,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充分流露了他挽救国家危亡、不忘变法的意愿。在光绪帝最后被囚禁的岁月里,慈禧耿耿于怀,几次欲废掉光绪的帝位。但因为内外势力的反对,终未成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19081114),光绪皇帝载湉去世。(百年后的2008年,运用科技手段,证实他确系砒霜中毒而死)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伦敦一家英文报纸报道了光绪帝的死讯并宣称: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不管这家报纸的论断正确与否。光绪帝作为封建末世的君主,他的名字是同变法与革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政治上所遭遇的坎坷,无论对于大清皇朝,还是对于中华民族,都是不幸的。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