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军过程中,因海军基地选择在旅顺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议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评析。
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直接担负拱卫京畿的任务,因而较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更为重要,清廷特别关注和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并委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办北洋三省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中法战争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军。李鸿章虽为“会办”、但慈禧太后令其“专司其事”,因而实际上操纵着全国的海军大权。
建设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首先必须装备一定数量的舰只。李鸿章不依靠本国的造船工业制造战船,极力主张购买外国舰只。他认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所造舰只“系西洋旧式”,只能作巡防、载兵、运粮之用,不适宜于海上作战。他上奏清廷:“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今欲整备海防,力图自强,非有铁甲船数只,认真操练,不足以控制重洋。”(《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第17页;卷37第32页;卷72第3页。)清廷只好同意他的主张。就这样,李鸿章不惜花银上千万两,分别向英、德两国先后购买了两艘装甲战列舰、七艘装甲巡洋快舰、六艘炮舰。以及十余艘鱼雷艇。于1888年正式建立起北洋海军。
在创办北洋海军的同时,选择海军基地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李鸿章决定在北洋选一海口,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开始,他考虑选在大连湾因为,大连湾地处旅顺口外,对扼守直隶湾和拱卫京畿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大沽口时,曾两次先据大连湾,也证明其地势优越。但他派人实地考察勘测后,发现大连湾口门过宽,非有一支强大陆军防守不可,而根据北洋兵力是无法做到的。最后,经他亲自勘察,决定先经营旅顺口,认为该口形势实居险要,是直、奉两省海防的关键,“为北洋第一重捍卫”。不久,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但是,旅顺海军基地动工兴建后,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纷纷议论。在国内,先后有李凤苞、许景澄、朱一新等朝廷重臣提出异议,尤其许、朱二人,坚决反对经营旅顺口,认为胶州湾是最好的海军基地。他们指出后者具备三大优点:(1)胶州湾海口宽二三里,内有大澳可容群舰,口外地形盘亘,岛屿林立,号为天险。(2)胶州湾地处南、北洋之中,上顾旅顺,下趋江浙,均一二日可达,便于声势联络,若建海军基地,“则敌舰畏我截其后路,必不敢轻犯北洋,尤可为畿疆外蔽。”(《洋务运动》(三),第24页。)(3)胶莱河南北流向,全长300余里,其南口为麻湾口北口为海仓口,加以疏浚,舟辑可通,“一旦中外有事,运北洋之军实以济胶州,则臂指可以相联,而西夷窜扰之谋无所逞;或运济、鲁之杂粮以供卫士,则漕□可以直达,而西夷封港之技无所施”。朱一新还列举了旅顺建港的六大缺陷:(1)口门过狭,仅容一船进出,敌易封堵;(2)口内浅沙胶滞,战舰难以成列,疏浚则费巨帑;(3)口外陡岸深水,无沮洳无浅滩,敌易登陆以袭我后;(4)屯埠三面悬海,守护倍难;(5)无内河以通腹地,转运甚艰,燕、齐与之隔海,猝遭封堵,陆兵难集:(6)金州、大连湾为旅顺后路,颈地太狭,敌船便于寄碇,断我运道。查考地势,旅顺非战守之善地(《洋务运动》(三),第30页。)。
李鸿章对许的看法没有表示异议,对朱的意见则逐条反驳,认为他“欲先固胶州,故为抑扬失当之论”;强调:“自来设防之法,先近后远。旅顺与大沾犄角对峙,形胜所在,必须先行下手。俟旅顺防务就绪,如有余力方可议办距直千三百余里之胶州”(《李文忠公全书·海军函稿》卷1第23页。)。所以,李鸿齐仍坚持在旅顺兴建北洋海军基地。
外国人士也有不同看法。英国驻华代办格维纳等提出:作为一个大舰队的海军司令部。旅顺要比威海卫或青岛逊色得多。一则因为该处缺乏足够的空间容纳一支大舰队,再则水势过浅不适于巨舰的停泊,如欲加以疏浚,则势必消耗大量的金钱。此外,即使旅顺形势天然险要,仍不能保证它足以阻止敌人的水陆攻击。水路方面,北洋海军的实力仍较弱是显而易见的;陆路方面,假使敌舰配以相当数量的陆军而由远滩登陆,势必对旅顺后路的工事构成侧面威胁。而旅顺两侧靠海不过20里,其末端又为一狭长的地颈,即使有精密而广大的炮台以及无数的防御工事保护,也将留下许多可资攻击之处。为此,正在修建船坞和兵库设施的旅顺港难免有落入敌手之虞(《北华捷报》(英文版),
旅顺不失为一天然军事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地势险要,尤其与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遥望相对,共同封锁着渤海海峡,成为守护京津的重要门户。看来,李鸿章把它辟为北洋海军基地,亦不无道理。
不过,作为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必须全面地权衡利弊,慎之又慎。因此,上述中外人士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从宏观上考虑,在旅顺建立海军基地确不如胶州湾。我们将两地加以比较,不难看出,胶州湾的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要比旅顺优越得多。
首先,从地理形势来看,尽管旅顺可以修建军港,但口狭底淤,只有大力开浚,大的军舰才能停泊。而胶州湾口内水深面广,周围不下
其次,从战略地位上看,胶州湾地处南北洋适中之地,“上可蔽登、莱,下可控江、浙”,南、北洋两支舰队可以互相联络,互相支援。如果敌舰敢于进犯北洋各口,必“畏我截其后路”;若进犯南洋各口,敌亦惧怕北洋舰队的南下支援;即使敌舰欲直接攻击胶州湾,也势必要考虑会不会处于我南、北洋舰队协同作战的不利态势之下。李鸿章也承认,胶州湾为南、北洋适中之地,地势扼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他又说:胶州湾“若为海军屯埠,如修船坞,设炮台,所费不赀,转运煤粮军需各物。道远则耗费尤重。又地处偏僻,距黑水洋船路尚三百余里,并不能扼断敌来路,似目前尚难筹办”(《李文忠公全书·海军函稿》卷1第22页。),显然,这是他坚持要在旅顺建立海军基地的遁词。所谓在胶州湾“修船坞,设炮台,所费不赀”问题,难道旅顺不是同样要修船坞、设炮台吗?而且两相比较,胶州湾所用资金要比旅顺省得多。因为胶州湾至少不需要扩大口门和疏浚澳池这种浩大工程的费用,何况从地势来看,胶州湾所要建筑的炮台、炮位数量,要比旅顺少得多。据琅威理的勘测和设计,胶州湾只需建海岸炮台6座,分筑土垒数处,共需大小后膛炮约40尊。而旅顺海军基地工竣后,建筑了海岸炮台9座、炮48门,陆路炮台12座、炮数十门,从而大大地超过了胶州湾预计所设炮台和炮位数。所谓胶州湾“转运煤粮军需各物,道远则耗费尤重”问题,尽管旅顺离产煤地区近,但胶州半岛也不是没有煤田。据刘含芳、琅威理的调查,莱州潍县产煤,当地老百姓已开始挖用。李鸿章自己也说:山东“莱青郡县山矿多煤铁,若购洋器雇匠自开,大可接济机局轮船要需”(《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5第10页。)。即使山东煤田不丰富,从东北或天津运煤到胶州,水路运输也不算很远。关于粮秣供应方面,胶州半岛历来是富庶地区,比旅顺容易解决是不言自明的。李鸿章摆出在胶州湾难于建港的这些问题,其实完全是为了堵塞言路和蒙骗清廷罢了。
总之,在选择北洋海军基地问题上,李鸿章既不是从所选基地的地理形势、战略地位出发,又不是从南、北洋海军的战略协同及全国海防的总体部署出发。他之所以一意孤行,坚持选定旅顺为北洋海军基地,完全是以发展私人势力为根本出发点。当年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的淮军,就是李鸿章亲手创办起来的私属地主武装。他正是依靠这支“私兵”而平步青云的。这是中国近代“兵为私有”的发端。清廷既任命他创办北洋海军,他当然要千方百计地控制这支近代化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发展私属势力,而选择北洋海军基地又是其控制北洋海军关键的一步。因此,李鸿章势必把海军基地选择在他便于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他反对选定胶州湾,就是“嫌其太远”。说穿了,就是距离他的天津衙门太远,鞭长莫及,不利于控制。他所说的北洋力量“断难远顾”胶州,说穿了是要拥兵自重。当时,就有人申奏朝廷,指责他拥兵自重,说:“水师者(指北洋海军),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事务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也。”(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上)第68页。)所以,选定旅顺为北洋海军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具体地点选好选坏,或战略价值大小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李鸿章“兵为私有”军阀思想的发展。
(资料来源:《军事历史》198902)